五洞桥
位于浙江省台州市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洞桥也名西桥,坐落在黄岩西城,横跨永宁江支流西江上。东接西街区域,西通桥上街。又名孝友桥、西桥,是古代黄城通往黄岩西部的唯一交通要道。
五洞桥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由县令张元仲(字孝友)主持建造,人们为铭记张元仲的功德,又称孝友桥。五洞桥建在每日潮涨潮落的永宁江与西江汇合的河口地带,由于不堪受洪水及海潮侵袭,在南宋庆元二年(1196),桥身塌坏,由宋宗室邑人赵伯澐聚众集资重建。清光绪《黄岩县志》载:“筑为五洞,桥面为五折,取道其中,坎两旁以窍水,翼栏其上,视旧功十倍焉。”清雍正十三年(1735)桥又损,黄岩明因寺僧世月主持重修。
五洞桥自始建至今一直承担着交通枢纽的重任,是古代黄岩城通往仙居县、永嘉、临海等地的必经之路,五洞桥的建成,促进了古代黄城与西部山区及周边邻县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与传播。1982年2月五洞桥被黄岩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造艺术
黄岩五洞桥始建迄今七百余年,位于赤溪镇过溪村,东西走向,横跨西江河。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面随桥孔呈五折起伏,砌石级上下。两则设覆莲望柱和栏板。
五洞桥长60多米,宽4.3米,4洞跨水。桥面石栏雕刻莲柱,桥两旁筑拱石墩台。五洞的拱圈矢跨为二分之一,县有拱脚推力小,桥孔净空大,外形壮观,适宜西江船只往来等优点。每洞拱圈5道,采用无拱石,砌置方式以分节并列为主,直与横拱石相间,半拱部用长条石纵联,以加固5道拱圈的联系。这种砌置工艺,在横向整体性上,优于传统的并列、纵联等技术。桥墩筑“分水金刚雁翅”,能减弱水流的冲击。拱圈与桥面之间。又设置长度超过桥宽的长条石,用以联紧两侧边墙,使拱上建筑对拱圈起巩固作用。
五洞桥的构造技术,经受了时代严峻的考验。1933年西江闸建成7墩8孔,设计最大过闸流量每秒141立方米。每当洪水期闸门大开时,西江上游滚滚激流连同各种洋鬼子物冲击五洞桥,使桥墩长期承受单边水流的推力,但五洞桥以凝重的雄姿屹立,60年未发生移位现象。1958年,西部山区长潭建造水库,急切需运物资,于是填平5折桥面,卡车川流不息,五洞桥以坚实的躯体承受重压,造成拱圈少许开裂现象。以上可以足见世月和尚设计和施工的高超技艺。
五洞桥使用“分节并列”砌拱技术,半圆拱矢跨为1/2的五折石拱桥,具有拱脚推力小,桥孔净空大、外形壮观等优点。桥面石栏雕刻莲柱,桥两旁筑有联拱石墩台。清末已四洞跨水。桥全长63.5米、宽4.3米,五孔石拱桥,每孔净跨8.7米,桥身随拱券起伏波折,远望如水中游龙,颇具特色。1958年填平桥面通汽车,1963年停止行驶。
桥身和拱圈由一块块坚硬整齐时条形青石砌成,勾缝特别严密,经得起大水冲击。设计合理,除了石拱桥本身的构造优点外,桥的四个桥墩在朝向上游的部位都设有三角形分水尖,迎着来水,水流自然分开,从两边急速而去、减轻了对桥身的冲击。
五洞桥造型别致美观、省工省料,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其造桥技术工艺广泛流行于温黄平原,成为这懿地区古代桥梁工程的代表之作,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
修建历史
五洞桥始建于宋元祐(1086-1094)年间,县令张孝友率众垒石为桥,乡人为了纪念他,故又名孝友桥。桥跨永宁江别浦,河阔浪险,建成后不到一百年,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毁于水。现存的桥系南宋庆元二年黄岩县赵伯澐率众重建。据说工程十倍于旧桥。石拱5洞,桥面亦5折。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建,仍保持宋代形制。这一桥梁形式在温州市、黄岩等地较为流行。黄岩区古代为浙江省重镇,设“黄岩镇”总兵府。在总兵吴进义(宁夏朔县人)道捐俸薪发起募囊,筹足款额。吴总兵委托县城明因寺(今址第一医院)僧人世月负责设计和施工。世月和尚按原桥形状加以改进,招集桥工,经年余辛劳,于雍正年(1726)建成。
重要意义
五洞桥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盛之时,商船熙熙攘攘往来桥下,进出赤溪港,是凤阳县瓷碗、矾山白矾外运必经之道,对考察古代沿海交通、桥梁建筑工艺极具意义。
目前状况
经历沧海桑田变化,现在的五洞桥被淤泥堵塞,横卧于田野之上,又形成了桥边“稻香千亩、蛙声一片”的奇特环境。桥附近有打铁宫,是宋咸淳年间为纪念熔铁名匠林祖清而建。宫内有一座古戏台,外观呈亭台状,造型典雅精致,巧夺天工。
世人评价
元代诗人潘士骥咏黄岩五洞桥所作的《西桥待秋》诗:“玉虹横处隔市喧,夜痕冷浸青青天。风生万籁泻金液,风定一颗摩尼圆。”
文物保护
一九八二年二月黄岩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九年十二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黄岩五洞桥.黄岩区人民政府.2024-02-14
黄岩五洞桥.黄岩博物馆.2024-02-24
目录
概述
建造艺术
修建历史
重要意义
目前状况
世人评价
文物保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