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是在整合原
华中科技大学和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法律学科的基础上于2001年1月成立的。其法学学科如朝阳出世,新锐勃发,伴随着当代中国法治化进程的步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显著提升和快速发展。
简介
溯及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
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和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推动下,原华中工学院创办知识产权双学位班,成为全国首批开展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和专业研究的院校之一,培养了新中国最早一批知识产权高级人才,也是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的发祥地。1992年,原
华中科技大学开始招收经济法学专业本科生,是全国重点理工大学中率先开展法学专业教育的院校之一。1996年,获得当时全国唯一的科技法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于2001年元月正式成立,在学校文科“入主流、争一流、创特色、倡交叉”办学思想指引下,经过不懈努力,初步建成了结构合理、学科齐全、特色突出、优势鲜明的办学体系。拥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学理论、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环境法学四个硕士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M)授权点,并可以培养法律社会学、传媒法、
马克思主义法学、
社会政策与法律、知识产权与公共政策等研究方向的博士生。主办有《私法》、《
华中法律评论》、《中国科技法年刊》等学术出版物,率先在国内开办了“学术午餐”会,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交流氛围。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法学院荟萃了
罗玉中、
李贵连、
易继明、
俞江、
郑友德、李扬、
贾济东等一大批名师,50余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12人,博士学位获得者和博士攻读者占教师总数90%。罗豪才教授、
梁慧星教授、
孙宪忠教授、张新宝教授、
吴汉东教授、吕忠梅教授等20余名著名专家学者受聘为兼职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重视对外交流,已经与
耶鲁大学、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
牛津大学、英国
剑桥大学、德国
拜罗伊特大学、
莱顿大学、
北海道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关系。同时,还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全球水伙伴组织(GWP)和我国港澳台地区高校或科研机构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由国内知名中青年学者
易继明教授担任,著名科技法学家
罗玉中教授受聘为名誉院长。
著名教师
易继明
全国知名中青年法学家,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私法一般理论方向学科带头人。2002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在
华中科技大学破格晋升教授。兼任《私法》主编、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理事、《
中国科技法学年刊》编辑部主编。2005年8月-2006年7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研修。
主要研究方向:
法理学、私法一般理论、民法总论、财产法和知识产权法。在《
法学研究》、《
中国法学》及其英文版《ChinaLegalLaw》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撰写、翻译和校订著作《私法精神与制度选择――大陆法私法古典模式的历史含义》等10余部。
主要代表作:
1、《技术理性、社会发展与自由》,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第1版;
2、《合同法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私法精神与制度选择――大陆法私法古典模式的历史含义》,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4、《跛了脚的“法治”――与夏勇教授商》,《法律科学》2006年第2期;
5、《中国物权法草案的修改意见:物权的定义》,《法学》2005年第9期;
6、《论知识产权的观念:类型化及法律适用》,《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
7、《再谈物权法第1条:制定目的》,《
东吴法学》2005年第3期;
8、《中国物权法草案的修改意见:总体结构与制定目的》,《河北法学》2005年第8期;
9、《完善我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律制度――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两周年》,《
科技与法律》2005年第2期;
10、《民法典的不朽――兼论我国民法典制定面临的时代挑战》,《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
11、《民法之学:关于权利的学问》,《法学》2004年第4期;
12、《认真地对待学者――闲话学者与最近的民法草案》,载《法学》2003年第5期;
13、《民法法典化及其限制》,《中外法学》2002年第4期;
14、《知识经济时代民法的变迁》,《法学》2001年第8期;
15、《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
法商研究》2001年第4期;
16、《论日耳曼财产法中的团体主义特征》,《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3期;
17、《物权保全请求权》,《
政法论坛》2001年第2期。
主要研究成果有:
《评财产权劳动学说》(《
法学研究》2000年5月)、《论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中国法学》2000年9月。《论古希腊法对大陆法私法形成的贡献》(《中外法学》1999年10月)、《知识经济时代民法的变迁》(《法学》2001年8月)、《日耳曼财产法中的团体主义特征》(《比较法研究》2001年7月)、《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法商研究》2001年7月)、《民法法典化及其限制》(《中外法学》)等。2002年到法学系做博士后,其研究计划分两部分:计划A,《财产权的价值目标》;计划B,《中国民法典制度的历史使命》。
俞江
1972年7月生于
重庆市,祖籍
诸暨市。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就读于
西南政法大学、
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
被
中国中央电视台“
今日说法”栏目等评选为2003年度“中国十大法治人物”;被《
楚天金报》评选为2003年度为“
湖北省十大感动人物”;并被美国格莱斯曼基金(theGleitsmanFoundation)授予ForPeopleWhoMakeaDifference奖金;继被《
南风窗》杂志社授予“为了公共利益之良知奖”。
俞江教授的研究集中在法律史与
民法相结合的交叉领域。曾在《
中国社会科学》上相继发表《“契约”与“合同”之辩》(2003年第6期)、《继承领域内冲突格局的形成》(2005年5期)等论文。又曾在《
历史研究》、《
法学研究》、《
读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有《
近代中国民法学中的私权理论》、《近代中国的法律与学术》等。曾获得第一届(2005年)中国青年法律学术
一等奖(法鼎奖),
上海市第八届(2006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郑友德
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1987年12月—1998年8月在德国专利与商标局、欧洲专利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德国
慕尼黑大学法律系、
康斯坦茨大学法律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知识产权法研究所从事研修工作。1999年3月—2000年2月任
德国马克斯??
马克斯·普朗克知识产权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同行评议专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请项目同行评议专家,
中国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理事、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比较法研究会理事,中国科技法学会理事,
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AIPPI)中国分会理事,中国高校科技法研究会秘书长,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特聘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职研究员,
湖北省法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经济法学会副理事长,《
经济法论丛》、《网络经济与法律论坛》编委。兼任
湖北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教育厅法律顾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咨询专家、
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武汉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主要研究方向:
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保护与反不正当竞争、经济法基础理论与竞争法。在《
法学研究》、《
中国法学》等
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完成近10项国家、科技部、教育部、
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项目和科研项目。应邀并获资助先后赴美、英、日、法、德等国家及
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访问、讲学。
主要代表作:
1、WoerterbuchgewerblicherRechtsschutz,WilaVerlag(
德国),1989;
2、《知识产权法》(全国统编教材),主编,
高教社2004年版;
3、《信息高速公路中知识产权若干问题》,《法学研究》1997年第4期;
4、《试论假冒与不正当竞争》,《
法学评论》1998年第1期;
5、《论模仿自由与不正当竞争》,《
中国法学》2001年增刊。
6、《论现代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竞争关系》,《
法商研究》2002年第6期;
7、《作品标题的知识产权保护》,《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
8、《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具体化研究—兼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法商研究》2005年第5期;
9、《欧盟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法学评论》2006年第6期;
10、《论外层空间活动中的知识产权》,《法学》2006年第11期;
11、《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发展与创新》,《法商研究》2007年第1期。
李红海
教授,1995.7于
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
学士,1998.7于
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01.7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2005.8-2006.8英国
剑桥大学法律系、WolfsonCollege访问学者。
专著:《普通法的历史解读》,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0)
论文:
1.“司法指示:没有法律形式的‘特别法’”,载《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2.“
普通法的司法技艺及其我国的尝试性运用”,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3.“普通法研究在中国:问题与思路”,载《
清华法学》,2007年第4期
4.“OwnershiporEstate?---TheConceptofEstateinEarlyCommonLaw”,InJournalforLawandPolicyinChina,Volume1,No.1(2007)
5.“判例法中的区别技术及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应用”,载《清华法学》,2004年第6卷
6.“罗马法和早期英国法发展中的相似性”,载《
清华法治论衡》,2004年第4卷
7.“
英国的法治与英国
法律职业阶层”,载《比较法在中国》,法律出版社2003年
8.“所有权抑或地产权?——早期
普通法中的地产权观念”,载《私法》,第一辑第一卷,2001年
9.“早期普通法中的权利诉讼”,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3期
10.“亨利二世改革与英国普通法”,载《中外法学》1996年第6期
合著:“
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一章,
徐爱国(主编):《西方著名十大法学家评传》,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
参编教材:“历史法学派”一章,
何勤华(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编辑:“
英美法系”部分,由嵘(主编):《外国法制史资料汇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
编译:“英格兰古法”词条负责人,薛波(主编):《
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
杜颖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
简介:
2006年—2007年:
耶鲁大学法学院学习,获LLM学位
2005年:美国国际出庭律师协会中国项目成员,访问夏威夷、
费城1997年—2000年:在
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获民商法方向博士学位
1994年—1997年: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获民商法学硕士学位
1989年—1993年:在
内蒙古大学法学院学习,获法学
学士1995年—1996年:在日本新泻大学法学部交流学习,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
1998年—2000年:日本新泻大学进修,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
学术论文:
1.“保险中的道德危险及其消解”(6500字),载《
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2.“保险中的危险”(6000字),载《当代法学》2002年第7期。
3.“中国保险业的监督和管理”(6000字),载《
法学杂志》2002年第5期。
4.“对我国保险法受益人规定的思考”(7000字),载《河南财经大学学报-经济经纬》2002年第4期。
5.“日本保险公司强制重整制度及其借鉴意义”(6000字),载《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6.“
网上交易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特则”(10000字),载《法律适用》2002年第5期。
7.“
电子商务中的物流问题”(10000字),载《
科技与法律》2002年第3期。
8.“电子认证制度议”(8000字),载《当代法学》2002年第5期。
9.“物权保全请求权”(12000字),第2作者,载《
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0.“人格权保护中的保全请求权”(12000字),载《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11.“物权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的趋近——以不作为债务的强制履行为考察点”(10,000字),载《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2.“日本民法典的百年历程”(16000字),载
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总第20卷,2001年第2号。
13.“《日本消费者契约法》制定的历史背景”(10000字),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3卷,2002年第2号。
14.“
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保护立法的发展”(15000字),载《
民商法前沿》第一辑,2003年1月。
15.“
英美法系中的禁令制度”(10000字),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学报》2003年第3期。
16.“环境保全中的民事请求权”(12300字),载《上海大学-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03年第2期。
17.“完善我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律制度――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两周年”,(16000字,第1作者),载《
科技与法律》2005年第2期。
18.“中国物权法草案的修改意见:物权的定义”(13000字,第1作者),载《法学》2005年第9期。
19.“商标显著性与姓氏商标可注册性”(11500字),载《法学》2006年第9期。20.“通用名称商标权问题研究”(13000字),载《
法学家》2007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卷)》2007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1.“地名商标的可注册性及其合理使用”(12000字),载《法学》2007年第1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卷)》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
22.“商标反淡化理论及其应用”(18000字),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6期。
23.“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02条和第403条”(14000字),载《中外法学》2007年第6期。
24.“商标纠纷中的消费者问卷调查证据”(17000字),载《
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1期。
25.“我国邮品设计中的著作权问题”(5000字),载《
中国版权》2008年第2期。
26.“指明商标权人的商标合理使用制度”(9500字),载《法学论坛》2008年第5期。
27.“商标反向混淆构成要件理论及其适用”(10500字),载《法学》2008年第10期。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宽展期内商标权的定位研究”(6000字,第1作者),载《知识产权》2008年第5期。
29.“单一颜色商标注册问题研究”(11000字),载《法学评论》2009年第1期。
30.“商标法中的功能性原则——以美国法为中心的初步分析”(18000字),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1期。
李扬
隆回县人,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知识产权学院(筹)院长,法学院院长助理,
北京大学知识产权法硕士、博士,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博士后出站,武汉市
洪山区政协常委,中国科技法学会理事,
湖北省科技法学会秘书长。
北海道大学GCOE研究员,法学院特任教授。
代表性著作类(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1、《无形争夺――知识产权的热点与难点》(独著),
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2、《网络知识产权》(独著),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湖北法律实务大全·知识产权卷》(独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知识产权的合理性、危机及其未来模式》(合著,第一作者),法律出版
社2003年7月出版。
5、《法官办案手迹》(丛书,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6、《
数据库法律保护研究》(独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该书获中国科技法学会2007年度优秀成果金奖)
7、《知识产权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合著,第一作者》,
法律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8、《知识产权法总论》(独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重大科研成果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始终致力于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学术品格的塑造,关注21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关涉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
总体战略实施过程中寻求学科新的切入点、立足点和增长点。大力促进各项科研教学活动与国家的法制需求相结合,加强学科前沿性、战略性、应用性问题的研究。积极参加国家立法规划、国家重大科研计划的研究制定工作,使法学院为国家机关提供重大决策参考的咨询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特别是在参与国家立法、地方立法、
湖北省暨武汉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法制政策制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持完成的重大课题有: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战略研究第18专题《科技发展法制和政策研究》;
国务院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制定专题研究、国家立法研究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草案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草案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草案研究》、《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法律专题研究》、《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条例草案研究》;
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我国科技法律法规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知识产权协调保护与管理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重点课题《诉讼监督效力研究》;
98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项目《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法律环境研究》;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科技法学》等。
人才培育体系
法学院根据法律专业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按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要求,完善学生培养目标与方案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科技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重点培育学生的时代使命感、专业自信心、国际化意识、创新性思维、实践能力、领导能力和协同能力。
2004年3月,法学院学生代表中国大陆法学教育机构首次参加了由亚太法学会主办的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法律赛事“THEXIXLAWASIABiennialConference”(亚太法学会双周年会)暨“2005LAWASIAMOOT”(2005年亚太法律辩论赛),取得第五名的佳绩。迄今,法学院已培养本科毕业生1000余人,双学位生600余人,研究生500余人,并培养留学生20余人。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在立法、审判、检察、执法、律师、公证、仲裁、金融、证券、企业法务、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等岗位工作。
国际交流
法学院非常重视对外交流,现已形成全国性学术合作网络。法学院先后派出14名教师赴德、法、英、美等国著名学府研修,国际学术交流取得实质性进展。20余名毕业生在英国
剑桥大学、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
纽约大学、
莱顿大学、法国
图尔大学、
德国拜洛伊特大学等国际著名学府深造,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法学院与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WIPO)、国际水伙伴组织(GWP)、美国、英国、德国、
法国、
澳大利亚的诸多国际组织与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并正在积极探索与海外联合办学的教育创新之路。
重要研究机构
普通法研究所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普通法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英文名称为InstituteofCommonLaw,LawSchool,HUST),成立于2008年10月,是国内法学界一个专门性的普通法研究机构。
研究所由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陈绪刚、杜颖、李红海、
裴丽萍、齐海滨、
易继明6位学者发起成立,是以普通法为研究对象的开放性学术研究机构,隶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研究所以推进中国的普通法研究和教学、普及普通法知识和理念为宗旨,以贡献于中国的法治建设为使命。
研究所由研究员、名誉研究员、客座研究员、特约研究员等成员组成。研究所有研究员8位(除上述6位发起人外,还包括姚中秋和毕竞悦),名誉研究员12位,客座研究员19位,他们都是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或后起之秀。此外,研究所还拟聘一些国外学者作为名誉研究员,以供咨询和进行其他合作。研究所设研究委员会和主任两个机构,委员会由全体研究员组成,主任全面负责研究所工作。由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李红海教授担任研究所主任。
近代法研究所
华中科技大学近代法研究所成立于2008年5月,现任所长:
俞江教授。该研究所依托法学院法律史学科,在华中科技大学“985”工程二期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支撑下快速发展,是国内外近代法研究的文献和学术机构。。研究所聘请
李贵连教授担任名誉所长,聘请
复旦大学法学院王志强教授、
北京大学法学院李启成副教授学者担任兼职研究员,现有研究人员5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名、讲师1名。
该所规划的研究方向分为中国近代法的研究、外国近代法的研究、中外近代法的比较研究等三个方面。
环境法研究所
还建立了知识产权与竞争法中心、
信息法研究中心、电子商务法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研究机构。
重要刊物
1、《私法》
4、《普通法之路》
5、《近代法研究》
特有资源
2、学术午餐会
3、法律大讲堂
发展目标
展望未来,法学院在“十一五”规划期间的总体发展思路是:紧扣新一轮科技革命、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法律国际化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时代脉搏,按照校长李培根院士提出的“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价值观,以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站在战略的高度,把握有利时机,不断提出新的办学方略和举措,通过跨越式发展开创学院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促进法学专业师生的全面发展,培育和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法律人才,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和学术声誉,提高对学校整体发展和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的贡献率,提高对推进依法治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率,在2010年左右初步建成具备显著优势、特色和学科竞争力的“研究型、综合性、开放式”国内一流的法学院,实现学科建设与学院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简介
概述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
重点大学,由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被当地人誉为“江城明珠”,更有“中南六省第一校”之称。
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学校教学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基本构建起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拥有哲学、
经济学、法学、
教育学、文学、
历史学、理学、工学、
农学、医学、
管理学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86个本科专业,25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5个(
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
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000余人,其中教授1000余人,副教授13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24人(含双聘院士13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5人、讲座教授3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6人。
学校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坚持“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建设目标,采取多种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几十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近20万名高级人才。
学校坚持“服务乃宗旨,贡献即发展”的办学思路,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学研产相结合,密切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设立驻外研究院、产业化基地,开展横向科技合作等方式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世界上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每年有约300批、1500余人次的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我校任教、合作科研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附属协和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是
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的医疗诊治中心。附属梨园医院突出老年病学的特色,是湖北省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正以创建研究型、综合性、开放式的世界知名
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秉持“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聚精会神,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开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校训
华中科技大学校训为“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合乎我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建设无污染校园等精神。语出《礼·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厚学”意为崇尚知识,学问渊博。与原
华中科技大学倡导的“学在
华南理工大学”精神相吻合,包含原校训中“严谨”的意义。转义出自《易·坤》“坤厚裁物”;
“求是”意为追求真理,发现规律。包含“求实”的意义但不拘于“求实”,在实中求学问。符合原校训中“严谨、求实”的精神。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实事求是”;
“创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含有原校训中“奋进进取”的意义。与创办一流大学的现代办学理念一致。义出《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新校训涵盖了德育、智育、发展科学、与时俱进等方面的内容,合乎办大学的理念,具有现代高校校训特征,与我校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精神相融合,与我校发展的理念相一致,雅俗适宜,多数人能明其意,而且能找出相应出处,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