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埠镇,隶属于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地处奉新县中部,距县城20公里,距省会
南昌市60公里。东连赤岸镇,西界
罗市镇,南与高安市伍桥乡接壤,北和噪下镇毗邻。全镇面积209.3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159个村民小组,人口2.3万(绝大多为
汉族江右民系)。全镇有耕地面积5万余亩,林地面积21.6万亩,属丘陵乡镇。昌铜高速、奉上公路自西向东横贯全境。
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会埠为第四区,1958年由会埠、
故县镇、水口三个乡组建渣村人民公社,1961年分为渣村、会埠两个公社,1968年合并为会埠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会埠乡人民政府,2001年12月撤乡设镇为会埠镇人民政府,次年2月搬迁至渣村集镇(现址)。
经济
会埠属农业大乡镇,以粮食生产为主,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现已形成优质稻生产、花卉苗木、棉花三大板块。优质稻面积达6万多亩,花卉苗木面积达到8000亩,棉花面积4500亩。2004年会埠镇农业总产值达到1570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504万元,农业总产值9650万元,完成财政收入5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85元。优质稻3万吨,生猪出栏1.5万头,家禽10万羽,水产品1200吨。
2007年,会埠镇GDP完成4.5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200万元。现有江西龙狮化工有限公司、恒升实业有限公司、新创橡胶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及天缘高科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会埠。2008年,会埠镇党委政府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突出两大优势:一是再生金属;二是丰龙矿业公司的优质煤层气利用,注重产业招商和大项目招商,做到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力争引进外资达到4000万元以上。
会埠镇剩余劳力严重过剩,造成了大量的
人力资源浪费,制约了会埠镇经济发展,且养成了一大批青壮年游手好闲、无事生非,给当地治安造成很大压力。针对这种现状,镇党委、政府正确处理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辩证关系,把组织劳务输出当成引导农民致富、维护一方稳定的大事来抓。镇党委、政府多次派员到沿海发达省份进行考察,了解外地劳务需求情况,并利用亲帮亲、户带户、党员带群众的办法,想方设法、千方百计为会埠镇大批的剩余劳动力寻求出路,引导他们外出打工经商,勤劳致富,同时为外出人员提供优质服务,镇党委规定,凡是外出打工人员所需办理的有关证照,在24小时以内全部办妥,并减免办证费用。会埠镇共输出劳力1.8万人,仅海南三亚就有“会埠一条街”美称。
广东省1千平方米以上的超市就有近百家是会埠人经营的。其中个人拥有资产十万元以上的有500余户,拥有资产上千万元的也有十几户。
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突破5亿元,比上年增长11.1%;财政收入达到424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农民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比上年增加340元,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全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牢固树立项目先行,以项目促发展的科学理念,举全镇之力狠抓重大项目落实,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掀起服务项目,建设项目,推进项目的高潮。一年中我镇的三个县重点项目,会埠大桥建设,奉上公路改造,3000亩绿色
观光园建设,分别成立了项目工作小组,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会埠大桥建设建墩已完工,3000亩观光园建设已完成同农户的征地工作。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好灾后攻坚战行动快
2008年初持续的雨雪冰冻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尤其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按照县里统一部署,我镇组织开展“三同四帮”下乡帮扶活动,帮助制订灾后恢复重建方案,帮助清理山场,帮助销售农副产品,帮助解决重建中的实际困难。针对受灾特别严重的山区村,组织统一安排林木技术人员,对受灾林木进行科学施肥,有效清理,并且统一发放
尿素等各种救灾肥料到户共计10余吨,确保了林木资源可持续性发展。为扩大水稻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我们采取各种举措,努力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在全面落实国家的惠农政策,落实县优质稻种“买一送二”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了惠农力度。再次实行了“买二送一”措施,制止耕地抛荒的责任全部落实到镇、村两级干部。2008年全镇粮食播种面积达7万亩,其中优质稻生产面积达5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1万亩,棉花种植面积达4000亩。在灾后的第一年,经过全镇人们的共同努力,会埠镇迎来了一个丰收年。仅粮食一项,全镇增加产量200万斤以上。
三、抓好新农村建设,促进和谐文明创建活动有起色
按照县委关于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和谐文明创建活动的要求,制订出了有较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工作方案,全面动员,广泛宣传。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积极推动农村集镇化建设,加快镇、村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民居民居住格局转变的进程。2008年共建示范点4个,共投入资金12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三改”工作任务,圆满地接受了上级的各项检查,其中,易山组新农村示范点成为全省普法、全市
计划生育示范点。接待了省、市两级领导的参观考察调研,县委黄书记也两次亲临示范点指导工作,易山组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成为会埠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成为示范点中的示范。在集镇建设方面,渣村越王路小区建设初具规模,有山区村落户越王路小区30多户。新建成的休闲绿化公园将给集镇的发展建设带来更大的生机。
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见成效
一是最低生活保障得到进一步落实。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努力将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百姓。全镇有766人纳入了农村低保,有131人纳入了城镇低保,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在“老有所养”方面,我们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和保障水平,加强敬老院建设和投入,集中供养五保户59人;二是教育质量资源进一步优化。我们始终把教育事业作为镇政府工作中的重点,投资40万元,完成了渣村明德希望小学的后期完善工作,确保了9月1日正式启用,承载着会埠南边小学的就读能力,在校学生500余人,优化了办学条件,并在全镇开展了中学老师下小学的支教工作,从中学抽调7位责任性强的老师到明德小学任教,提高了教育质量,群众对明德小学的教学条件,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非常满意;三是农村医疗保险进一步强化。参保率达90%以上,据统计2008年全镇参保人数17600人,去年一年中全镇已有100余人患者拿到了医疗保险金,最高患者拿到保险金金额达2.8万元;四是人口质量进一步提高。随着
计划生育工作软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和人们的计生观念,人口素质观念进一步提高,以及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的力度,全镇计生工作在全县乡镇中名列前茅,2008年我们成功迎接了省、市、县三级检查,被评为
宜春市计划生育先进乡镇和
奉新县计划生育先进单位;五是村级公路建设进一步硬化。边远山区村东源村作为最后一条硬化的村级公路,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镇、村两级的科学管理和运作,突破重重困难,一条5公里的村级公路终于修建完成,实现了全镇村级公路覆盖率100%,组级公路建设也正在努力推进。
文化
人文资源
距荣圩南1公里处有一
剑池遗址,唐初文坛四杰之一
王勃在《
滕王阁序》写到的“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指的就是该地。今会埠中学校址原为古“龙光书院”,此书院是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会埠人陈自俯倡建的,位于剑池之南,初名义学,四方来学者三百余人。“龙光书院”匾额,是
赵构所题的手书。
乾道六年(1170年)理学家
朱熹来此讲学一月余,当时的书院与庐山白鹿洞书院齐名。
会埠镇是
宜春市剑文化的发源地,有记载为1800余年。晋永平年间,宜春县治(今会埠墟)曾有“紫气冲牛斗星”,县令
雷焕挖狱基得春秋时期宝剑
干将、
莫邪(又曰
龙泉市、太阿)。
南宋绍兴元年据此创办“龙光书院”,宋高宗赵构亲自赐名。理学家朱熹曾于此论经讲学,名噪一时而与庐山白鹿洞书院齐名。2007年,市政府对龙光书院孔子殿、
剑池遗址、剑匣亭进行修复,挖掘文化底蕴,弘扬历史文化。
龙光书院建筑规模,是宜春历史上所有书院中佼佼者。其建筑风格,具有四合院式布局的特点。院落座北向南,分前后两进。中轴线上,首为大门、上石匾嵌有“龙光书院”四个黑色字,真字体,长2米,宽0.5米,今仍存,中为大殿,置先师孔子圣像;后为六经楼,藏经书三千余册;之后为仰止堂。院内东西两翼,前有左右庑;中两侧为讲堂、设衣亭、客馆、花台、读书室百间、会膳堂、心广堂(文明堂)等建筑物,均属砖木结构。院内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四周红墙环抱。院外附属建筑有山寺、望光亭、剑光祠、晚晴斋、仓等。整个院落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其建筑布局严谨规范,造型雅致、奇丽,具有地方特色。此地,古木参天,
松柏积翠,环境优美。历代名人讲学于此赋诗感怀,写下许多诗篇,赞美其风景佳色。宋名儒、理学家
朱熹讲学月余,赋《龙光书院》诗赞云:“一道荣光带碧山,天风吹雨度云关;树浮空翠名村坞,泉落飞虹泻石湾;赤岭豹栖朝气隐,剑潭龙起夜光寒;咿唔何处经年韵,多在湖东乔木间。”明甘惟寅对此作有“会埠烟雨”“塔埠云涛”、“
剑池遗址夜月”、“山寺晨钟”、“三汉鱼火”、“长秆稻田”、“会埠落雁”、“古道鸣驺”八景诗文,表达他对景情感。清甘兴仁至此讲学时作《龙光书院》诗赞道:“龙光海内争传颂,院落巍巍齐鹿洞;紫阳去后几百年,想见风流千古韵。”反映当时书院胜景之一斑。
名胜古迹
道推位于西庄招边的济美四角牌楼,建于
明朝万历年间,工艺复杂,造型独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行家说,这个建筑在全国都属罕见。同时,这里的越山既有名气,又名越王山,相传是由于
春秋时越王勾践在此屯兵习武而得名。会埠镇最东边的游落故县,因
南唐时,
奉新县(当时称
新吴区)县城建于此而得名故县,是全县最早的县城。此外,还有著名的浮云八百洞天、仙女寨、
华林寨等。
会埠镇历史名人有水口甘家的
甘汝来,
清代康熙官至吏部尚书,著有《甘庄恪公文集》传世。
社会
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在已经拉通会埠——南站公路的情况下,我们还将举会埠镇之力硬化会埠——山林岗,会埠——荣木桥地面,初步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硬化公路网络;投资近200万元改善了会埠的集市环境和黄木集市环境,以会埠集镇被列为
江西省百强重点集镇为契机,聘请专家对会埠集镇进行了2015年规划;加强了师资力量建设,投资300多万元新建了中小学教学楼,教学环境大为改善,三所中学升学率连年名列
宜春市前茅,医疗、电力、电信等环境明显改观,新建了卫生院门诊大楼,进行了全面的农村电网改造,实现了村村组组通电话,手机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会埠镇完成了18个村(居)委会长达40公里的通村水泥公路;投资100多万元新建宜春火车南站站前停车场和货场水泥公路;投资220万元新建会埠中学、
山林岗中学、中心小学教学大楼,优化教学条件;投资80多万元新建会埠卫生院住院大楼,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投资160万元新建康怡福利院,使会埠镇五保老人老有所养、安度晚年。2007年,会埠镇党委、政府荣获
宜春市社会发展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教育
宜春市会埠镇中心小学位于
江西省宜春市,主要负责实施小学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学校在致力于建立健全多项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作的同时,立足于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目标,通过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对教师管理队伍情感管理以及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大家积极工作的内在动力,使全校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以及教学常规的实施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一支重责任、讲奉献、有干劲、肯钻研的教师队伍正在我校形成。在学生教育方面,学校一直能自觉地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育工作。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专长。学校以优美的教育环境、科学的管理、卓有成效教育教学受到了广大家长、社会各界和上级的一致好评。
政务环境不断优化。现任领导班子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始终奉行“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破坏投资者是罪人”的理念,亲商、安商、富商,现引进外资达4280万元,成为会埠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工业小区逐渐形成
磁场效应。座落在镇内的工业小区已实现了“六通一平”,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良好的创业环境,热情周到的服务,使各位客商纷至沓来,逐渐形成磁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