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芦
禾本科粽叶芦属植物
粽叶芦(拉丁学名:Thysanolaena maxima (Roxb.)Kuntze),又名莽草(海南省),粽叶草(云南省)。单子叶植物,被子植物门,多年生,丛生草本。直立粗壮,质硬,截平,叶片披针形,具横脉.顶端渐尖,基部心形,具柄。一年有春夏或秋季两次花果期。秆可作篱或造纸,叶可裹粽,花序用作扫帚,栽培作绿化观赏用。生于山坡、山谷或树林下和灌丛中,主产于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根:甘,凉。清热利湿,止咳平喘。用于腹泻小儿消化不良,哮喘,风热咳嗽
形态特征
粽叶芦是一种多年生丛生草本植物,其秆直立粗壮,高度可达2至3米,具有白色髓部,通常不分枝。叶片呈披针形,长度在20至50厘米之间,宽度在3至8厘米,叶片基部心形,顶端渐尖,且具有横脉。叶片的柄明显,叶鞘光滑无毛。叶舌较短,长度大约为1至2毫米,质地坚硬,呈截平状。粽叶芦的复总状花序十分大型且柔软,可延伸至50厘米长,其分枝多且斜向上升,下部裸露,基部主枝的长度可达30厘米。小穗的长度在1.5至1.8毫米,小穗柄长约2毫米,且在关节处容易断裂。颖片在小穗中无脉,长度约为小穗的1/4。在其花的结构中,第一花仅具有外,长度大致与小穗相等。第二外稃呈卵形,质地为厚纸质,背部圆润,有3条明显的脉纹,顶端有小尖头,边缘覆盖着柔毛。与之相对的内稃质地较薄,长度较短。花药呈褐色,长度约为1毫米。粽叶芦的颖果为长圆形,长度约为0.5毫米。染色体2n=24(Larsen1963,Tateoka1963)。
分布范围
产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生于山坡、山谷或树林下和灌丛中。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岛有分布。北美引种。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秆高大坚实,作篱笆或造纸,叶可裹粽,花序用作扫帚。栽培作绿化观赏用。
经济价值
粽叶芦属是一种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的植物,它在自然环境中生长良好,易于采集和人工栽培。这种植物的生长不需要大量肥料,即使在不施肥的情况下,亩产量也能高达6000千克。如果适当施肥,其产量有望增加至10000千克。棕叶芦具有药用价值,可作为青饲料,四季常绿的特性使其成为冬季新鲜饲料的补充。人工栽培的棕叶芦在施肥后,叶片质地更柔软,适合作为动物饲料。据估计,一亩棕叶芦的产量足以满足约一百只母兔的饲养需求。
粽叶芦芳香油,对烟曲霉肺炎克雷伯菌的抑制和杀菌效果,比阳性对照药物替加环素和阿米卡星强2-16倍。在现代食品保存和包装材料开发中存在应用价值。通过提取和利用这些植物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开发出新型的天然防腐包装材料,为食品安全和环保包装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医药
【中药】
归经:入肺、胆二经
中药化学成分:本品叶含铁、锰、铜、锌、镍、硅、钙、镁、钾等无机化合物元素。
功效:清热截疟;止咳平喘
参考资料
粽叶芦.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2024-07-31
粽叶芦.植物智.2024-07-31
棕叶芦.中医百科.2024-07-3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经济价值
医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