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麻一村位于
山东省沂源县城北部,鲁山、
沂河之阳。东与吴家官庄毗邻,西与南麻二村、西台村接壤,南连南麻三村,北接东北麻村。地势北高南低,南部为平原,土地肥沃,北部为丘陵。辖区面积309公顷,其中河滩占地181公顷,可耕地68.5公顷,宜种小麦、玉米、大麻、蔬菜等农作物。因地处县政府驻地,土地被机关、厂矿、企业、驻军和村办企业占用,至1986年7月转为非农业户口时,全村仅有可耕地18公顷,全部有偿收归国有。
历史沿革
南麻老街原为一片低洼地,宜种麻,俗称“南麻地”。唐贞观年间(627年),先有黄氏在此居住,后有白、祝、刘、吴姓氏陆续迁此定居,形成村落。清顺治初年(1644年)沿袭地名,将“地”字略去,故称南麻。南麻一村是在1961年落实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时建立的行政村,现隶属于
沂源县城区办事处管辖。
1926年,匪首
刘桂棠(刘桂堂)率部袭击南麻。财物被洗劫一空,66人被杀害,32名青年妇女、58名青壮年被抓走。
1938年秋,村民王金秀(王晓东)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个中共党员。
1938年12月成立中共南麻村第一届支部委员会,赵焕仁任书记,王金水、王金秀任宣传、组织委员。
1944年惨遭日伪军的蹂躏,全村122户逃往南沂蒙、关东,44户卖儿卖女卖老婆,96人被活活饿死。
1944年4月26日,南麻第一次获得解放。6月,建立第一届村政权,王金明任村长。秋,建立农救会,王锡之任会长。
1946年7月,南麻进行土地改革,没收36户恶霸、地主、富农土地158公顷,房屋526间,衣物、粮食一大宗。
1947年6月29日,国民党整编十一师,在师长
胡琏的率领下占领南麻。7月17日至21日,华野集中二、六、七、九纵队发起
南麻战役(史称
南麻战役),歼灭
中国国民党整编十一师5000余人,歼灭整编二十五师、六十四师4000余人。南麻获得第二次解放。
是年,南麻战役期间,被国民党军队打死的村民33人,打伤14人,掳走113人;烧毁房子1111间,割青苗137.6公顷,抢去粮食5.1万公斤、各种牲畜69头,所有树木被伐光。
1954年春,南麻村一分会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吴树功任社长。
1961年12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南麻生产队分为三个大队,建立南麻一大队。
1973年10月,建成老牛槽水库扬水站,扩大水浇地面积26.6公顷。
1979年7月1日,经
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一大队社员转为菜农,由国家按定量供应社员口粮。
1984年10月,一个建筑面积1559平方米,拥有88台缝纫设备、134名工人的村办企业--
沂源县第二服装厂投产。
1986年7月1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南麻一村472户、1636人转为非农业户口,全部土地有偿收回归国有。
1986年10月,投资60万元,建筑面积2522平方米,有150张床位,集就餐、住宿、停车为一体的泰薛宾馆正式开业,是当时县城最高档的宾馆。
1988年秋,融商业、办公为一体,占地3566平方米,建筑面积2321平方米的村委办公大楼落成并投入使用。
1988年11月,投资70万元新建的村办企业
沂源县棉织厂第一织布厂正式投产。
1992年6月28日,一村组建的
淄博市隆祥企业总公司开业,注册资金2529万元。党支部书记白正叶兼任总经理。
1993年9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
厉以宁来一村考察。
1993年冬投资15万元,为居民架设有线电视电缆5000米,成为全县第一个有线电视村。
1996年7月1日,总投资250万元的隆祥塑胶制品厂,经过80天的土建、安装、调试,一次试车成功,年创利70万元。
1997年9月,
沂源县第一部村志《南麻村志》出版。
1997年投资2.5万元,沿街建法制宣传栏、喷刷标语、制黑板报、安装调频喇叭,建成高标准法制宣传一条街。
1998年5月,党支部书记白正叶被授予“
淄博市农业劳动模范”。
1998年投资80万元硬化街道830米。至此,全村2200米主要街道达到硬化、绿化、亮化标准,总投资130万元。
1999年5月,投资28万元,完成农村电网改造。
是年,自筹资金1450万元,改建城中大观园商场和人民旅馆,拆旧建筑6500平方米,新建商业楼18000平方米,次年竣工投入运营。
交通
境内交通便利。博(山)沂(水)、泰(安)薛(家岛)省级公路干线在南麻交汇。南麻至
济南市、
青岛市、临沂、
日照市、
潍坊市、
淄博市、莱芜、
蒙阴县、
青州市、
临朐县等市、县的客车在南麻始发或过境。县城的鲁山路、健康路、军民路与居民区的街道相连接,依托驻县城的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人口民族
2000年,全村共有485户,总人口109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8年保持负增长。有
李白刘陈曾马祝,张徐郑赵孙吴,杜王杨谢何许郎,周唐任高朱盛苏等31个姓氏,其中祝、白、吴姓氏最多,均为
汉族。
经济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5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98万元。2000年,完成总产值7600万元,实现利税670万元,集体总收入368.8万元,人均纯收入3460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21%、74%。固定资产投资达3800万元。
第一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粮食亩产仅75公斤。1956年1月成立同乐高级农业合作社。当年,修容量1万立方米的水库一座,打井60眼,购买水车23部,有效灌溉面积达17公顷。科学技术开始推广,粮食亩产大幅度提高,到1957年,亩产达到180公斤。
1964年至1979年,在坚持整平地面、深翻整地的同时,先后打机井7眼,修蓄水池2个,建扬水站3座,修渠道6条长达2.04万米,铺管道3950米,实现了农业水利化。1975年,580名劳力上阵,投工4万个,搬运土石5.9万立方米,在
螳螂河西岸建成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大寨田”12公顷。成立了科学实验队,普及良种,改革耕作技术,提高复种指数,使粮食亩产逐年上升。1964年上《纲要》,1973年过“
长江”达到475公斤,1975年首次突破千斤关(521公斤),1979年达到855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村于1979年调整农业结构,形成粮菜并举的布局,把村水浇地全部建成蔬菜基地。实行了“五定”联产承包责任制,保证了县委、县政府实施的“菜篮子工程”。经济效益明显增长,在可耕地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农业总收入由1978年的15.03万元增至1986年农转非时的27万元。
第二产业
南麻一村的工业是在1964年创办棉花
加工厂、粮油加工厂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到1969年,工业总收入只有4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支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特别在1986年转为非农业户口后,党支部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把资金、劳力向第二产业倾斜,先后投资885.6万元,建起了修配厂、木器厂、第二服装厂、腐竹厂、福利汽修厂、氢氧化铝厂、织布厂、沂源塑胶制品厂等12个工业项目,安排劳力265人,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90万元,创利税151万元,上交村集体112.5万元。
建筑业:1985年,在村办建筑队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区建筑公司。至1990年,发展成为拥有11个建筑队,1个砼件厂,在册职工520人,有机械设备132台,固定资产总值达198万元的三级企业。2000年,完成总产值1560万元,实现利税7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20万元,上交集体34万元。
第三产业
南麻自古就是沂蒙山区西北部的一个重镇,交通方便,店铺林立,历来是农副产品集散地。建国初期,一村有十几家个体商业,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加入了县供销联合社。之后的若干年,在
计划经济体制下,私营经济受到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支部抓住机遇,凭借驻县城的区位优势,第三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79年村委将已建成的办公楼改为饭店,以此为起点,至1990年,先后投资535万元,建起了中心旅馆、院西旅馆、花木公司、泰薛宾馆、大观园商场等十多处饮食、百货、旅馆等服务性企业。第三产业收入较1978年增长310%。1999年,村委投资1450万元,改建大观园商场和人民旅馆,使其建筑面积增加至1.8万平方米。大观园商场成为
沂源县最大的商业性综合大楼。此工程竣工后,租赁给193户经商者,开办了
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药材店、饭店、百货店等,年增加集体收入217万元,并安排60多名适龄居民就业。村委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居民从事个体私营经济,至2000年底,全村从事第三产业的居民达700多人,年产值5600多万元。
社会
文教科技建国前,一村的文化科技活动条件差,观念落后,适龄儿童入学率仅占28%。新中国建立后,条件有所改善。80年代初,村委划出10亩地,投资60多万元,与相邻单位联合筹建南麻第五小学,校舍、教学设备有了很大改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先后有4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2人考取了硕士。自学成才形成风气,90年代以来,先后有56人报考各类大专院校或参加自学考试,取得了毕业证书,有14人获得中级技术职称,25人获初级职称。文体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新建健身体育场地,建立了老年活动室,多次参加县体委组织的篮球、乒乓球比赛,并取得了好成绩。业余文艺宣传队在1995年9月举办的“市级文明单位”文艺调演中获
一等奖。
人民生活
建国前,绝大多数村民贫困交加,不得温饱,年人均粮食约55公斤,人均纯收入在25元左右。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的推广,村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56年,村民人均粮食175公斤,人均纯收入45元。1979年人均粮食达到261公斤,人均纯收入181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村全面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至2000年,人均收入达3460元。年底人均存款余额8600元。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全村拥有各种私有机动车48辆,其中轿车9辆。居民拥有各种摩托车281辆,程控电话417部、手机103部,彩电510台、
计算机18台、电冰箱210台、洗衣机345台。
村庄建设茅草屋,土坯墙,不挡风,不纳凉,祖孙三代居一堂,这就是解放前一村绝大多数村民居住条件的真实写照,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街道狭窄,道路泥泞。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县城的旧城改造,一村统一规划了居民小区,纵横成行。每户14米见方的院落,石基砖墙瓦顶,配以玻璃钢窗前出厦,美观实用。1995年以来,建居民楼3幢,近150户搬进了“小康楼”,人均居住面积41.5平方米。自1993年以来,先后硬化居民区大街3条2200米,达到了绿化、美化、亮化。全村居民实现了水、电、路、闭路电视四通。
集体福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居民福利也逐步提高。1981年居民用上了自来水;架设高、低压线9.5公里,解决了居民生活用电;投资15万元为居民架设了闭路电视专线;凡报考进修学校的学杂费用由村里报销;凡考取大中专学校的学生,一次性奖励500~200元,居民“三提五统”和“两工”费用全部由集体承担。从1987年开始,60岁以上老人实行退休生活补助,逐年增至年人均720元。1997年以来,为全村18~55岁的居民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对已退休的村干部,按照政策享受干部退休生活补助,年人均3000~5000元;为推进丧葬改革,村委补助死者家属500元,作为火化、丧事简办费用;幼儿入托、居民治病也享受一定的福利待遇。
政治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1938年秋,王金秀(王晓东)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村第一名党员。1938年11月,日军占领南麻。为开展抗日斗争,1938年12月成立了中共南麻村第一届支部委员会,赵焕仁任书记,有党员6名。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了110人的自卫团,对抵御日军侵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组织支前民工970多人次,参战民兵240多人次。仅莱芜、
孟良崮战役期间,组织妇女碾米、磨面4.3万公斤,做军鞋3600多双。1948年春,中共沂源县委在南麻搞公开党支部试点,公开了党支部工作,公布党员名单,全村有党员18名。1961年分队后建立南麻一大队党支部,许庆法任书记。至2000年,先后由徐道香、马继荣、白正叶、吴成义(主持工作)任书记。全村有党员54名。多年来,历届党支部加强党支部的思想、作风、廉政建设,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1983年被
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先后被淄博市委、市人民政府分别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拥军优属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文明单位”“五好村党支部”“个体私营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被中共沂源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奔小康带头村”“安全文明村”“红旗党支部”“五好村”“
计划生育‘六好’合格村”等荣誉称号。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4年4月26日南麻解放。秋,成立农救会,王锡之任会长。6月,建立第一届民主政权,王金明任村长。之后,村抗联、青救会(新青团)、妇救会、民兵队相继建立。村政权建立后的主要任务是动员
参军、支前、生产救灾、维护社会治安。仅1945年3月、1946年11月,南麻村即动员31人参了军。1956年1月,在5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同乐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张德信任社长。1958年8月成立红旗人民公社,设立南麻生产队,张德信任队长。1961年12月,成立南麻一大队委员会,先后由祝振普、祝加善任队长。1967年2月成立南麻一大队革命委员会,祝加善任主任。1984年12月,农村体制改革,建立南麻一村村民委员会,先后由白正荣、徐道香任主任。1990年改建南麻一村居民委员会,下设13个居民小组,刘美孝、吴成义先后任主任。2000年,南麻一村下设9个居民小组。居委会有5人组成,主任吴成义,副主任李县成、刘美孝,委员祝玉同、白正娟。民兵连长吴树刚,治保主任
刘美孝(兼),调解主任李圣成(兼),民政主任祝玉同(兼),妇女主任、计生委主任白正娟(兼)。村(居)委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为一村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多次受到政府的表彰。
获得荣誉
该村是
淄博市经济百强村之一。1995年以来,连续6年被中共淄博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级文明单位”。自1999年4月,连年被淄博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文明村示范点”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