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磐陀是一个尖嘴猴腮的猴形人。唐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
唐三藏在瓜州讲经期间,感化了强盗石磐陀,收其为徒并传授五戒。石磐陀承诺护送
唐僧穿越五烽,于是玄奘为石磐陀购置了行李和马匹。胡人老者赠予玄奘一匹能识途的老马,与玄奘在
长安的
占卜预言相符。在瓠卢河,石磐陀搭建桥梁助玄奘过河。夜晚,石磐陀企图杀害玄奘未遂。第二天,他建议玄奘放弃西行,玄奘拒绝便让他离开。石磐陀担心自己会因玄奘被抓而受牵连,于是玄奘发誓不会将其透露,石磐陀最终留下马匹,独自离去,玄奘继续独自西行。
石磐陀原为强盗,唐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八月
唐僧西行取经,途经
瓜州县(今
锁阳城遗址)时在当地寺庙讲经说法一月有余,其间石磐陀每天都来认真听讲,受到感化拜玄奘为师,玄奘看其长相不错,收他为徒,并向他传授了佛教最基本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作为回报,石槃陀给师傅提供了果饼以解饿。玄奘告诉石磐陀自己要去天竺取经,石槃陀答应护送玄奘穿越五烽,玄奘很是高兴,于是为石槃陀购置了行李和马匹。
第二天黄昏时分,石槃陀介绍了一位熟悉西行路线的胡人老者。这位老者赠予
唐僧一匹马,此马曾多次往返伊吾国,能自行认路。玄奘回想起在
长安时,他曾向术士何弘达请教行程吉凶,何弘达预言他将骑一匹瘦弱的红马西行,马鞍前有铁。老者所赠之马正是如此,再次证实了何弘达的预言。
到了瓠卢河,石槃陀用胡椒树搭建桥梁,并用草和沙加固,才得以通过。这天夜晚,两人在露天休息,石磐陀在玄奘熟睡时拔刀欲杀之逃逸。尽管玄奘感觉到了杀意,但他选择继续默念佛号,闭目不视。石磐陀内心忐忑,最终未能下手,并将刀具收回。第二天,石磐陀先是告诉
唐僧,只有五烽下有水源,但必须夜间偷水,一旦被发现会有生命危险,建议玄奘不如回去过安稳日子。随后,他又持刀威胁玄奘。走了几里路后,石磐陀坦白了自己的顾虑:他担心放弃家业,触犯法律。玄奘意识到无法改变石磐陀的决定,便让他离开。石磐陀担心玄奘独自穿越沙漠会有危险,如果玄奘被抓,可能会牵连到他。于是,玄奘发誓不会泄露石磐陀,石磐陀最终留下马匹,独自离去,玄奘继续独自西行。
石槃陀,芮乐伟·韩森在《
丝绸之路新史》中认为,
石姓表示此人来自
石国(Chach),今
乌兹别克斯坦首都
塔什干。槃陀一名是粟特语Vandak的中文音译。这是一个常见的粟特名字,意思是某神的“仆人”。
最早提出“石磐陀”为
孙悟空原型的,是古典文学专家张锦池。在其著作《西游记考论》中首次提出“石磐陀”可能是孙悟空的原型。他认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三藏法师传》中记载的
唐僧的胡人弟子石磐陀。他发现孙悟空与唐僧的关系和石磐陀与玄奘的关系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石磐陀是玄奘在西行途中遇到的第一位弟子,而孙悟空也是在唐僧西行历险时出现的。
敦煌市学者段文杰在
东千佛洞的研究发现,两幅壁画描绘了玄奘西行取经的场景。其中一幅画中,跟随
唐僧的是一个长毛、环眼、前鼻、露牙的猴形人,被确认为石磐陀。
1923年,
鲁迅在《
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
孙悟空的原型可能是《
山海经》中的淮涡
水神无支祁。同一年内,
胡适认为孙悟空并非源自中国,而是源自
印度的哈奴曼神猴;尽管巫支祁可能是孙悟空的一个原型,但真正的源头应以“外来说”为准。
《孙行者的原型在福建》一文探讨了孙悟空原型的多种可能性。文章首先提到了关于孙悟空原型的几种不同观点,包括
唐朝高僧释悟空、甘肃榆林石窟壁画中的石磐陀,以及《山海经》中的淮涡水神巫支祁。然而,文章作者认为,孙悟空的原型可能源自
福建省的民间传说。这一观点得到了
日本学者中野美代子的支持,她提出
孙悟空的形象可能与印度古代史诗中的神猴哈奴曼有关,但随着婆罗门教传入福建,形成了当地的猿猴精传说,并与
唐三藏取经的故事结合,最终塑造了《
孙悟空之真假美猴王》中的孙悟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