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石窟壁画
榆林窟始建于
北魏,以后的唐、
五代十国、宋、
西夏、元各代都有建造。现存壁画5000多平方米,彩塑100多身。榆林窟古代属于
敦煌郡管辖,因此无论从洞窟形制还是壁画内容、艺术风格,都与
莫高窟有着密切关系。作为莫高窟的姊妹窟,它们同属敦煌艺术。
精美的壁画赋予了榆林窟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在其丰富多彩的壁画里,你可以看到面貌各异的佛和菩萨画像,场面宏大的佛教故事画,种类繁多的花卉禽兽,各个领域的科技史画,以及精致至极的装饰图案。自唐至元,历代都留下了不少佳作,而其中二十五窟的盛唐壁画,则是世间罕见的珍品。
二十五窟南北壁的两幅巨幅经变画,充分体现了盛唐艺术丰腴健康、绚烂富丽的时代特征,无论是从画面结构、线条功力,还是敷彩着色、人物造型等方面都是美妙绝伦的,堪称敦煌艺术的代表之作。
构思精密。画面结坐的
弥勒佛居中正在说法,宝盖悬空,圣众围绕。姿态各异的人物流露出迥然不同的神情、个性,佛的庄严肃穆,菩萨的恬静美丽,天王、力士的勇武有力,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示着画家惊人的技艺。经变中还穿插着许多小型构图。左上角的《农作图》绘一农民扶犁耕地,后面跟一撒种的妇女,旁边一农民持镰收割;堆放着粮捆的麦场上,有一农民双手执六齿叉在扬场,一妇女持扫帚掠扫。这些场景具体而真实的再现出
唐朝农业生产的方式和农民的劳动生活。经变下方左右对称的《男女剃度图》,有剃头的、盥洗的、更衣的、侍立的,还有徘徊观望的,各式各样的人物生动有趣。此外,还有《山中行旅图》、《宴会图》、《写经图》、《坟图》等描绘社会生活的画面。这些小构图与经变内容交相辉映,使神秘而肃穆的天国带上了浓郁的人间烟火的味道。
展示了佛徒理想中的极乐世界。画面上楼台亭阁平列环抱,菩提树下
接引佛朗朗说法,十大菩萨次第拥坐,静听佛语。天上
丹顶鹤起舞,飞天散花;地上荷花盛开,碧波荡漾。殿堂前舞女伎腰悬
长鼓,舒臂轻击,双脚起落交错作踏歌状。两边八位乐师亦皆是女性,或笛、或箫、或琴,各执一技,悠然自得,观之使人有飘然欲仙之感。敦煌学家
姜亮夫先生在《敦煌艺术序录》中写道:“榆林窟第十七窟(张大千编号,即今二十五窟),亦中唐时画,俱极美好,灿然若新,
莫高窟400余窟,未完好如此者。”二十五窟的壁画人物带着
唐朝典型的丰腴圆润的特点,其线条的运用更将唐代兰叶描的笔法发挥到了最大胆、最泼辣的地步。所有这些,无不使观者沉浸在浓郁炽热的
开元、
天宝时代气氛中。难怪人说,
榆林窟二十五窟的唐画人物,恐怕是国内所有壁画、历代绢本中最精彩、最卓绝的传世之宝了。
在榆林窟
五代十国、宋初、
西夏、元代的各种经变画中,均穿插着耕获、宴饮、冶铁、嫁娶、弈棋、酿酒、音乐、舞蹈等画面,生动地反映了各个朝代当时的现实生活场景。五代、宋初大规模的供养人画像和题名结衔,还是研究
瓜州县、
敦煌市曹氏统治河西历史的珍贵难得的资料。而完美保存下来的西夏供养人画像,更是明丽夺目,呼之欲出!那微长而圆胖的脸庞,鼻子高耸、神态毕肖,那修长的体态,窄袖紧身的服饰、尖尖的帽子形象地反映了西夏人、
蒙古族的形态状貌和他们的服饰习俗。
在西夏二十九窟还有三幅《
玄奘取经图》,其中
孙悟空已成为猴像出现,这样的艺术形象比《
孙悟空之真假美猴王》还要早300余年。第二窟的《水月观音》内容罕见,其中隔着浩渺碧波,透过虚白圆月,遥礼安坐于珞珈山上的观音,叫画坛巨匠张大千观后赞叹不已,临摹保留。第三窟
东壁南侧的《千手观音》壁画,则是
莫高窟壁画中反映科技史的杰作。画工在
观世音的每只手中描绘了一件当时社会生活中的物品,为我们呈现出一部生动形象的科技史图书。
榆林窟的出现,大大补充了莫高窟壁画内容的不足,形成了珠联璧合、辉煌壮丽的敦煌艺术。峭拔如削的红色石峡上,茫茫的西部大漠中,榆林窟犹如一颗灿烂的珍珠,为美丽的
敦煌市增添着动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