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世珍(1907年—1970年),浙江金华人,著名美术家,教授。他早年毕业于
中央大学艺术科,后来在杭州国立艺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和
南京艺术学院任教。施世珍出生在
金东区孝顺镇上何村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小就表现出绘画天分,12岁时家中因火灾而家境一落千丈。他的父亲和祖父先后去世,17岁时他一边求学,一边担负起照顾弟弟的重任。
1908年1月,施世珍出生在金东区孝顺镇上何村一个富裕的家庭,家中有不少房产和田地。施世珍上小学时就表现出了绘画天分,他临摹的年画惟妙惟肖。12岁那年,因家中帮工一时疏忽,误挂在牛棚里的灯笼引发火灾,施世珍的家被这场大火化为灰烬,从此家境一落千丈。父亲因这场变故而患病,不久后去世。施世珍兄弟几人与母亲、祖父相依为命。几年后,祖父也撒手人寰。17岁的施世珍一边求学,一边担负起照顾弟弟的重任。
1921年,施世珍在省立第七师范读书,学习十分刻苦,对美术非常感兴趣。为了提高画艺,他经常去茶楼为人免费画素描,久而久之,来往的客人们对这个勤奋的年轻人十分赏识。
1926年8月,施世珍到南京私立美术专门学校求学,师从我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沈溪桥。因为北伐军攻占
江西省,
南京市局势混乱,同年10月,施世珍回老家避难。但他继续求学的念头一直没断,于是他一面在金华县立长山小学任教员,一面温习功课。因为经济状况较差,他只能选择公费学校求学。
1930年,施世珍考入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社教行政科,次年毕业后,原本教育厅派他到金华教育局第三课担任课长,但施世珍觉得自己学识根基浅,想继续上大学求学。他选择报考自己最中意的艺术专业,并顺利考入台湾中央大学艺术科。然而施世珍因无力承担大学里的学费、生活费,差点又受阻于大学门槛,所幸当地一位乡绅资助了他400块大洋,才使他得以圆了大学梦。工作后,施世珍不仅偿还了这笔无息贷款,更是每年上门拜访这位恩人,直至其去世。
1938年,施世珍为了进一步深造,计划去法国勤工俭学,因为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而不得成行,成为施世珍心中永久的遗憾。
施世珍的艺术观深受
徐悲鸿的影响,画风则深受
汪采白等人的影响。施世珍的作品
国画居多,而山水、花鸟无一不精。为画山水,他数次遍访五岳名山,每到一处都要作素描,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他创作山水画的必要步骤。因此,他山水画的风格接近汪采白,同时更透出灵秀之气,这都得益于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的感受,赋予了他的山水画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了画好花鸟,他同样下过不少苦功,各类鸟的神态,花的风姿都表规得淋漓尽致,有其独特的风格。
鉴于施世珍作品的影响力,解放后历届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施世珍都有作品入选,并多次获奖。1937年,他的7幅山水画送
俄罗斯展览,深受异国专家好评。1962年,施世珍在家乡金华侍王府举办了个人画展。1978年,在施世珍去世后,家人和朋友又在
太平天国侍王府为其办了一次画展,展出了先生的80余幅作品,吸引了大批
金华市市民前去参观。
1941年,为躲避战乱,施世珍离开任职的金华师范学校回乡下,经过
义乌市佛堂镇葛仙村时,被正在扫荡的日军当做游击队员逮捕,被关押在赤岸司令部。在押赴刑场枪决的路上,被当时的情报长叫回审问,日军翻译胡某的妻子在抗战前曾参观过施世珍的画展,为他证明了画家身份。于是,经历了3天地狱般的磨难后,施世珍被释放回家。
施世珍毕业后曾任教于前国立艺专、山东大学艺术专科、华东艺专、
南京艺术学院等校,任讲师、副教授等职。在科研方面的成就,不下于他的艺术。尤其对透视学的研究,多年以来结合教学,积稿盈尺,颇有著述,造诣很深。但他不愿轻易发表。他说:“我人著述,必有所见,道人所未道,方才人算科研成绩。但此一端,也容易招揽是非,故以不发表为是。”目前,有关出版社正在整理施世珍《透视学》遗稿,准备出版。
“文革”期间,施世珍被批斗,下放到农村劳动,身心备受摧残。1970年,他因病在
金华市逝世。施世珍一生勤奋好学,对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对是非曲直有公正的判断。他为人正直,言必行,行必果,多为友辈乐道。他一生在科研工作和艺术创作中一丝不苟,始终如一的优良作风,为后人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