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地震
1970年发生在云南的地震
通海地震是1970年1月5日在云南省南部通海地区发生的7.8级强烈地震。
通海地形、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盆地、山区、河谷相间出现。断裂构造纵横交错,其中以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南北向和东西向断裂次之。1970年1月5日凌晨,在云南省通海、峨山彝族自治县间北西向的曲江断裂上发生了7.8级的强烈地震,震中位置是:东经102.6°,北纬24.1°,震源深度约为13公里,震中烈度10度强,地震震害波及的范围达8880平方千米,其中重灾区约1777平方千米,导致通海、建水、峨山、华宁、玉溪等受灾区倒塌房屋338456间、死亡15621人、受伤26783人、死亡大牲畜16638头,30余处较大规模的山崩
通海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死亡人数超过万人的三次大地震之一。1970年1月17日,中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的地震科学研究和防震减灾事业正式始于通海大地震之后。
背景
通海县地形、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盆地、山区、河谷相间出现。断裂构造纵横交错,其中以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南北向和东西向断裂次之。这次地震既发生在北西向的曲江断裂上。曲江断裂为一走向北西60°,长110 km的右旋逆冲压性走滑断裂。它西起峨山彝族自治县西北山口,向东南经高平市、峨山及通海的五街、高大,直至曲溪盆地东北端被南北走向的小江断裂所截。该断裂具枢纽部在峨山东南小街附近。小街以西的西北段,断面倾向南西,倾角45°-60°,南盘向北逆冲,新构造活动表现为南盘的新第三纪夷平面更新世曲江阶地,比北盘分别高90m和80m;东南段却相反,倾向北东,倾角48°-70°。其新活动特征是北盘向南盘逆冲,许多点可见震旦纪地层逆冲到南盘新第三纪湖积层上,并发生强烈变形。如高大盆地北缘,库南河东岸可见因北盘震旦系逆冲而使南盘河湖相砾石层陡立,形成逆冲牵引断裂的踪迹。同样原因迫使曲江河床南迁,北岸形成Ⅰ-Ⅲ级阶地,破碎带遭强烈下切,形成独特的土林地貌,杞麓湖向东北滚动,湖区西南出现大片湖积平原等构造形迹。
地震经过
1970年1月5日凌晨1时00分37秒,云南省南部通海县地区发生7.8级强烈地震。震中位置是:东经102.6°,北纬24.1°,震源深度约为13公里。震中烈度10度强。主震后发生5级至5.9级余震12次,引起严重滑坡、山崩等破坏受害地区包括玉溪市、通海、峨山彝族自治县华宁县等地。
地震序列
 主震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9.3%,最大余震为5.7级(主震后31天),无直接前震,该序列属主震余震型。从1970年1月5日主震发生,至12月31日共发生M≥2.0级地震1225次,4.0-4.9级地震71次,5.0-5.9级地震12次。
余震带呈北西、北东双向正交分布。北西向展布的余震活动带主要沿曲江断裂分布,该带长、宽各约100和30 km;北东向余震带,从微观震中的梅子树附近一直延伸到江川东北,该带长、宽各约100和17km。两条余震带大致正交。主震发生后32分钟,曲江断裂的西北段,峨山彝族自治县以东发生第一个MS≥5.0级的较强余震,往后相隔18和21小时,曲江断裂的东南段曲溪东南分别发生5.5级和5.1级地震各一次。22天后在北东带的江川附近,也发生一次 ML5.0级余震(见表4)。江川5.0级余震等震线长轴走向为北东,它的次级余震亦呈北东方向延伸,此后该北东带图象逐趋明朗。
较强余震主要分布在曲江断裂两端。前已指出,该序列中M≥ 5.0级较强余震共12次,最大余震为5.7级。曲江断裂的东南曲溪附近和西北峨山一带各占42%(各5次),并且形成两个M≥ 2.0级余震密集区。而地震断层水平错距最大、宏观烈度最高的中段(石头村至高大一带),余震不仅少,而且小(无 MS≥4.5级余震发生)。
地震参数
地震烈度
通海地震的烈度分布及地表破坏具如下特征:
 1.Ⅹ度、Ⅸ度区在宏观震中高大区五街以西较窄,主要沿曲江断裂两侧分布;而以东的曲溪盆地及附近地区,则突然变宽,其形如大头状的棒锤或底大头小的烧瓶。
 2.地震时地表沿北西向的曲江断裂产生了一条大规模的地震断裂带――地表断层。该断层被认为是震源深处岩体错动出露于地表的结果。该带西起峨山彝族自治县,向南东经梅子树、通海县高大,至曲江北,全长约60km,宽约20m,总体走向北60°西。它不受地形、岩性等限制,横切沟谷和山脊,穿过不同时代地层,似刀切一般展布于曲江河谷北岸。
3.地震断裂带受老断裂控制,不少地段与老断裂基本重合,但也有许多地段却产生在老断裂南侧附近。其主干裂缝一般长数公里,但在老断裂被横向断裂错开地段,则被雁列或斜列的张性裂缝取代,两侧还伴生一些小型“土垄”或菱形土块。
 4.地震断裂带中主干裂缝断面平直光滑,擦痕清晰。一般倾向北东,倾角50-85°。断层两盘表现出明显的顺扭压性(北东盘上冲)力学特征。水平错距为0.14-2.7 m,最大上冲量47 cm。水平错距不均匀,2 m以上错距多出现在中段,向两端逐渐变小。
救援
地震发生后,昆明军区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云南驻军派出大批指战员,省革委抽调大批机关工作人员、“五·七干校”学员,星夜奔赴灾区,组织抗震救灾。同时从全省各地抽调医务人员组成医疗队,奔赴灾区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并调集和运送物资支援灾区抗震救灾。1970年1月7日,中共中央发来慰问电,号召“灾区党员、群众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起来,向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相信灾区群众在国家的支援下,定能发奋图强,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受灾各县革委会立即在干部群众中广泛宣传中央慰问电,并翻印广为散发。
这次地震的震级和灾害情况当时没有公开,仅新华出版社于1970年1月7日播发了一条简讯称云南昆明以南地区发生了一次7级地震,相关部门正在进行抗震救灾工作。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这次地震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报道,直到2000年1月5日,在通海县举行的“通海7.8级大地震30周年祭”纪念活动上,中共通海县委书记孔繁喜才第一次向来自全国、全省、全市的新闻单位和记者对通海7.8级大地震灾害及抗震救灾概况做了迟来的新闻发布, 首次在正式场合披露这次大地震的死伤人数和财产损失情况。
地震发生后,部队派出了人数众多的救援队参加“通海大地震”抗灾抢险工作。部队共派出医务人员3475人,其中区内卫生人员413人,来自北京、上海市湖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省内的医务人员共3062人,共组成98个医疗队,分布在通海县54个队1322人,峨山彝族自治县19个队860人,玉溪6个队372人,华宁4个队117人,江川8个队207人,专区医院7个队184人,先后收治伤员6926人,巡诊为群众看病394384人次,开展预防服药80多万人次,控制了灾后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救灾机构省级指挥机构采取边了解(灾情),边组织(机构),边行动的方法,以昆明军区作战部为指挥部,首先依靠军队;地区(州)级指挥部成员由地方和军队两部分组成;县级指挥机构就地组织,负责本县的现场救灾指挥。2.救灾布署地震后的二、三天内,向灾区供应的急需物品主要是吃、穿、医疗方面的。震后一无粮食,二无锅灶,因此吃的供应是熟食;因震区气温在0°C左右,穿的主要是解决御寒衣,医疗实行重伤集中,轻伤分片包干的办法。就地采药是通海地震在医疗方面的创举,充分发挥了山区药材资源丰富的优势。中草药在包扎伤口、止血、接骨和治疗常见病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3.救灾急需物资的供应和运送按轻重缓急主要分三个阶段:从1月5日到1月7日,物资的运送服从于抢救伤员,其中运送诸如马灯、煤油灯、手电筒、蜡烛等给后两天的抢救提供了照明用具,大大加快了抢救速度,多救活了一大批群众;从1月8日到1月13日,服从于一般救灾物资的运送,主要是组织运送一般日常生活用品:如食盐、咸菜、帐篷、盖布等;1月14日以后,全面转入恢复阶段,物资供应服从于发展生产、重建家园,运送供盖房用的木料、钢材、水泥、小五金,供发展生产用的钢锄、种籽、化肥、耕牛,供恢复和兴建水利用的排灌设备及其他器材等。为及时了解救灾物资的使用情况,1月18日 ,省抗震救灾小组派出由17人组成的物资检查清理小组进行检查 ,发现大部分地区的物资使用合理,但也有小部分地区救灾物资没有很好地用到实处。
灾后重建
从1970年1月8日起,灾区商业、各种服务行业和交通、运输、邮电、银行逐渐恢复营运,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地震影响
综述
通海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死亡人数超过万人的三次大地震之一,死亡人数仅次于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巨大地震;这是20世纪云南省震级最大、死亡人数最多、损失最惨重的地震。1970年1月17日,中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的地震科学研究和防震减灾事业正式始于通海大地震之后。
滑坡次生灾害
极震区内大小滑坡数十处,多分布在曲江河之北。次生灾害主要由滑坡产生:建水俞家河坎村近50间房屋滑移100多米而全部倒毁;沿公路滑下土方约150万方,延续12公里,阻塞交通;竹居河滑下土方约3.2万方,堵河成湖,使水位上升约4米;毁坏大量农田、山地和灌溉沟渠。
伤亡情况
地震震害波及的范围达8880平方千米,其中重灾区约1777平方千米。在这次地震中,有67个区(4056个乡)受灾,毁坏房房338456间,占震前房屋总数的32.1%,其中全部倒塌的有166117间;死亡15621人,其中836户全家死亡;伤19845人,其中重伤568人;大牲畜死亡16638头。对当时经济还不发达的通海县地区造成30余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折算成1989年的比价)。
中国防震救灾工作启动
通海地震发生后,周总理在听取通海地震情况汇报后做出重大决策:立即召开全国地震工作会议,讨论地震工作的全局性问题。
1970年1月17日至2月9日,中国地震工作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盛会——全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了,289名代表出席会议。1970年1月25日,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刘英勇从通海地震灾区返回北京。26日,在大会上作了“通海地震”的报告。1970年2月7日,周总理在接见会议全体代表时说:“今年1月5日云南地震损失比邢台市大得多,以后还有余震。从这几次经验,从中国历史积累的经验,从有科学仪器记录以来,总结人类的历史经验。”这是在那个“政治压倒一切”最为强烈的声浪中召开的一个“业务”会议。会议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精神,建议组建国家地震局。
1971年8月2日,国务院发出56号文件,即《关于加强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和成立国家地震局的通知》,正式撤销“中央地办”,成立国家地震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作为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统管全国地震工作。
事件纪念
云南通海抗震救灾指挥部制作了一枚纪念章,赠给参加抗震救灾的工作人员、部队官兵以及医务人员。该纪念章(如图正、背面),铝质,直径4厘米,正面中间镌毛泽东浮雕像,下方绘有天安门和红旗等图案。背面铸有中共中央慰问电的主题:“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底部刻有“云南通海抗震救灾指挥部赠”铭文和“1970.1”日期。2000年1月5日,通海县举行“通海7.8级大地震30周年祭”纪念活动。
参考资料
通海地震.中国科普博览.2024-03-06
1970年通海地震.网易新闻.2024-06-10
云南通海地震(1970.1.5).陕西地震信息网.2024-03-06
1970年1月5日云南省通海7.7级地震.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2024-06-10
目录
概述
背景
地震经过
地震序列
地震参数
地震烈度
救援
灾后重建
地震影响
综述
滑坡次生灾害
伤亡情况
中国防震救灾工作启动
事件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