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者
彼得·布朗(Peter Brown)把这段期间界定在2世纪到8世纪,一般而言这段时期的开端是
罗马帝国的
三世纪危机(公元235年– 284年),在7世纪东罗马帝国的皇帝
希拉克略在位期间遭受穆斯林入侵结束。
罗马在皇帝
戴克里先在位时,社会、文化以及组织出鲜重大转变,罗马开出现东西部的概念,在
君士坦丁一世在位期间除了
基督教化,甚至有更大的举措-迁都拜占廷,并改名为
君士坦丁堡战役。
当4世纪
日耳曼人大举迁徙使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时,蛮族也在各地建立王国,文化也呈现日耳曼-罗马的形式,
欧洲文化的基础就在日耳曼族和基督教传统混合而成。
欧洲的人口和知识科技也在此际慢慢转变,社会崩溃直到
文艺复兴才开始恢复,而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到
中世纪之间的时期,也是所谓的黑暗时期,也是近古代较狭义的定义。
德语"Spätantike"字面的意思即古典时代晚期,在20世纪前就被广为人知的
奥地利史学家阿洛伊斯格尔所引用,而比较盛行的英文相关著作是彼德布朗所著的“古典时代晚期的世界”(1971),是由
爱德华·吉本对古典文化的观点出发,质言之爱德华所著的“古典时代晚期的出现”予以相当的新的见解,近代瑞秋爵士的著作“中世纪的出现”,更建立了一个西方文化新的典范。
这段时期最初要追溯到
戴克里先 (公元284年–305年)创建四帝共治制到
中世纪早期之间,这段期间为中世纪的文化奠定基础,以及发展出
基督教化的政权,在
欧洲世界外面还有所谓的拜占廷帝国,即其宿敌
伊斯兰教信徒,移进欧洲的日耳曼族,例如:东哥德人以及西哥德人,都接受了罗马留下来的传统,在使用 古典时代晚期的词汇时,其实意涵不论社会抑或文化都是古典时代即将结束,而欧洲进入中世纪,当提及“中世纪初期”和“拜占廷初期”等词汇均指古典时代结束,而提及
民族大迁徙则意谓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及
日耳曼人依据自己的
势力范围建立王国,其缘于418年哥德人成为罗马的附庸。
在古典时代晚期较为重大的转变是亚伯拉罕诸教:
基督教、
犹太教以及
伊斯兰教,
比利时的历史学家亨利普林则认为阿拉伯在古典时代晚期进入到
中世纪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基督教最具代表性的里程碑在
君士坦丁一世(公元306年–337年)的谋臣,即担任
主教的优西比乌使君士坦丁信奉基督教,并于次年颁布
米兰诏令,以获取东部帝国人民支持以击败宿敌
瓦莱里乌斯·李锡尼(公元308年–324年),在4世纪末
狄奥多西一世尊奉基督教为国教,
古罗马昔日的观念完全改观,
彼得·布朗曾言:“这充满神圣的精神。”无可否认的君士坦丁在
基督教史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并在325年召开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优西比乌依据尼西亚信经确立圣父
圣子同质的关系,也订定
复活节为基督教的节日。
修道制度最早源于3世纪的
埃及,他们在教堂之外作修行,直到8世纪成为基督教的规定,修行制度并非基督教在古典时代晚期才有的举措,但对当时确实有重要的影响,其他直到注意的措施包含了“茹素”、“圣人”(若该人对宗教有所贡献在死后册封圣号) ,圣愚也是在该时其出现人们把看似游民的传教士之言解释为圣谕,此举在后来的
俄罗斯帝国国内时分风行,“登塔”是指教士在五十呎高的塔上修行长达40余年,此举在拜占廷帝国风行。
古典时代晚期
古罗马宗教于4世纪在优西比乌的建议下重要性被
基督教取代,然而两个宗教之间相互影响产生综摄的过程,也有新的思想出现例如:
诺斯底主义或著是新柏拉图主义。
4世纪基督教社群开始出现,分歧产生于领导阶层能否是平信徒以及必须禁欲,他们企图把罗马在公、私领域的传统抹去,企图心与亲属之间的亲情在拉扯,能否和异教徒联姻成为主要课题,这与之后教士是否需要单独身的议题并不相同,在古典时代晚期基督教有时接受没有婚姻的性关系,以期规范在都市的教士,独身已经和现实脱节,都市教士已经融入都市上流阶级中的菁英,限制婚姻不符实际传教需求。
罗马公民在二到三世纪被课征沉重的赋税,以供应掌权者的公共娱乐。这些制度可以追溯到安敦尼王朝,安敦尼王朝是罗马历史中最为强盛的年代,然而到了后代没有皇帝可以超越他们的成就,这些成为传统的制度反到拖累之后的罗马。
在
君士坦丁一世建成新都君士坦丁堡之后,造成古典时代晚期所谓的上层阶级被集中管理,他们家境良好又可受教育,古典的教育使其拥有知识足以晋升
罗马元老院,古典时代晚期的社会更加的官僚化,甚至可以进而被推举为皇帝。共和时代的元老院议员珠光宝气的象征,后来被拜占廷的皇室所沿用,这也显了御用的
内阁顾问也是有可能成为贵族,进而出席宫廷的会议参与决策,由此可见
盖乌斯·屋大维的决策往往被其亲信以及顾问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