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公是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一只怪物,面如黑漆,浓眉横,常年于海上兴风作浪。被
妈祖投绳缚妖后,收为部下。后成为妈祖部下总管。
相传妈祖在世时,海上有一怪物叫晏公,时常在海上兴风作浪,弄翻船只。有一天,妈祖驾船驶到东部大海,怪物又开始兴风作浪,妈祖乘坐的船只摇晃的非常厉害。妈祖即令抛锚,见前方波涛中一舟上有一金冠绣袖、掀髯突睛之神在作怪。
台湾的妈祖庙不动声色,掀起狂风巨浪与之抗击,晏公害怕妈祖的神威,叩拜荡舟离去。但怪物一时为法力所制有所不服,于是变成一条神龙,继续兴风作浪,
妈祖说到:“此妖不除,风波不息”,在中游抛锚,制服神龙。妈祖命令晏公统领水阙仙班(共有十八位),护卫海上船民,后来晏公成为妈祖部下总管。
晏公原本是
江西省地方性水神,明初因朝廷推崇而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水神。职司平定风浪,保障江海行船,因而在东南沿海和江河湖泊沿岸地区信仰极为盛行。《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晏公的生平事迹:“
公姓晏,名戌仔,江西临江府人也。
安东尼·戴维斯髯,面如黑漆,平生疾恶如探汤。人少有不善,必曰:‘晏公得无知乎?’其为人敬惮如此。大元初以人才应选入官,为文锦局堂长,因病归,登舟即奄然而逝,从人敛具一如礼。未抵家,里人先见其扬驺导于旷野之间,衣冠如故,咸重称之。月余以死至,且骇且愕,语见之日,即其死之日也。启棺视之,一无所有,盖尸解云。父老知其为神,立庙祀之。有灵显于江河湖海,凡遇风波汹涌,商贾叩投所见,水途安妥,舟航稳载,绳缆坚牢,风恬浪静,所谋顺遂也,皇明
洪武初诏封显应平浪侯。”明人
王士性在其《
广志绎》中记载:“江湖社伯到处有祀萧公、晏公者,其神皆生于江右……晏公名戌仔,亦临江府之清江镇人也,浓眉、虬髯,面如黑漆,生而疾恶太甚,元初以人才应选,入为文锦局堂长,因疾归,登舟遂奄然而逝,乡人先见其驺从归,一月讣至,开棺无所有,立庙祀之。亦云本朝封平浪侯。”
明清时期专门从事漕粮运输的军队被称为漕军,漕军不但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有时还要面临漕船沉溺、漕粮漂没的风险。因晏公有保障行船安全的职能,故得到了众多
漕运官兵的崇奉。
康熙帝《
通州志》记载通州晏公庙在州东关,明万历六年(1578年)建。临清晏公庙有三处,一在
会通河闸,一在新闸,一在南板闸。民国《阜宁县新志》记载阜宁县晏公庙在县治射河南岸海墙头,
成化间,邑人刘盛与侄
刘翰同建。
爱新觉罗·旻宁《重修仪征县志》记载仪征县晏公庙在巡检司西,
洪武间,尚书单安仁建。道光《
泰州志》记载泰州晏公庙有四处,一在千户所,一在经武桥,一在荻柴巷,一在北门外新桥。
乾隆《镇江府志》记载镇江
丹徒区境内晏公庙有三处,一在
丹徒镇,明初敕封。一在江滨,一在小沙。
爱新觉罗·颙琰《直隶太仓州志》记载镇洋县晏公堂“在朝阳门内之西,晏公不传名氏,元时护漕,封平浪侯,
漕运官军立祠祈赛”。杭州晏公庙:“在武林门北夹城巷崇果寺内……明洪武初改奉晏公,相传为水神,故军营漕运之所往往立庙。”
明朝中期,晏公的影响已遍及社会各阶层,其
水神的地位已接近龙王。每到新年伊始,商贾和船工都有“拜晏公”的风俗,整个祭神过程由迎神、驱魔、保太平等组成。
“拜晏公”一般要持续多日,时间为新年开始到
元宵节。开始后,整个
晏公庙周围喧闹的鼓乐和炮仗声不绝于耳,精美的花灯目不暇接;城里城外的乡民游街串巷,古老的镇江城日夜笼罩着欢乐的气氛。
这个时候,家里的牲畜都要被关在家中,不许发出一点声音。因为人们认为,如果这个时候发出声音,会被鬼神听到,意味着新年会有灾祸来临,那是很不吉利的。人倒好管,可鸡狗要发声那是谁也管不了的事。怎么办?民间自有妙方。在跑五更的前几天,鸡狗就被饿着,等跑五更时,再给它们喂饭喂骨头,那时候它们就会只顾着吃,不会再来吵吵嚷嚷地添乱添堵了。
晏公的神像被抬着走街串巷,因此抬的人要精选年轻有力的船工。年轻船工们喝了
白酒,光着膀子戴上面具,在各条街巷里绕行。走一圈就意味着赶走了邪魔,晏公神像要走过整个镇江城,然后才会回到庙里。
回到庙中的晏公,盖在神像身上的红布被视为平安吉祥的象征,将被人们哄抢。为了能够顺利抢到红布沾到福气,人们也顾不得身份、尊卑,道士们在前面奔,人们在后面追,跑得最快的人才能最终抢到那块红布。
镇江市人说的“分红”、“沾沾福气”,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