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gōng)姓,是中国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08位。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的古老姓氏。
秦汉以前,公姓遍布韩、赵、齐、陈等地。截至2006年,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统计,公姓人口数量排在中国姓氏第296位,人群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012%,总人口大约有15万。
关于公姓起源,主要有4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出自
姬姓,起源于
周代时期,当时以爵号为氏。
鲁国君主
鲁定公,将他哥哥的两个儿子,一个叫衍,一个叫为,都封为公爵,世人称之为
公衍、公为。公衍、公为的后代就以祖上爵号“公”为姓。姬姓公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
中国历史上公姓的名人有:翰林院
编修、南京户部
主事公家臣;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
公鼐等。
姓氏起源
起源一
出源于姬姓,出自于上古周朝时期鲁国君主鲁定公的两个侄子,属于以帝王赐封爵号为氏。
一、世代族居山东蒙阴的公氏家族就起源于
姬姓周公的后代。根据《
通志·氏族略》、《左传》等记载:周公旦之子
伯禽建立
鲁国,其后代有
鲁昭公,他把王位传给弟弟姬宋,是为
鲁定公。后来鲁定公把鲁昭公的两个儿子衍和为,都封公爵,世称
公衍、公为。公衍、公为的后代子孙便以祖上爵位为姓,遂
成公姓。由此,鲁地成为中华公姓最早的起源地。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鲁定公姬宋将他哥哥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姬为,一个叫姬衍,都封为公爵,时人称之为公为、公衍。
春秋后期,鲁定公的这位哥哥继位,是为鲁昭公,其时国政大权都落在季孙氏、孟孙氏和
叔孙氏三大家臣手里,国君成了听他们摆布的傀儡。于是
鲁昭公想趁季孙氏家族内讧之时将其灭掉,就和两个儿子公衍和公为一起联合了一批人攻打季氏家。不料,其他两个孟孙氏和叔孙氏都来支援季氏,三家合力反而将鲁昭公打败了。鲁昭公只好带着
公衍和公为逃往
齐国,从此,公衍和公为在齐国流亡生活,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爵号为姓氏者,称公氏,世代相传至今。
公氏族人大多尊奉公为、公衍为得姓始祖。
二、《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是记载公姓庆贺孩子出生百日的诗歌。“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很显然,这是一首祝愿并赞美公姓幼小公子的诗。但这公子究竟是作为
帝辛“
西伯”的
周文王之子,还是爵封“鲁公”的
周公之子,抑或是一般的贵族公子,千百年来众说纷纭。《
毛诗传笺通释》所说,“此诗公姓犹言公子,特变文以协韵耳。公族与公姓亦同义”。
按
朱熹《
诗集传》“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的解说看,似指周文王的“子孙”而言;但《
毛诗序》则有“《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之说。既为“衰世”,则指周室东迁
洛阳市,史称“衰世”,就非必定为
周文王或周公之子了。
然而,有人曾在
伊河发现过带有公字的陶器,周平王东迁
洛邑洛邑,是在公元前770年。那时他的大夫辛有到伊川,见到在野外祭祀的人已是披头散发,非中原先前的祭祀礼制。说明
平王东迁洛邑时,洛邑南部伊川境内,原先
周公创制的礼制已不被遵守。由此推测,伊川出土的带“公”字的陶器,应是
周代早期器。从另一个角度,似乎印证《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记述公姓为新生孩童“过百日”的祝愿诗,应作于
西周姬诵时期,那时是周的开国时期,国运昌盛,如日初升,周公制礼作乐,百姓安居乐业,祭祖敬神仪式浩大。
三、公孙分支
有人认为公系公孙分支,但公孙与公姓族谱未曾记载。
起源二
源于复姓所改,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在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的许多冠有“公”字的复姓,其中出自
姬姓的冠有“公”字的复姓改为
单姓公氏的就有五十来个,而出自
姜姓、
子姓、
嬴姓、
芈姓等的冠有“公”字的复姓改为单姓公氏的也有二十来个,另外还有十余个皆源于各少数民族的多字复姓,后有汉化为汉字单姓公氏者。
原来冠有“公”字的复姓约有七十来个,在后面的姓氏略考中,将会逐一介绍,本书收考的主要有:
公衍氏、公索氏、公为氏、公华氏、公慎氏、公孟氏、公之氏、公父氏、公
冉姓、公甲氏、公古氏、公文氏、公田氏、公德氏、
公良姓氏、公孙氏、公车氏、公金氏、公都氏、公建氏、公山氏、公祖氏、公宾氏、公仪氏、公
刘姓、公输氏、公敛氏、公思氏、公若氏、公林氏、公坚氏、公施氏、公荆氏、公仲氏、公朱氏、公上氏、公叔氏、公仇氏、公行氏、公成氏、公师氏、公族氏、公正氏、公明氏、公子氏、公土氏、公襄氏、
OX氏、公玉氏、公牵氏、公干氏、公旗氏、公丘氏、
公羊姓氏、
公西姓氏、公何氏、
公冶姓氏、公
巫姓、公宣氏、公夏氏、公析氏、公南氏、公保氏、公伯氏、公肩氏、公沙氏、公乘氏、公皙氏、公绪氏、公延氏、公义氏、公翰氏、公石氏、公巴公巴氏、左公氏、右公氏、窦公氏、尹公氏、申公氏、密公氏、荣公氏、瑕公氏、康公氏、单公氏、暴公氏、祭公氏、闾公氏等等。
这些复姓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绝大部分都简化
晋成公氏了。在中国除了公孙氏、公叔氏、公冶氏、公车氏、公羊氏、公明氏、公西氏、公金氏、公干氏,以及在日本的尹公氏、
公良姓氏、公田氏、公为氏、公之氏、公父氏、公文氏、公都氏、公行氏、公土氏、公宣氏、公保氏、公绪氏、公延氏、公义氏、尹公氏、
秦康公氏,和在韩国的公南氏、暴公氏这二十八个复姓以外,其他的都已经难得一见了,但绝不能说不存在了。
然山东蒙阴公氏流传,除公孙之外,复姓公者皆有公姓演化而来。
起源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努德氏,汉义本为“坚硬、坚强、顽强”,后衍伸义为“公爵、宗王、王者”,多为历代氏族酋长、部落首领、王族贵胄的后裔子孙,以先祖爵号为姓氏,后有汉化省文为汉字
单姓公氏者。
⑵.蒙古族公吉特氏,世居
克什克腾旗(今
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后有
满族引为姓氏者,
满语为Gonggit Hala。后多冠
汉姓为公氏、吉氏等。
⑶.蒙古族公吉喇特氏,世居阿喇克绰特(今内蒙古南部及周边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nggirat Hala。所冠汉姓待考。
起源是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
⑴.满族公鄂哩氏,满语为Gungeri Hala,世居
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公氏。
⑵.
满族公吉哩氏,亦称公仪理氏、公吉尔氏,
满语为Gonggiri Hala或Gungyiri Hala,世居费达木村(今地待考,疑在今松花江与
辉发河的分水岭一带)、乌鲁特(今
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
兴安盟地区)、
察哈尔省(今
张家口市一带,包括河北、内蒙
乌兰察布市、
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等地,后有
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
汉姓为吉氏,亦有冠汉姓为公氏者。
各支始祖
得姓始祖
分布范围
公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的古老姓氏,人口约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1%左右。
秦汉以前,公姓已遍布韩、赵、齐、陈等地,但主要聚居地仍在今
山东省、
河北省、
河南省等地。
公姓在汉唐之间在山东蒙阴形成郡姓望族。
公姓家族的著名代表人物:明朝江北声名显赫的馆阁世家
公勉仁、
公鼐及其家族。公姓仍以
平度市、蒙阴等地为多。公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堂号
郡望
括苍郡:
隋朝时期置括苍郡,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
丽水市一带地区。“括苍”,起源于山名,据史书记载:
括苍山原名为栝苍山,因为古时山上多栝木,郁郁苍苍,因此山名栝苍。隋开皇九年(589年),分丽水市
松阳县县东乡之地置栝苍县。
唐朝时期,栝苍山所属地区叫“栝苍郡”,也叫“栝州”,但到了唐
大历十四年(779年),因避
李适的名讳,被改名叫“处州”。
蒙阴县:因在
蒙山之阴而得名。
周代时期名称为蒙邑、堂阜邑、艾邑,分属于鲁、齐两国。西汉初期始建县,隶属州
泰山郡。
王莽篡位后,改称为蒙恩县。
东汉初期,其地归属于盖、牟二城。三国时期的
曹魏复置蒙阴县,归属徐州琅郡。西晋末年,蒙阴县因战乱被废黜。
南北朝时期,
北魏于其地设置
新泰市,属南青州东安郡。
东魏时期复置蒙阴县,仍属东安郡。后来
北齐将蒙阴县并入泰山郡之新泰县。经隋、唐、
五代十国直至
南宋景定三年,共七百二十二年,
蒙阴县都属新泰县。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蒙阴县地由新泰县划入
沂水县县,称新泰镇。元皇庆二年(1313年),重新设置了蒙阴县,隶属于
益都路莒州,迁沿至今址。
堂号
括苍堂:以望立堂,亦称栝州堂。
蒙阴堂:以望立堂,亦称蒙邑堂、堂阜堂、艾邑堂。
家谱文献
山东蒙阴公氏二修家谱,(清)公元栋主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木刻活字印本,2005年起第六次续谱。现被收藏在
山东省蒙阴县图书馆。注:记汉朝主爵
都尉公俭一脉。
公氏族规
公氏家族在蒙阴一带是真正的名门望族,族规规定:
公氏者严禁本姓通婚,故而,
蒙阴县其他旅姓大都与公氏有秦晋之交。而且是世世姻亲,源远流长。但随着时代发展,此族规已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本姓通婚已是常事,大家也开始逐步接受。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公氏家族当然要在镇压管制之列,上旺
万户府被改作
城隍庙,公氏被迁到上东门村落户,末一代万户公海被遣送到辽东金州卫戍边。明“取兵有从征,有归附,有滴发。从征者,请将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戍。归附,则胜国及港伪诸降卒。发,以罪迁隶为兵者。其军皆世籍”(引自《明史》)。国亡家破,公氏家族从
元朝的世袭万户沦落为明代的“归附”戍边的世袭军士。明军籍制度,戍边者年过四十,允许亲子代还,公海有四子:守道、守信、守权、守敬。至期公海满出的三个儿子都不愿去,惟有庶出的刚刚失去妻子的守敬独自抱着刚刚十个月的儿子公{先先}前往,在走到登州卫时被海险阻挡,同行替父代成的同乡都因害怕海浪而中途折回,公守敬将儿子脖后刺出伤疤留记后,托付给沂水同乡葛姓者将其带回,寄养在大哥家,便一人冒险越海而去,党代父还。
公{先先}十四岁时,听说父亲在
辽东守边,终日啼哭不止,终于逃家渡海寻亲。抵辽东后,父子不相识,后来公守敬验看了儿子脖后的伤疤,方抱头大哭。公守敬怜儿子幼小,不让儿代;公{先先}慕恋父亲,不愿离开。父子一份军粮,同守辽东。这件事使金州卫的官员大受感动,逐级呈请上报于成祖
朱棣,成祖标榜孝道,示恩兵部将公氏父子注销了军籍,发回原籍。
姓氏迁徙
春秋后期,
鲁国大权落在季孙氏、孟孙氏和
叔孙氏三大家臣手里,鲁国国君成了听他们摆布的傀儡。
鲁昭公时,昭公想趁季孙氏闹内讧时将其灭掉,就和两个儿子
公衍和公为一起联合了一批人攻打季氏。不想孟孙氏和叔孙氏都来支援季氏,三家合力将鲁昭公打败了。鲁昭公只好带着公衍和公为逃往
齐国。公衍和公为的后代称为公氏。古时曾出现过的许多公字为首的复姓,有的还在流传,有的早已无人姓了,这些复姓氏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绝大部分都简化
成公姓了。
其中含有公字的复姓有:公索、公为、公华、公慎、公孟、公之、公父、公冉、公甲、公古、公文、公德、
公良姓、公孙、公车、公金、公都、公建、公山、公祖、公宾、公仪、公输、公敛、公思、公若、公林、公坚、公施、公荆、公仲、公朱、公上、公叔、公仇、公行、公成、公师、公族、公正、公明、公子、公土、公襄、
OX、公玉、公牵、公干、公旗、公丘、
公羊姓、
公西姓、公何、
公冶姓、公巫、公宣、公夏、公析、公南等。
字辈排行
山东蒙阴公氏本原派字辈:“肇东方丕惟衍续绵允中怀敬慕尚式广宗传”;
山东蒙阴公氏新改派字辈:“兆毓东方茂丕维衍绪勉允忠怀敬穆商世广宗传”。
山东平公氏字辈:“振玉金发成”。
山东莱西公氏字辈:“权惠陵定 永仁洪士 云行书廉 用良志 本道国世 大明正立 文武之邦 伯仲叔季以日宪懋 秉光里必 时继宏元 仕廷成一”。
泰安市马庄字辈,忠信笃敬通,持志励行恒,有美斯彰显,实大自声宏。
馆阁世家
蒙阴公氏家族是明朝中叶江北地区罕有的“馆阁世家”。
自公先生曾孙
公勉仁开始,公勉仁、公奎、公一扬、公家臣、公,公氏家族中连续
五代十国均是三榜
进士出身,且出了公家臣、公鼐两位父子翰林,堪称明后期历史舞台上的一朵奇葩。
公氏家族绵延历经五世而不衰,他们或文或武,代代均是耿直之臣,威武不屈,激浊扬清,铮铮铁骨,正气凌然,共同谱写了公氏家族史的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对后世影响深远。
公氏家族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一门五进士,父子双翰林”的荣耀,地位显赫,而且留下了大量的文学著述,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明朝后期政治上的黑暗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公氏家族子弟政治抱负的施展,但也促使他们转向了文学研究与创作,挖掘了他们在这方面的潜力。公氏子孙因此提出了具有家学特色的文学主张,成就了其江北“馆阁世家”的巨擘形象。
公鼐远祖,可追溯到
元朝的将领公海。明朝建立后,因公海是元朝将领,被遣送到辽东金州戍边。当时规定,戍边者年过四十,才允许儿子代还。公海有四子,只有最小的儿子公守敬独自冒险越海,代父从军。公守敬之子公先先十五岁时,听说父亲在
辽东,思念不已,终于渡海寻亲,在当时传为佳话。后来以“孝行”受到荐举,担任
广宗县县丞,从此公氏从“军籍”登上了仕途。
公先先的孙子公恕考中贡生,担任
固始县县丞,后官至
御史。
姓氏名人
自公先生曾孙
公勉仁(
公鼐的高祖父)开始,公氏族人连续五世蝉联
进士,公氏家族绵延历经五世而不衰,堪称明后期历史舞台上的一朵奇葩,他们或文或武,代代均是耿直之臣,威武不屈,激浊扬清,铮铮铁骨,正气凌然,堪称公氏家族史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公勉仁
公勉仁,官至
山西省巡抚、都察院右副
都御史。公勉仁号西埠,字尚德。公勉仁,生于齐地(今
山东省蒙阴县县境内),蒙阴,自古隶属江北蛮荒之所,受齐气影响深远,齐风自古“兀傲雄肆”,尚侠义,出生于此的公勉仁自幼受齐地尚武文化与鲁地诗书礼仪文化影响,自幼秉性耿直、凛凛有气节,为官不喜附权贵。
明正德初(公元1506年)
公勉仁以逆
刘瑾被逮下
锦衣卫狱,终无性命之忧,降为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参议,外贬谪五年,后因督师讨贼协剿有功,都察院都御史七年,终官至大同巡抚、都察院都御史,系明中期朝廷重臣。
公勉仁卒后,其家族连续
五代十国均是三榜
进士出身,五世进士,父子翰林,一时名重朝野。 1490年(
朱祐樘弘治三年)中进士,授“行人”,后升任江西道
监察御史,被称为“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权势颇重。后升任太仆寺少卿,再升(
山西省)大同巡抚等,官居要职。
朱厚照正德初年,因得罪宦官
刘瑾,被降为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参议,因剿蜀寇有功,又升为都察院右副
都御史,
巡抚(山西)
大同市,在边十年,边陲无警。著有《东山集》,现仅存清《
蒙阴县志》中记载的《舟中野望》七律一首。
蒙阴县野店镇上东门村,原建有都宪石坊1座,即
公勉仁的石坊。
公跻奎
公跻奎,官至湖广兵备道按察司副使。
公跻奎是
公鼐的
曾祖父,公勉仁之侄,公景仁之子,原名志厚,号中山,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中
进士,初授
工部郎中,出守
山西省潞安,后升任湖广按察副使,后调
广西壮族自治区,讨平反叛,累立战功。著有《中岩诗草》行世,今天尚能读到他吟咏“蒙阴八景”的律诗八首。
公一扬
公一扬,官至工部郎中。公一扬是公跻奎三子,公一扬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中进士,是“五世进士”的“第三世”,初授大理寺评事,迁河南裕州
知州,仕至工部郎中。著有《闲音集》,其《秋夜弹琴》、《卜筑》二首及《
蒙阴县八景》等诗尚能找到。公一扬去世后,公氏家族呈请批准,在蒙阴县署右边为其修筑石坊一座,号“荣世坊”,现因社会动荡早已踪迹全无。
公家臣
公家臣,官授翰林院
编修,南京户部主事。公家臣是
公鼐之父,初选
庶吉士,转授翰林院编修,南京户部主事,会典修官,后赠
礼部左侍郎。公家臣字共甫,号东塘,于1571年(
隆庆五年)中
进士,初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任会典纂修官,负责校阅《世宗实录》,1577年(万历五年) ,由于他主持正义,不苟异同,受到当权者
张居正的嫉恨而被贬官,降为
泽州判官,移官至广平司理、南京户部主事,1583年(万历十一年)卒于滁州,终年五十一岁,后赠礼部左侍郎。
公鼐
公鼐,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
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詹事、两朝实录副总裁、赠
礼部尚书,谥“文介”。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明朝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
公鼐是明末万历年间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提出“
国风·齐风”的诗歌主张,公鼐“论诗主张一时代有一时代之风情反对模拟复古”,与
于慎行、
冯琦时称“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在晚明诗坛占有重要的地位,三人一起标举“齐风”共同推动了万历前期山左诗坛的发展,以地域之风影响全国,成为晚明诗风走向的先导。“齐风”主张有其自身的内涵和产生的原因,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
公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明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焦竑,清著名学者朱彝尊、清朝文坛领袖
王士祯、同时代人
杨涟都给予了公鼐极高的历史评价。
焦评公鼐:“先生才识独出,综鉴复富。故其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能牢笼载籍之菁华,不为靡曼剥夺之语。盖直取独见,上媚千古。犹烟云之出没,忽乎满前,不可以为方,卒其所为法者,丙丙如丹。噫,可谓异已!
著名学者朱彝尊评公鼐:“言诗于万历,则三齐之彦,吾必以文介为巨擘焉。”
清代一代诗宗、文坛领袖王士评价
公鼐:“万历中为词林宿望,诗文淹雅,绝句尤工。”—王士禛《
池北偶谈》
明朝著名政治家、东林党人
杨涟极为钦慕公鼐,杨涟认为公鼐“有古大臣之风……心丹识卓,骨劲力沉,范希文(
范仲淹)、司马君(
司马光)实伯仲间者。”— 杨涟《与秦贞予刺史书》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补遗》载,公鼐所著的《问次斋稿》三十一卷,为明万历刻本,藏于
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内版本的《问次斋集》则毁于战乱。这一说法得到更正。2008赵广升对
中山大学图书馆藏的《问次斋稿》明刻四十三卷本(包括《问次斋稿》三十一卷、《问次斋西游稿》七卷、《问次斋续稿》五卷)进行了点校,由
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公鼐所著明刻本《国语髓析》二十一卷收入《
四库全书》,明刻本现存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
公浮来(公)是公鼐之弟,字敬与,号浮来,是明朝山左诗坛的代表人物。
公浮来,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中
举人,官至工部屯田主事,清《
蒙阴县志》载:“天性英敏,走笔千言,博学善书,名垂京师”。据清《蒙阴县志》载:公鼒“天性英敏,走笔千言,博学善书,名垂京师”。
著有传奇(剧本)《千金裘》、诗文辑《小东园集》三十卷,今搜集到的诗文仅有七十篇左右。公鼒作为明朝后期山左诗坛的主盟人物,其绝大多数诗文作品已经散佚、失传。这对于山左诗坛的有关研究和作为当朝才子的
公浮来本人来说,亦为遗憾。
晚明山东著名才子公鼒(公浮来)论明代诗坛:“为君历代选宗工,前称弘正后嘉隆”。
明朝后期,山左诗坛主盟人物公浮来、
王象春主张“重开诗世界,一洗俗肝肠”,纵横奔放,高古雄浑,同时不乏浑厚雅正,盛唐气韵由此复现。影响之大,致使张扬“楚风”的公安派领袖
袁中道也不得不惊叹于风靡全国的这一诗坛景观,其《阮集之序》云:“国朝有功于风雅者,莫如历下。”公鼒追随七子,但并未回护七子的缺失,“七子以大声
壮语,笼罩一世,使情人韵士尽作木强”。以七子为宗的
公浮来、王象春等便试图在创作中折中齐楚。公鼒作诗,旨在“重开诗世界,一洗俗肝肠”,既批判“齐气”空言豪情壮语,忽略抒情写韵,也批驳“楚风”一味放纵自我,任情自适,折中齐楚,游刃而有余。万历后期的公浮来诗词中,更多的是对社会现实的描述,由于公浮来长期“待诏金门,沉沦冷署”,做官伊始,长期在明朝内阁抄写“文”、“
邸报”,阅尽明朝官场政治世态炎凉,出身于著名馆阁世家的公浮来,十分关心国事,他“丁国家之多难,伤时事之日非,忧天逐日之感,往往以诗文发之。”
公浮来早年的诗,对于国事多有评论,有时直指当朝皇帝,笔锋尖锐,无所顾忌。公浮来博学工书,文章雄瞻,少与兄长宗伯(古代的尚书、侍郎亦称
礼部尚书、少宗伯,此指公浮来之兄长
公鼐)齐名,屡困公车(公车之意为“
举人”的意思);晚滞冷署睹封疆之渐壤、悼门户之相持,悲天悯人之感,往往与诗文发之,著有《小东园》诗集十二卷,《千金裘》四卷,诗谈一卷,圃谈一卷。
著有传奇(剧本)《千金裘》、诗文辑《小东园集》三十卷,今搜集到的诗文仅有七十篇左右。
公仲连,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赵国上大夫、政治家。
公元前403年,
三家分晋后,
姬午被迫承认魏、赵、韩三国列为诸侯。就在这年,
赵国的
相国公仲连开始进行政治改革。赵国君主
韩烈侯爱好音乐,便问相国公仲连:他有喜爱的人可以“贵之”吗?公仲连答道:只能“富之”,不能“贵之”。
赵烈侯因此要赏赐给
郑国来的歌者枪、石二人田各一万亩,公仲连答应了。隔了一个月,赵烈侯从代邑(今
河西走廊)回来,问有没有赏给歌者田亩。
公仲连答道: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可赠予田地人。隔不多时,赵烈侯又问起这件事,因为公仲连根本就没去寻找什么歌者,所以就干脆称病不上朝。不久,番吾君从代邑来,向公仲连推荐牛畜、
荀欣、徐越三人,公仲连便把这三个人推荐给了赵烈侯。牛畜建议“以仁义,约以王道”,荀欣建议“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徐越则建议“节财俭用,察度功德”。
赵烈侯因此宣布把赏田给歌者的决定作罢,起用牛畜为“师”,荀欣为“
中尉”,徐越为“内史”。“师”是负责教化的官,“中尉”是负责指挥作战和选拔官吏的长官,“内史”是负责征收田租和考核臣下成绩的
财务官。荀欣和徐越主张“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就是按照当前的政治标准来选拔人才、处理财政和考核臣下成绩,这是
法家的政策。而牛畜主张“以仁义,约以王道”,则是
儒家的政策。当时
赵国在具体的政治工作和财政工作中采用法家政策,而在教导方面采用儒家政策。
公皙哀
公皙哀:(生卒年待考),复姓公皙,字
季次,又字季沈;齐国人。著名春秋时期
孔子七十二贤子之一。”在史籍《史记·游侠列传》中,说他家境贫寒,“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但认真读书,“独行君子之德”,不肯屈节事贵族,终生不仕。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公皙哀为“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再加封公皙哀为“北海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称公皙哀为“先贤公子”。清朝年间又改称为“先贤公皙子”。
家族续谱
公氏家族自2005年3月开始启动续谱,至2010年7月完成第六次续修族谱工程,历时五年多,成册二十八卷,成效斐然。记录在册的共计8万余人,散居于全国十二个省、七十多个县区。公氏族人主要居住在山东的蒙阴、新泰、平邑、
沂源县、沂南、沂水各县,流寓籍居于东北三省及山西、安徽、河南、江苏、
广东省等省和海外及港、澳、台等地区。
此次续谱,建立省内外续谱联系网络四十四个,基本查清了族人分居各地情况。不仅将族人名册归属明列清晰,重点是充实了有关先祖功德的大量资料,充实了族谱的内涵,使得公氏家谱更趋完善。
宗祠通用联
四言
公爵启姓;
松阳阀阅。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公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竭忠规主;
王爵矢公。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六言
家臣论夺情事;
孝与指陈至切。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
隆庆进士公家臣,号东塘,蒙阴人。授
编修,以论夺情事
张居正意,被谪泽州判官。下联典指明代万历进士
公鼐,字孝与,蒙阴人。由编修累官
礼部侍郎。时群小植援乱政,鼐屡有论列,指陈切至。引疾归,后落职。
七言
卫荆善居而享誉;
楚闾忠介以成仁。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
春秋时卫国大夫
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孔子称之。下联典指春秋时,
楚昭王之族人公子闾的事典。
白公胜作乱,欲立闾为王,劫之以刃。闾曰:“吾闻辞诸侯者,洁其行也。今子见国而忘主,不仁;劫白刃而失义,不勇。子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为也。”白公强之不可,遂杀之。
八言
家宰不为,见称宣圣;
歌田未与,宁忤烈侯。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齐国人公皙哀,字
季次,孔子弟子。孔子曾称赞他说:“天下无德行,我的弟子多数做了家臣(家宰,卿大夫的臣属),只有季次未曾做官。”“宣圣”,即
孔子。下联典指
战国时赵国人
公仲连。
赵烈侯爱好音乐,想赐给郑国歌者枪、石每人万亩田,公仲连顶住不给办,甚至装病不上朝。后任赵相。
宣公庶子,堂堂且正;
圣门高足,郁郁乎文。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
春秋时曹国宣公庶子公子欣时,字子臧于王而立之。子臧辞曰:“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为君非吾节也,虽不能圣,敢失节乎?”下联典指
周代名人公子元的事典。相传公子元为孔子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