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念元,男,1974年3月出生,山东平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农学博士。现任
河南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洛阳市优秀专家。焦念元教授的研究领域是高产高效复合群体种间营养效应及生理生态研究;
玉蜀黍属超高产栽培。主要讲授《作物栽培学》《
耕作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作学》等课程。在间套作提高作物光能利用效率方面有一定见解。
学习简历
1995.9-1999.7
山东农业大学 农学师范 本科 学士毕业;
1999.7-2002.3
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助教;
2006.8-2008.10 河南科技大学 讲师;
2001.9-2006.7 山东农业大学
农学与耕作学 硕博连读 博士毕业;
2006.10-2010
中国农业大学 植物营养学 博士后;
2008.10-至今 河南科技大学 副教授、农学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承担课题
焦念元教授承担了多项科研课题,包括:
1. 玉米花生间作改善花生铁营养对花生光合
荧光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20070420340,博士后基金,3万元,主持,2007-2008。
2.
河南科技大学校人才基金,06014,10万元,2006-2010。
3.
豆科与
禾本科间套作高产高效体系的研究,2007QN027,河南科技大学青年基金,0.8万元,主持,2007-2009。
4.
沃土工程关键支撑技术研究(根际养分活化与调控技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180万元,参与,2006-2010。
5. 2000亩烟叶种植及
烘焙技术,
河南省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1.5万元,主持,2008.3-2009.3。
科研成果
他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40多篇科研论文,近年来,在《
作物学报》《
作物杂志》《
应用生态学报》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
宁堂原,
李增嘉,焦念元等.利丰收对春玉米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2,10(3):67-68.
焦念元,李增嘉,宁堂原,赵春,王浩,张光辉. 套作对不同类型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王志敏、赵明主编: 作物栽培与生理学研究进展,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579-582.
焦念元 ,李增嘉,宁堂原,赵春. 套作对不同类型玉米苗期展开叶生长的影响.玉米科学, 2003,11(1): 60-62.
焦念元,
李增嘉,
宁堂原等.套作对不同类型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C].//作物栽培与生理学研究进展.2003:579-582.
宁堂原,李增嘉,焦念元等.不同熟期春夏玉米套作对籽粒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C].//作物栽培与生理学研究进展.2003:378-383.
宁堂原,李增嘉,焦念元等.间套作资源竞争与互补及对产量品质影响研究进展[C].//作物栽培与生理学研究进展.2003:94-104.
李增嘉,宁堂原,焦念元等.现代农业内涵及发展模式的探讨[C].//粮食安全与农作制度建设.2004:335-339.
宁堂原,
李增嘉,焦念元,赵春,申加祥,王浩.不同熟期玉米品种春夏套作对全株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 作物学报,2004,30(5):443-448.
焦念元,宁堂原,李增嘉等.玉米花生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的研究[C].//
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223-232.
宁堂原,李增嘉,焦念元,赵春,申加祥,张光辉,王浩. 不同熟期玉米品种春夏套作对籽粒淀粉含量及糊化特性的影响.作物学报, 2005,31(1):77-82.
宁堂原,
李增嘉,焦念元等.春夏玉米套作高产优质高效特性研究[J].玉米科学,2005,13(4):99-101.
赵春,宁堂原,焦念元,韩宾,李增嘉.
基因型与环境对小麦籽粒
蛋白质和淀粉品质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5,16(7):1257-1260.
焦念元,宁堂原,赵春,王芸,史忠强,侯连涛,付国占,江晓东,李增嘉.玉米花生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的研究.作物学报,2006,32(6):917-923.
焦念元, 等. 施氮量和种植方式对玉米花生间作氮磷吸收利用的影响.作物学报, 2006,34(4): 917-923.
赵春,焦念元,
宁堂原,王浩,娄金华,侯相山,
李增嘉.不同环境条件下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籽粒品质. 应用生态学报, 2006,17(10):1866-1870.
宁堂原,焦念元,李增嘉,张民,赵春,韩宾,邵国庆. 施氮水平对不同种植制度下玉米氮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 (12): 2229-2460.
宁堂原,苏琳,焦念元,曹铭忠,赵春,李增嘉. 不同施氮水平下春夏玉米套作对全株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6,39(10):2042-2047.
焦念元,陈明灿,付国占,
宁堂原,
王黎明,
李增嘉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群体的光合物质积累与叶面积指数变化.作物杂志, 2007,1:34-35.
焦念元,侯连涛,宁堂原,李增嘉,
李友军,付国占. 玉米花生间作氮磷营养间作优势分析.作物杂志,2007,4:50-53.
焦念元, 李增嘉,宁堂原,陈明灿,李友军,刘素云.套作对不同类型玉米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科技咨询导报,2007,24:194-195.
焦念元, 陈明灿,宁堂原, 李增嘉.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7,36:11782-11783
侯连涛,焦念元,韩宾,江晓东,李增嘉.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2007,26(1):47-50.
宁堂原,焦念元,安艳艳,赵春,申加祥,
李增嘉 间套作资源集约利用及对产量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4):159-163.
宁堂原,焦念元,韩宾等.生态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及其技术群构成[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158-162.
宁堂原,焦念元,张民等.不同品种组合下春夏玉米套作的氮素利用特征研究[J].作物学报,2007,33(11):1896-1901.
焦念元, 赵春,
宁堂原,侯连涛,付国占,
李增嘉,陈明灿.玉米花生间作对产量和光光响应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8,19(5).
焦念元,宁堂原,赵春等.施氮量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氮磷吸收与利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8,34(4):706-712.
陈明灿,焦念元,
李友军等.豫西旱地
脱毒甘薯生长特性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08,17(2):114-117.
宁堂原,焦念元,赵春等.不同品种春夏玉米套作模式中夏玉米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3):459-464.
尹飞,
王群,
付国占,焦念元.枣粮间作生态系统土壤磷的空间分布特性[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43(4):441-444.
申加祥,
宁堂原,
李增嘉,焦念元.不同熟期玉米套作中夏玉米磷吸收利用与产量的关系[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9):120-122.
邵国庆,李增嘉,宁堂原,蒋保娟,焦念元.灌溉与
尿素类型对
爆米花后穗位叶衰老、产量和效益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0):3459-3466.
李亚贞,焦念元,尹飞等.垄沟种植对土壤水分变化及夏玉米生育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3):140-143.
焦念元,
宁堂原,尹飞等.小麦晚套露地花生间作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12,(1):137-138.
焦念元,侯连涛,宁堂原等.不同
基因型玉米对间作花生铁营养的影响[J].花生学报,2012,41(4):8-11.
郭书亚,张新,张前进,王振华,李亚贞,顾顺芳,焦念元,尹飞,付国占.
秸秆覆盖深松对夏玉米花后穗位叶衰老和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2,20(1):104-107.
陈磊,张朝春,张信吉,秦雪梦,焦念元.施磷对不同间作体系间作优势与磷肥利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6):137-141.(通讯作者)
顾顺芳,王振华,张新,张前进,郭书亚,张权,焦念元,尹飞,付国占.轮耕对豫南雨养区夏玉米叶片衰老代谢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6):154-159.
焦念元,
宁堂原,杨萌珂等.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33(14):4324-4330.
焦念元, 杨萌珂, 宁堂原等.玉米花生间作和磷肥对间作花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 2013,37(11):1010-1017.
张盼峰,汪江涛,焦念元等.轮耕与隔灌溉对麦玉两熟作物生长和
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3,(6):118-122.(通讯作者)
张盼峰, 杨鹏, 焦念元等.轮耕与隔灌对麦玉两熟光合特性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4,28(1):131-137.(通讯作者)
焦念元,尹飞,
李友军等.
农学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9):20-21.
焦念元,李吉明,汪江涛等.氮磷对玉米花生间作
蛋白质与氮代谢特点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4,(6):99-105.
尹飞,焦念元,王贺正等.《植物实验原理与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视界,2014,(23):58-58,20.
焦念元,汪江涛,张均等.
化学调控和施磷对
玉蜀黍属/花生间作磷吸收利用和间作优势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年9期.
焦念元,汪江涛,尹飞等.化学调控与施磷肥对玉米花生间作光合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4期.
获得荣誉
焦念元教授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获得多项奖励和荣誉。2006年,小麦夏玉米两熟制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获
河南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第12位。2007年,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品质形成机理及氮磷钾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获
河南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第9位。2010年,河南省优秀论文
一等奖。2012年,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2013年8月被评为
洛阳市第八批优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