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海涛
中国移频自动闭塞技术开拓者之一
罗海涛,铁路信号专家,中国移频自动闭塞技术开拓者之一。
他领导研究组,创立和完善了四信息和八信息移频自动闭塞系统。研制电化区段站内移频轨道电路。提出将计算机数字技术应用到移频自动闭塞领域,采用快速富氏变换(FFT)频域处理方法,实现系统频率解调,将移频信息从8种增加到18种。积极参与UM71无绝缘自动闭塞的国产化工作,在轨道电路传输长度上取得突破,为我国轨道电路和自动闭塞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履历
1925年3月14日 生于丰城市县。
1949-1952年 北方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现北京交通大学)、哈尔滨铁道学院铁路信号专业毕业。
1953-1957年 铁道部设计总局电务设计事务所实习生、技术员、工程师。
1958-1959年 苏联莫斯科铁道科学研究院进修。
1960-1981年 铁道部通信信号公司研究设计院工程师。
1982-1988年 铁道部通信信号公司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1989-1995年 铁道部通信信号公司研究设计院教授级高工。
1995年6月 退休、返聘。
生平经历
罗海涛,1925年3月14日出生于江西省丰城市泉港罗村。他7岁念私塾,曾是村里私塾先生的父亲要求罗海涛刻苦学习、奋进向上。而后,他考入了江西省樟树中学读初中。1944年,考入江西省国立十三中学念高中,在他的老师漆裕元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心中向往解放区,对延安市十分憧憬,1947年高中毕业。1949年春,在南昌市参加了漆裕元老师领导的中国民主同盟会。1949年7月考入北方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运输系,1950年转入电信系学习,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随系入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此时,国家建设急需技术人才,罗海涛提前半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大连东北设计分局(现铁道部第三设计院)工作。1953年7月调入刚刚成立的铁道部电务设计事务所(现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任实习生。从此,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对铁路轨道电路和自动闭塞技术的研究与探索上。
1954年,他参加了全国第一段自动闭塞天津张贵庄—塘沽区28 公里设计、试验和开通工作。1955年至1956年开展了多种轨道电路的改进和试验,分别担当了技术员、工程师及试验小组组长等工作。由于工作勤恳努力,1957年12月被派往苏联莫斯科铁道科学院进修。在前苏联,他学习十分刻苦、勤奋,并立志回国后将平生所学报效祖国。在指导老师阿·米·布列也夫教授指导下,除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外,还独立进行了音频轨道电路和自动闭塞的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1960年1月,罗海涛完成前苏联学业,回国后仍在原单位继续从事铁路自动闭塞轨道电路和机车信号的研究开发工作。从1965年开始,他分别负责了4信息移频自动闭塞和8信息移频自动闭塞的研究工作。非电化和电化移频自动闭塞以及8信息集成化移频自动闭塞分别于1975 年、1976年和1993年通过部级鉴定,均在全路推广应用。
1990之后,罗海涛分别参加了大牵引电流(1000安)移频设备抗干扰研究、18信息移频自动闭塞的研制、ZPW-2000A无绝缘轨道电路的设计和计算工作,均取得良好成绩。
由于罗海涛多年工作积极努力,成绩突出,1978年被评为“全国铁路科技战线先进个人”。197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获“全国铁路优秀知识分子”称号,同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全路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同年获詹天佑铁道科技发展基金第二届詹天佑工程奖。主编《移频自动闭塞》一书,获1983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主要科学技术成就
在全路首先推广应用移频自动闭塞技术 自动闭塞和机车信号是保证行车安全,提高铁路运输效率的一种重要设备,20世纪50年代我国自动闭塞制式相对比较落后,在信息量和抗干扰上难以满足机车信号发展要求。1965年,北京开始修建地下铁道,对安全提出了较高要求。罗海涛带领“新型自动闭塞研究组”对自动闭塞以及机车信号开始了艰辛探索。
1966年,铁道部要求新型自动闭塞除应满足地下直流牵引抗干扰要求外,还应满足地上交流电力牵引的抗干扰要求。如果继续采用以往调幅制式,将无法解决地上铁路抗干扰问题。罗海涛带领小组人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为组长的罗海涛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试验,意识到必须另辟新径,开发一种全新的自动闭塞制式。而正在此时,小组中来自通信专业的工程师郭可试等人提出采用通信的移频技术。移频最早用于通信领域的电报技术,在抗干扰性能上优点突出。罗海涛受此启发,确立了移频技术研究方向,在铁道部电务设计事务所的大力支持下,他带领小组人员迅速进行了电路试验和样机试制。这是一种全新的理念,而用在铁路信号领域指挥列车运行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一旦技术失败,将对行车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罗海涛当时是顶着巨大的压力来研制这种新的制式的。而他也靠着自己扎实的信号轨道电路基础知识以及小组成员的帮助鼓励,紧紧抓住移频技术抗干扰这一突出性能,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经过反复试验证明移频制式优于调幅制。将此方案推荐到铁道部后得到认可,成为自动闭塞研究的主攻方案。此后,罗海涛带领“移频战斗组”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新的电气化样机和非电气化样机于1967年分别在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和成昆线彭山—青龙场区间进行了3个月试验,艰苦的现场条件更加磨练了罗海涛的意志,他与小组成员团结一致,一举解决了移频制式抗干扰问题。1967年5月得到铁道部可以扩大试验范围的肯定。正是罗海涛当年的首创精神成就了自动闭塞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在信号领域,安全至关重要。鉴于当时技术发展水平,在研究四信息移频自动闭塞技术初期,采用了成熟的分立式半导体电子元件。由于元件数目比较多,要求元件在发生故障时,设备必须处于安全状态,否则将对行车安全构成威胁,为此,罗海涛首先制订了电子元器件“故障—安全”原则,此原则沿用至今。
为了保证系统安全,在电路设计中,除尽量采用安全电路外,罗海涛在关键部位还采用了一些特殊元件,例如四头电容和耐高压电感等,样机组成后,还必须对每个元件进行故障分析和实际试验。一有问题,立即解决,直到整个系统满足安全要求为止,该方式在安全电路设计中被广泛采用。
移频自动闭塞的运用环境是非常恶劣的,存在多种干扰源的影响。既有交、直流电力牵引的谐波干扰,又有电传动内燃机车干扰源对机车信号的影响。在轨道电路传输通道中,还存在钢轨绝缘破损,邻线信号干扰,以及电磁波的辐射干扰等。面对如此多的干扰,罗海涛带领小组人员彻夜工作在试验现场,为了解决设备在干扰源作用下工作稳定可靠不出现误动的难题,他进行了大量的干扰数据测算,经过宝成铁路试验,通过对移频信号的谱线能量及牵引电流干扰谐波分析和计算,决定修改频率参数,以解决干扰误动问题。即地上载频中心频率选为550赫、650赫、750赫、850赫;频偏为△f=±55赫;低频频率为11赫、15赫、20赫、26赫四种。与此同时,地下铁道载频中心频率选为1650赫、1950赫、2250赫、2550赫;频偏△f=±45赫;低频频率为8赫、11赫、15赫、20赫、26赫、36赫。小组人员按照这种频率试制了地上电化、非电化以及地铁3种样机,均能满足地上交流电力牵引、内燃牵引以及地下直流电力牵引等抗干扰要求。罗海涛当年制定的移频频率为解决移频抗干扰问题找到了突破口,使移频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罗海涛一生都将不断提高信号技术安全性作为己任,他不仅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而且对各生产厂家的元器件反复测试,以达到高质量的要求。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电子元件质量比较差,移频自动闭塞采用这种元件组装成设备,故障率比较高,影响了行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罗海涛在长时间内进行了大范围的统计分析,首次摸清了我国电子元件的可靠性水平(即摸清元件的失效率)以及厂家的优劣。当时,国内元件厂还没有这项指标。他帮助生产厂家共同确定了提高移频产品质量的几项办法。例如优选厂家、元件定厂供应、制订元件老化筛选工艺、产品高低温抽样检测和整机连续高温运行试验等。通过上述措施,极大地提高了移频产品的单机可靠性。
由于移频自动闭塞是一种常年处于工作状态的指挥列车运行的安全性设备,即使瞬间产生故障也会影响行车。因此,采用单机系统,难以满足要求。罗海涛采用了赵自信等人提出的双机热备冗余系统,运用表明这种冗余方式,最适合移频自动闭塞使用,并一直沿用至今。
移频自动闭塞制式采用高质量的元器件以及双机热备系统后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单机故障影响行车的现象基本不再出现。至此系统的可靠性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解决了系统可靠性问题后,罗海涛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向另一难关——雷电干扰问题进军。他深入现场反复试验查清原因,历经多年提出采用多级强弱搭配的防护方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雷电过压防护问题。
1978年移频自动闭塞及机车信号获全路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从1978年到1985年,移频自动闭塞在全路近6000公里线路上安装使用,对提高全国铁路通过能力、保证行车安全产生显著效益。
研制交流电化站内移频轨道电路 改进完善移频自动闭塞
为了在交流电化区段移频自动闭塞器材能够配套使用,1971 年,罗海涛开始研制电化区段站内移频轨道电路,载频选为300赫、400赫、500赫3种,频偏△f=±16赫;低频选为8赫。1974年,经铁道部审查批准后,运用于石太铁路襄渝铁路成渝铁路等线各车站,设备稳定可靠。
1987年罗海涛开始了8信息集成化移频自动闭塞技术的研究。他采用避错和低级优先原理解决集成电路的故障安全问题,采用电磁兼容解决射频对集成电路的影响,1993年通过部级鉴定后,1994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全路推广应用。作为一种换代产品,8信息集成化移频自动闭塞,不但增加了信息,而且元件由分立式转为集成化,减轻了设备重量,提高了移频单机设备的可靠性。
由于列车载重不断增大,电力机车牵引电流也随之增加,为使移频制式能适应大牵引电流抗干扰要求,罗海涛参与设计了1000 安大牵引电流干扰抑制器,经过襄渝铁路现场试验,能够满足抗干扰要求。该系统1997年通过部级鉴定,并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根据铁路提速要求,无缝长轨线路已在全路推广。因此,无绝缘轨道电路是大势所趋,为了使移频制式能适用无绝缘轨道电路,罗海涛参与并提出采用中央送电,两端用电压、电流法接收式无绝缘轨道电路,为解决分路死区,采用两相邻轨道电流传感器交叉设置。该系统于1993年通过部级鉴定。
研制多信息移频自动闭塞系统
在罗海涛研制8信息移频技术时,他已经专注于世界技术潮流。然而从8信息向多信息发展,不仅要解决外部干扰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内部邻线干扰难题。就在他苦思难解之时,听说英国地铁采用微处理器的无绝缘轨道电路和FFT技术,在通号研究设计院积极支持下,他决心将这种思路用于移频改进中。1991年他与中科院声学所合作,对移频采用FFT进行信息识别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安排组内人员具体实施。项目组于1992年提出了可行性论证报告,证明采用FFT技术在频域进行解调不但可行,而且是最佳方案。
正是由于移频组在技术上的先行一步,在国家1993年修建京九铁路需要采用列车超速防护系统时,罗海涛与移频组能够有把握地为轨道电路提供较多信息。1993年他参与了多信息移频自动闭塞项目的研究,并提出18种信息方案,得到通号研究设计院和铁道部的认可,将项目名称定为ZPW-D18信息移频自动闭塞系统。此时已经68岁的罗海涛仍然以极大的热情协助总体负责人完成了信息频率参数的选择,分析计算信号谱线能量的分布规律,研究提高系统抗干扰的途径,制定各单位环节的技术参数,设计计算有源滤波器以及确定轨道电路的极限长度等。
ZPW-D18信息移频自动闭塞系统,由于采用计算机数字处理技术,并采用FFT技术在频域实现频率解调,不但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水平,而且把移频技术推进到世界先进行列。该系统1995 年通过国家验收鉴定,获“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
移频自动闭塞从4信息、8信息到18信息已在焦技线、京沪铁路京广铁路石太铁路陇海铁路兰新铁路、浙赣线及京九铁路等推广应用近2万公里。在保证行车安全、提高列车通过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益。
参与UM71无绝缘轨道电路技术国产化研究
1988年,我国郑武线引进了法国UM71无绝缘轨道电路技术,罗海涛参与了引进的谈判、系统分析、技术选型等工作,并赴法国制造厂家考察、了解。当时罗海涛很想在UM71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不足,将UM71进行国产化改造,使其成为我国无绝缘轨道电路的一种基本制式。2000年,75岁的罗海涛再次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ZPW-2000A型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项目的研制中,他协助项目负责人具体参加轨道电路的设计和计算工作。调谐区参数的选择与计算是该系统核心技术之一,法国只作过一般介绍,罗海涛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攻克此项难关。为此,他彻夜难眠,通过无数次推导计算,结合有关器材进行核实。终于解决了调谐区器材的全部设计方法。并将这种设计方法应用到秦沈客运专线调谐区的设计验证上,得到结果基本与法国一致。
为了解决ZPW-2000A系统与我国轨道电路道碴电阻标准相匹配的难题,罗海涛通过优选电容、电气绝缘节长度、匹配变压器以及电缆模拟网络等参数,采用电容等间距设计法,将轨道电路长度从900米延长到1460米,从而解决了该轨道电路的传输长度问题。ZPW-2000A项目获得的9项专利中,以罗海涛为首的有两项。
殚精竭虑 不懈追求
罗海涛一生都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为了尽快改变中国铁路信号技术的落后面貌,每天下班后都要钻研学习到很晚,在单位内开创了认真学习的良好风气。
他在技术上千方百计地复核、审查、斟酌,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里,他靠一把计算尺进行了大量的轨道电路数据计算,枯燥的数据从没有使他感到厌烦,每一个小的数字变换都能使他忘我工作,一探究竟,他创新了许多原则与方法,电子器件故障—安全原则,交流电气化干扰源的构成及测试方法等都在全路得以广泛应用。正是他这种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历次移频技术最基本的技术原则如:系统方案制定,频率与参数选择,干扰量计算,各种谐波数据分析等,才得以被确认,在铁路信号领域,他更是牢记安全第一的重要职责,在技术上一丝不苟,严谨细密,实事求是,1994年他在研究大牵引电流抗干扰设备时,发现“移频信号设备抗干扰适配器”不切实用,他主动放弃,重新设计新的“大牵引电流带阻滤波器”方案。他在确立了信号设计故障导向安全原则后,为解决列车在车站的进站、出站信号机的冒进、冒出造成行车安全问题,他可谓殚精竭虑,最终,他创新地将移频轨道电路广泛用在车站的接近连续机车信号、正线和侧线股道电码化中,在全路运用此项技术已达10000余公里,为确保行车安全作出了贡献。20世纪80年代,他参与了欧洲技术的引进工作,敏锐地发现国外技术在移频干扰方面存在的缺陷,在后来的国产化道路上这个问题得到了克服。
在技术上,罗海涛总是孜孜以求,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他首创了移频技术在中国铁路信号领域的应用,他大力推动了移频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他首先将数字技术运用到移频自动闭塞领域,开创了移频技术崭新境界,他时刻关注国外新技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他将FFT技术引入移频领域,为ZPW-2000A无绝缘自动闭塞技术的研究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留苏的技术专家,罗海涛一生都在为中国铁路信号技术的发展而不懈奋斗,在科研工作多次遇到困难难以迈步的关键时刻,他从不退缩,表现出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是科技战线的领军人物。他谦虚谨慎,从不争功诿过。他待人真诚,胸怀豁达,扶持后辈,不遗余力。多年来,他注重发现和培养移频技术人才,在许多重要项目的开发研究上,他都坚持让年轻人担纲总体负责人职务,而他是积极的参与者,在技术开发中从未有所懈怠,自始至终都鼎立协助总体负责人工作,成为年轻一代的坚强后盾。从移频组于20世纪60年代成立的那一天起,他始终依靠集体的智慧,带领移频组刻苦攻关,为中国铁路信号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言传身教和通号研究设计院的培养下,一代又一代的移频技术专家脱颖而出,成为该院以及我国铁路信号技术的中坚力量。
工作、生活中的罗海涛总是淡泊名利,从不看重已经取得的成绩,80多岁高龄的他仍然每天翻阅技术资料,坚持奋斗在科学技术第一线。在2000年ZPW-2000A无绝缘自动闭塞技术的开发中,他不但积极参与,而且向研究组提供全套轨道电路计算基础数据和试验方法,并积极参与计算,解决了该轨道电路的传输长度问题,为ZPW-2000A技术在全路成为一种成功制式做出了贡献。
主要论著
罗海涛。移频自动闭塞主要技术问题的考虑原则及其推广应用情况。自动闭塞学术讨论专辑第二辑。北京:北京铁道学会,1982.
罗海涛。移频自动闭塞。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罗海涛。国外无绝缘轨道电路及列车自动控制系统。专题情报资料,1988 (9).
罗海涛。四显示自动闭塞在我国应用的研究与设计。国铁集团,1991,(11).
罗海涛.ZPW-D型18信息移频自动闭塞。中国铁路,1966(4).
罗海涛,王建国。多信息集成化移频自动闭塞。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履历
生平经历
主要科学技术成就
主要论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