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内战,发生在公元前88年至公元前31年,是
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内部为争夺政权和建立军事独裁而进行的一系列战争。
战争由罗马晚期共和国时期“前三头”和“后三头”发起。罗马内战的结果是
盖乌斯·屋大维最终获胜并开创了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罗马内战标志着
罗马共和国的解体和罗马帝制的全面建立。
战役信息
罗马内战(公元前88年~公元前31年),是公元前1世纪40年代—公元前1世纪30年代罗马奴隶制国家内部为争夺政权和建立军事独裁而进行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发动者是罗马晚期共和国时期著名的“前三头”和“后三头”。罗马内战的结果是屋大维最终获胜并开创了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当上了
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罗马内战的结束是罗马共和国解体和罗马帝制全面建立的标志。这场战争是
古罗马国家体制由共和国转为帝国的连年内战。
公元前49~前31年,古罗马共和国后期奴隶主集团间争夺统治权的战争。罗马统治集团于公元前60年结成“前三头同盟”。公元前53年,M.L.
马库斯·克拉苏迪弗斯出兵安息败亡后,已变成G.
格涅乌斯·庞培与G.J.
盖乌斯·恺撒“两头”对峙。
盖乌斯·恺撒在
高卢战争中获得巨大成功,其日益增长的权势,引起庞培的疑忌和
罗马元老院的忧虑。于是元老院与庞培合谋,限令凯撒交出高卢行省和军权,否则便宣布他为“祖国之敌”。凯撒先发制人,突然于公元前49年1月10日率军强渡鲁比肯河(在今
意大利东北部),进军罗马,内战开始。庞培准备不足,偕大批元老院成员仓皇逃往
希腊。凯撒占领
罗马古城,迅即分兵至
西班牙和非洲剿平庞培在那里的军队,以解除后顾之忧。公元前48年初,
盖乌斯·恺撒率兵从意大利渡海到希腊,8月,于法萨罗一役击败
格涅乌斯·庞培(见
法萨卢斯战役)。之后,继续消灭庞培残余势力,至公元前45年9月
盖乌斯·恺撒的独裁政权已臻巩固。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凯撒被共和派刺杀。公元前43年,其义子G.
盖乌斯·屋大维(即奥古斯都)及部将M.
马克·安东尼、M.A.
马尔库斯·雷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大肆报复,株连甚广,罗马又陷于内战中。公元前42年秋,菲利皮(在
马其顿王国东南部)一役,M.J.布鲁图等共和派一败涂地。此后,屋大维逐渐接近
罗马元老院。公元前36年,消灭了占据
西西里岛的S.
格涅乌斯·庞培(庞培之子),并剥夺李必达的军权,形成屋大维和安东尼的“两头”对峙。屋大维待机进攻安东尼及与安东尼结婚的埃及女王
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公元前31年9月,
阿克提姆海战中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彻底失败,内战随之结束。
盖乌斯·屋大维是最后的得胜者。从此,古罗马共和国倾覆,在它的基础上建立了
罗马帝国。
战争起因
公元前146年,罗马进入晚期共和国时期。这一时期罗马出现全面危机,
斯巴达克起义风起云涌,平民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和复杂。这种危机的集中表现形式是政体危机,也就是说,由于奴隶制发展达到高峰,共和制统治形式已经过时,帝制的建立是适应奴隶制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
罗马共和国已为元老贵族盘据垄断,改制之争阻力极大,延续甚久,流血甚多。公元前133—前121年格拉古兄弟的民主改革遭到元老贵族的猛烈攻击,并在失败后遭到反动贵族的疯狂屠杀。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但却揭开了罗马内战时代的序幕。元老贵族既已首先使用暴力屠杀群众,以后当会变本加厉大开杀戒,而反元老势力也会以兵戎相见,由内争转入内战。此后反元老势力仍继续改革派的传统,发出了平民运动的号召。但反元老斗争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却不是平民要求的平分土地、维护小农之类,而是打击元老贵族、改变共和体制、建立军事独裁和皇帝统治的
罗马帝国。正是在晚期
罗马共和国危机重重、内部斗争不断激烈的形势下,涌现出了众多的英雄人物。
战争经过
两次奴隶起义
罗马公元前138—前132年和公元前104—前101年的两次
西西里奴隶起义和公元前73—前71年的伟大的斯巴达克起义极大地震撼了罗马统治阶级,沉重摧毁了元老贵族不可一世的军政势力,为骑士和平民等反元老势力的抬头创造了条件。当元老们无人敢出头担任执政官时,正是其他势力乘虚而入的机会。就在此时,克拉苏斯取得执政大权,
盖乌斯·恺撒等人也从此东山再起,客观上推动了帝制取代共和制的历史转变。公元前60年,步入政坛的三位新生实力派人物恺撒、克拉苏斯和
格涅乌斯·庞培组成“前三头同盟”。公元前58年,恺撒出任
高卢总督,并在长期的
高卢战争中积蓄了实力。公元前53年,克拉苏斯在与安息作战中阵亡,于是三头先去其一,恺撒与庞培对抗之势日趋明显。高卢战争结束后,恺撒写成《
高卢战记》一书在罗马广为散发,向公民宣传他的赫赫战功。更重要的是他已掌握了空前强大的实力,有久经征战的10个军团在他麾下,更有在高卢战争中掠夺的巨额财富供他在罗马网罗党羽、收买群众。这样的形势使庞培同
罗马元老院的联合更为紧密,他们把打击目标集中在
盖乌斯·恺撒及其党羽身上。公元前50年,元老院和
格涅乌斯·庞培作出决定,恺撒应在第二任
高卢总督期满时(前49年3月)交出兵权,解职回国。这等于公开宣布了“三头同盟”的决裂。恺撒回信要求庞培也放弃兵权,否则决不服从,并不惜兵戎相见。元老院视此信为战书,立即在前49年
元旦决定恺撒应立即卸任。恺撒派的保民官安东尼等对此行使否决权不成反遭迫害,被迫逃往恺撒在山南高卢(北
意大利)的军营,罗马内战一触即发。
罗马元老院马上宣布
盖乌斯·恺撒为公敌,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授命庞培召集军队保卫罗马,不久内战正式开始。
内战正式开始
盖乌斯·恺撒听安东尼等汇报情况后,不顾只有1个军团留在身边的险境,毅然出击,于公元前49年1月率军越过意大利和
高卢诸省的交界线
卢比孔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
罗马。
这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把握关键、当机立断、迅猛出击的军事行动,“越过
印度卢比孔”遂成形容当机立断、义无返顾行动的典故。
格涅乌斯·庞培估计,一经宣战,双方集结部队尚需时日,因此对
盖乌斯·恺撒跨越卢比孔的闪电行动毫无戒备。恺撒进军势如破竹,庞培和元老贵族措手不及、无力抵抗,仓皇逃往
希腊。攻占罗马后,
盖乌斯·恺撒决定歼灭庞培留在
西班牙的主力(7个军团),以保障后方安全和掌握战略主动权。他率领6个军团进军西班牙,失去首领的庞培军团未作认真抵抗即缴械投降,恺撒占领了整个西班牙。
为准备决战,凯撒推行各省居民和罗马人权利平等的政策,扩大了自己的社会基础。他的军队猛增至18个军团,而
格涅乌斯·庞培在希腊总共只有9个军团。但是拥有东方广大地盘的庞培在兵员数量和军需储备上仍居优势,并且掌握着制海权。公元前49年11月,
盖乌斯·恺撒率领7个军团出其不意地在
希腊登陆,开始东征。但他的另一支远征军(4个军团和1个骑兵队)由于敌人控制海面未能按时登陆,直到公元前48年春才同
盖乌斯·恺撒会合。遗憾的是,庞培贻误战机,未能各个歼灭恺撒军队。部队会合后,恺撒把庞培的几个军团围困在第拉希(今
阿尔巴尼亚的
都拉斯)的筑垒兵营里。但历时3个月的围困并未成功,只好撤到
色萨利。
格涅乌斯·庞培见敌退去,立即率军追击,双方于公元前48年8月在法塞拉斯进行了一场决战(法萨卢战役)。
盖乌斯·恺撒以伏兵3000突然猛击庞培的精锐骑兵,导致敌
左派溃散,而庞培督师不力,未能及时巩固中军组织反击,终于一败涂地。庞培兵败逃往埃及,不久被人杀死。庞培死后3天,
盖乌斯·恺撒追击庞培军团在
埃及登陆。他卷入了埃及内讧,打败了
托勒密王朝国王(
托勒密十三世)的部队,立克列奥帕特拉王后(
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为国王。小亚的米特拉达蒂(
米特拉达梯六世)之子叛乱,恺撒驰援其地立奏凯歌(泽拉战役)。历史上留下了他那句“我来到了、我看见了、我胜利了”的名言。
再次非洲登陆
公元前46年,
盖乌斯·恺撒再次在非洲登陆,并在塔普苏斯城附近击溃贵族派军队。接着他又挥师
西班牙,在公元前45年的孟达一战中击败
格涅乌斯·庞培两个儿子的部队,从而胜利地结束了内战。罗马内战的第一阶段以
盖乌斯·恺撒击败庞培和元老贵族军队而告结束。战争的结果是恺撒建立了个人的军事独裁政权。他不仅被选为终身独裁官,而且还拥有统帅、大教长和祖国之父等尊号,集一切大权尊荣于一身,是名副其实的军事独裁者,或者说是罗马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日后西方历史上即以
盖乌斯·恺撒作为帝王的同义词,
俄罗斯沙皇之“沙”字即源于此。然而他的独裁未能完全消除共和传统的习惯势力,他未料到
罗马元老院的旧元老已利用这种传统势力把他的一些亲信转变为共和派,并在反对独裁、恢复共和的旗帜下密谋将其杀害,也未料到他和埃及女王克列奥帕特拉的婚姻和生下的儿子
托勒密·恺撒成为敌人大肆利用的丑闻。
恺撒之死
公元前44年3月15日,
盖乌斯·恺撒的一位亲信布鲁图斯与同伙
阿维狄乌斯·卡西乌斯在元老院会议厅向恺撒连刺23剑,一代天骄就这样死于亲信的剑下。
盖乌斯·恺撒死后,安东尼成为恺撒派主要头目,他出兵镇压了因恺撒葬礼而引发的平民和奴隶暴动。由于安东尼领导下的恺撒派缺乏对夺权斗争的统一筹划,以“罗马散文泰斗”
马库斯·西塞罗为首的
罗马元老院的地位有所增强。加之这时恺撒的养子
盖乌斯·屋大维、一位年仅18岁的青年突然步入罗马政坛,也给元老院以可乘之机。屋大维是恺撒的甥孙(其姊之孙),在恺撒遗嘱中被定为继承人,得其遗产四分之三。
马克·安东尼和
盖乌斯·恺撒派的将领对这个从外地闻讯赶来奔丧的青年人相当轻视,然而屋大维却非同凡响,胆略兼备。他知道恺撒的声望和财产已成为自己的有力武器,遂大加利用,收揽人才,扩充实力,拉拢民众,居然顶住安东尼的排挤打击而自立门户,
马库斯·西塞罗和
罗马元老院也从此对他另眼相看,并利用他对抗安东尼。
强行当上执政官
公元前43年春,安东尼在出任高卢
总督的要求遭元老院拒绝后,马上诉诸武力。他派兵抢印夺权,将原
高卢总督围于穆提那城(穆提那之战)。元老院即和
盖乌斯·屋大维一起出兵解围,
马克·安东尼败退出北高卢,和
盖乌斯·恺撒派另一重要将领
马尔库斯·雷必达联合。屋大维得胜后受到元老院排挤,多次要求担任执政官皆遭拒绝,只好兵临罗马强行当上执政官。在这种情况下,屋大维、安东尼和
马尔库斯·雷必达终于在公元前43年秋结成“后三头同盟”。三方协议分治天下5年:安东尼统治高卢,屋大维控制非洲、西西里和
撒丁岛,雷必达得
西班牙,
意大利和
罗马由3人共治,东方处于杀害恺撒后逃亡的共和派布鲁图斯手中,归安东尼和屋大维处置。这一分治协议由罗马公民大会予以批准,并获得“建设国家的三头”之衔,在5年内有处理国务的全权,可见共和制已名存实亡。后三头当权后立即对共和派展开大屠杀和清洗,以
马库斯·西塞罗为首的元老贵族几乎被斩尽杀绝。
腓力庇决战
公元前42年,
马克·安东尼和
盖乌斯·屋大维进军
希腊,与布鲁图斯在腓力庇展开决战,布鲁图斯不敌自杀身亡,共和派从此永远退出了罗马政坛(腓力比战役)。公元前40年,后三头再次划分
势力范围:安东尼统治东部,屋大维统治
意大利和
高卢,
马尔库斯·雷必达统治
北非。屋大维坐镇罗马,有近水楼台之利,逐渐和元老、骑士等上层统治分子取得妥协,又以公民领袖自居,渐渐积累了实力。公元前36年,屋大维肃清了
格涅乌斯·庞培之子小庞培在西西里和
撒丁岛的势力,又解除了雷必达的军权,只为他保留大教长的虚衔,三头鼎立遂变成两雄对峙。
马克·安东尼继承了
盖乌斯·恺撒的弱点,在东方步恺撒后尘,正式与克列奥帕特拉结婚,迷恋姿色,宣称要把他治下的领土赐予克列奥帕特拉之子,这些丑闻为
盖乌斯·屋大维反对安东尼提供了最好的炮弹。公元前32年三头分治协议5年期满之时,遂变成屋大维和安东尼公开决裂的起点。屋大维以武力迫使亲安东尼的两位执政官和300名元老东逃,并让
罗马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宣布安东尼为“祖国之敌”,向埃及女王宣战。罗马内战的第二阶段正式开始。公元前31年9月,屋大维与安东尼大战于
希腊的阿克兴海角(
阿克提姆海战)。此役双方旗鼓相当,交战初期胜负难分,但督战的克列奥帕特拉却在战斗最激烈时率埃及舰队撤退回国,
马克·安东尼跟踪而去,全军遂告瓦解。
真正继承人
阿克兴的胜利奠定了
盖乌斯·屋大维主宰帝国全境的权势,成为
盖乌斯·恺撒事业的真正继承人。公元前30年夏,屋大维进军
埃及,包围亚历山大里亚,安东尼伏剑自刎,克列奥帕特拉被俘后仍想施展故技迷惑屋大维,但屋大维作为恺撒的继承人并未继承恺撒迷恋美色的弱点,克列奥帕特拉悲叹自己“无用武之地”,只好自杀。
托勒密王朝灭亡,埃及被并入罗马。公元前27年,屋大维获得
罗马元老院赠予的“奥古斯都”尊号,从此以
罗马帝国的诞生结束了晚期
罗马共和国的内战。
取胜原因
恺撒在内战中所以能够取胜,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凯撒军在人员作战经验上占有优势。凯撒军经过
高卢战争的磨练,军队多年征战,素质好、经验丰富。而庞培集团多年未经大战,军队素质有所落后,且内部隔阂大,并不团结。第二,
盖乌斯·恺撒本人智勇双全,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和谋略计策。军事上,他善于周密侦察敌情和地形,不于单一的战法,采用灵活多样的作战方式,行动果断,目的坚决,善于利用有利地形和迅速构筑工事,长于快速机动兵力、实施突然打击,一旦击溃敌人则定要跟踪追击,务求全歼敌人而取胜。
因此,这是一种以积极进取、果敢行动、歼敌有生力量为特征的攻势歼灭战略。与此同时,为了孤立、分化敌人,恺撒注重采取外交手段,运用谋略和计策分化瓦解对手。
盖乌斯·屋大维在罗马内战中取胜,主要因为他能准确判断时局,以军队为主要力量,重视赢得民众的支持,并冷静分析斗争形势,以巧妙地策略分化、利用敌人并最终打败敌人。
战役意义
推动军事学术发展
罗马内战揭开了罗马历史新的一页,使罗马奴隶制从共和发展到帝制的新阶段。这次内战对于推动军事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尤利乌斯·恺撒将罗马军事艺术推向巅峰。
盖乌斯·恺撒是罗马最杰出的军事家和统帅,他善于根据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不同形势来指导战争,在解决重大的战略问题时具有远见卓识。他和他的继承者
盖乌斯·屋大维在战略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具有敏锐的政治头脑,能从政治的全局高度把握军事问题,实现了政治目标同军事手段的结合。
战略战术创举
在战略战术方面,恺撒善于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巧妙地分割敌军,将其各个击破。他在迅猛、大胆、机动地迎击敌军时,通常集中兵力狠狠打击敌人某一侧翼;在战斗队形中通常留有强大的
预备队。预备队作为战斗队形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加强部队在主要方向上的突击力量、实施决战和扩张战果,这是军事学术史上的创举。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