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一统
郑一统
郑一统,字朝庆,号碧河,揭阳仙桥篮兜村人。生于明朝正德三年(1508),少时天资敏悟,聪颖好学,深受族人所器重。及长,授业于岭东名儒郑大伦(也篮兜村人,任德清县教谕),与林大钦同学。嘉靖十四年(1535),一统27岁,中进士,进庶吉士。在京期间,很有文名,又器宇轩昂,宽厚仁爱,诸同馆都十分敬重他。每次馆试都获第一,晋升翰林院编修
生平
严嵩为相,深得皇帝信任,言听计从,权倾朝野,结党营私,陷害忠良,铲除异己。当时,朝中多是他的党羽。他见郑一统是个人才,便想招置门下,多次寻机结交,或派人拉拢,都被郑拒绝。因一统为人清高,有气节,久闻严嵩恶名,岂肯同流合污,严嵩见笼络不成,便视为眼中钉,便想借机除掉他。
一天,严嵩的爪牙们在郑一统的家书中,偷获了“御街说白话”之句,便以为有机可乘,立即报告严嵩。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郑为勉励家乡子侄,勤奋读书,力求上进。当时潮州人在京城为官者不少,京城里几乎用潮州话便可沟通。这句话,充其量也不外是过于夸张的说法而已。但奸相却断章取义,加油添醋,密奏皇帝,说郑一统狂妄自大,藐视皇上,要用潮州话来取代京城话,这深层中实含反意。一贯骄傲自大的朱厚熜,平时只听奉承,又十分信任严嵩,听后自然十分恼怒。但若以这句话便惩处一位有才学的翰林编修,又恐朝臣不服而生异议,乃密商一计以除此目无皇上之人。
一日早朝既毕,嘉靖皇帝便声称后宫新置一屏风,要委一臣下题诗一首于屏上。严嵩立即出班奏请由翰林院编修郑一统来题写,皇帝当然照准。立即命于朝堂设座,摆下文房四宝,命郑一统当殿撰写。这突如其来的事,郑一统毫无思想准备,况且在这庄严的朝堂中,怎能产生诗意?众大臣心中豁然,都知道这是翰林得罪于权相而招来的横祸。若诗不成或不中圣意,便是逆旨欺君,获罪匪浅。但众大臣无敢开言解围,殿中肃然无声,气氛十分紧张。
郑一统心中焦急,正在想法应付,抬头见状元林大钦也在班列之中,心想:此人才高学博,思路敏捷,又是同窗挚友,或可助力解危。乃奏请林状元为自己研墨,以助诗兴。皇帝与严嵩都想在这众目睽睽的朝堂中谅也不敢作弊,于是准奏,命林大钦出班为郑翰林研墨。郑一统以笔蘸墨,以目暗示林大钦,有求助之意。大钦心中明白,但苦不敢开言,乃斜目暗示殿中挂着的一块书有“嘉靖”年号的匾额,暗示可以用此为题。郑也聪明,立即领悟,乃挥笔用“嘉靖”二字,拆成八个部首,写成了一首题为“颂圣”的律诗:士本原来大丈夫,口称万岁祝三呼。一人端坐乾坤上,两弼交加社稷娱。加福加禄加天寿,立纲立纪立皇都。主上愿与天长久,月到中天照五湖。
写毕,呈诗御览,帝命池殿宣读。郑一统声音清亮,字字清楚,如吐珠玑。读毕,全殿哗然。好大喜功的朱厚熜,听了这些歌功颂德的诗句,心中大悦,忘了与严嵩的密约,当殿嘉奖了郑翰林:博学多闻,声誉藉藉,而器度行能,蔚有典型,非俗儒流吏。并封赠为文林郎。群臣见皇帝欢喜,也随声附和,一面赞颂皇帝圣德,一面称赞一统奇才,殿中气氛变得和谐起来。只有奸相严嵩,毒计不成,呆立殿中,作声不得。内心也惊叹一统实在才华出众,思路敏捷,真是又羡又恨,但也无可奈何。一场灾难过去,退朝后郑一统回到寓所,惊魂稍定,衣衫全被汗水湿透,始信“伴君如伴虎,官场多险恶”之警言。本来,他满怀抱负,想为国尽展生平所学,克劳德·莫奈权奸当道,报国无门,稍一不慎还可能丢了性命。于是萌生了退意。嘉靖十七年(1538),郑一统归家守孝,结庐山中,读书讲学,不问政事,少至城市。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假满奉旨上京,于途中染病,返家,不久逝世,年仅34岁,筑墓于紫陌山浮坪,面向榕江南河。
纪念
篮兜村民为纪念这位未展生平抱负而英年早逝的前贤,特于祖祠“郑氏家庙”的走廊上,把他题御屏的这首诗,勒石镶嵌其中,以为子孙瞻观怀念。
《揭阳县续志》为其立传。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生平
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