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钦(1512-1546),明朝嘉靖年间文科状元,原名大茂,字敬夫,
海阳县东圃郡(今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山兜村)人,因世代居住在东圃,且曾任
太史姓一职,故世人称其为东圃太史。
林大钦幼年家贫,又早年丧父,但聪颖嗜学。明嘉靖十一年(1532)中壬辰科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三年后,以“母病”为由请辞归乡奉养。归乡后的林大钦于华岩山讲学之余,啸傲山林、寄情诗酒。嘉靖十九年(1540),其母去世,林大钦哀伤过度生了一场大病。嘉靖二十五年(1546),于葬母归途中病亡,终年34岁,其诗作被后人收集在《东莆先生文集》《策对》中,诗文颇有
阮籍、
陶谦怡然自得之风。
林大钦是明代
潮州市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文科状元,虽为官仅三年,且刚过而立之年猝然而逝,但作为“崛起海隅”的奇士,被后人推崇为“潮州嘉靖四俊”、“潮州七贤“之一。潮州府城专门建有表彰他的”状元坊“, 潮汕地区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和林大钦有关的传说、故事。
人物生平
寒门学子
林大钦祖上自闽迁徙到
济南市,又从济南迁徙到莆山的山兜村。林家世代书香,林大钦幼时家贫,虽聪敏嗜学,但家贫无书。林大钦十三岁那年与父亲一起进城,路过书肆,见到
苏洵所著的《嘉祐集》,爱不释手,于书摊前徘徊很久不肯离开,默默背诵,最终恳求父亲将书买下,回家日夜研读。同族伯父林延相、林延泰家中藏书万卷,林大钦得以浸读子史百家,又熟读了
苏轼、苏澈的文章,融会贯通,所以提笔写文,颇有三苏风格。十八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家境更为贫寒,遂代人抄书,或受聘于私塾,维持生计同时,依然读书不辍。
少年得志
明嘉靖十年(1531年),林大钦以秀才身份参加潮州府乡试,撰文《论李纲十事》。广东提学副使王世芳看到他的文章后,推荐给巡按
御史吴麟看,两人相对而叹“是必大魁天下者”。同年秋,林大钦参加府试,获第六名举子。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中壬辰科状元,时年二十二岁,被授翰林院
编修。
辞官返乡
林大钦被授翰林院编修后,目睹朝臣之间的勾心斗角及朝中权臣的跋扈、排挤,林大钦深感“人事多错,百年会多忧”,遂萌生退意。且林大钦母亲自从随林大钦入京后,一直难以适应北方气候,缠绵病榻数月不愈。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林大钦以“母病”为由申请归乡侍养,获准。辞官归家后,林大钦在自修同时,于华岩山(今桑浦山李姑洞斜对面)宗山讲堂,给乡中子弟贯讲六经,探究生命的意义;又与海内贤士大夫相约书寓,探究学问。虽然朝廷虽然屡次召唤,林大钦皆“屡趣不起,屡促不就”。
英年早逝
林大钦体弱多病,其在《咏怀诗集》自序中感叹“钦病体羸弱,流落丰草”。嘉靖十九年(1540年),林大钦母亲病逝,林大钦因常年侍奉汤药,原本虚弱的身体气血损伤很大,加之因母亲去世哀伤过度,大病一场。林大钦母亲病逝后的几年,他基本上是在病榻上度过的。嘉靖二十五年(1546),林大钦葬母于桑浦山麓,归途中病亡,年仅34岁。
历史遗迹
状元府
林大钦状元府,位于
潮安区金石镇仙都三村西畔,2006年被列为潮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华时,林大钦状元府被侵华日军烧毁,现遗址上只遗留下石门、石埕、石鼓、
石狮和府墙。石门外墙高4.35米,宽3.6米;石门斗宽0.6米,厚1.03米;石门槛宽0.4米,高0.35米,且与两旁门臼在一片石上凿刻而成,整片石宽1.03米,与两条石门斗密切接合。民间传说一步跨不过状元府邸,即指此。
状元坊
状元坊位于
潮州市太平路状元亭巷口北侧,坊为四柱三间三楼石坊,柱前后置夹杆石,次间额枋上皆镌刻有精雕细琢的
麒麟、龙等祥瑞动物;定枋石梁通贯明、次间,这与其他的牌坊不同,彰显状元为“国家栋梁”之意。上枋上以斗拱承托楼面,斗拱正中为一双面镌刻行楷“恩荣”二字竖额的花肚,“状元”匾下托以书卷图案,坊字两面同次间定枋上以斗拱承托楼面,整座牌坊雄伟壮观。
该坊于1951年拆除,现存状元坊按原貌重建,下枋镌“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状元”二字于2006年由潮籍国际汉学大家
饶宗颐先生(1917-2018)重书,朝北为篆书,朝南为榜书,旁镌“丙戌选堂”。
林大钦之墓
林大钦去世后,葬于桑浦山东山湖附近的状元埔。墓为朝向西南的封土堆,有碑亭,高约3米,亭内藻井刻八卦太极图,横额刻有“东莆佳城”四个字。碑面正中写着“状元及第翰林院修撰东莆林公墓”,右下角小字为“孝子天继泣血立石”,墓前立有一对伫立的石马、一对卧着的石羊,石马高1.25米,长1.6米;石羊高0.66米,长1.05米。1987年被列入
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学术观点
政治观点
林大钦的
社会主义集中地表现于《廷试策》,在4500余字的《廷试策》中,林大钦指出官吏横征暴敛,导致游民盛务农者稀;加之水、旱、蝗虫等自然灾害,形成了“内有盗贼,边有烟尘”等严峻的社会现象,即为“冗员、冗兵、冗费”三大弊病。针对此三大社会弊病,林大钦提出了八项除弊措施:均田、择吏、去冗、省费、辟土、薄征、通利、禁奢。林大钦的《廷试策》,直中时弊,打动了当时嘉靖帝欲励精图治之心,遂钦点林大钦凭壬辰科状元。
信仰观点
林大钦生活的时代,王阳明心学逐渐盛行,
潮州市地界诸多名人显贵,多为王阳明心学的崇拜者。
王守仁便曾直言“海内同志之盛,莫有先于潮者”。林大钦亦深受阳明学说影响,上京赴考前,已参加过阳明学者40余人的聚会,辞官归乡后,林大钦讲学,讲的就是阳明
心学。
人物作品
林大钦的诗作,既有享受归隐之乐的怡然自得,又充满着壮志未酬的伤感,寂寞中又不甘寂寞的矛盾心情。
诗作欣赏
《啸歌》
青山谁与歌,白云空婆娑。
壮心徒激烈,岁暮将若何?
三杯起高咏,一啸净秋波。
纵横何足道,意气郁嵯峨。
《披籍》
萝苔协素尚,云籍展清幽。
激发兴亡事,萧条古今愁。
华名终寂寞,出处任虚舟。
信步生涯晚,吾行何所求。
《谴兴》
他日事主曾无赖,欲写狂言献至尊。
而今篱落缘生事,浑却悲欢到我门。
佳句欣赏
心在万物外,身在万物中。——《感兴十七首》其八
德由天性合,道以形化流。——《感兴十七首》其十三
君子重慎独,恒德终不移。——《感兴十七首 》其三
吾志在择善,毋然枝叶繁。——《感兴十七首》 其十六
行行聊自由,苟营非所。——《田园闲居四首》其三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改名之缘由
林大钦原名林大茂,师从私塾先生叶梅开,叶先生见林大茂,年纪虽小,但聪敏异常,为可造之材,遂对其悉心教导。一次,林大茂读书时,伏在几案上睡着了。叶先生不悦,把林大茂唤醒,嘲讽道:“困困昏昏,昏昏困困,越困越昏,越昏越困。”大茂不甘示弱,回了句下联:“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叶先生见大茂机敏,非但没有生气,又吟了一句:“竹架满园,岂能成林大茂?”林大茂脱口而出回应道:“梅花魁首,何曾从叶先生?”两人对联都镶嵌了对方名字。自此,叶先生更深信林大茂必能高中状元,特为林大茂改名为林大钦,“钦”寓意其必定为皇帝“钦点大魁”之意。
吃鸡头、穿红木屐
至今,
潮汕地区依然流传着孩子十五岁,咬鸡头、穿红屐的习俗,据传说这个习俗就是从林大钦少年时期传承下来的。林大钦少年时期家里很穷,父母东拼西借勉强凑够了学费。按照当地风俗,学生入学时须穿红鞋以示斯文,也是效仿官鞋,寓意孩子将来能当官的好兆头。林大钦家实在拿不出买红鞋的钱,于是,用红漆把木屐涂成红色,让林大钦穿着去上学。林大钦上学路上,一人提着只大公鸡求下联,谁对上了就把大公鸡送给谁。上联是“
公鸡头上髻”,林大钦对了句‘羊颔下须’”,所有人都赞对得好。林大钦把公鸡抱回家,母亲把公鸡炖好后,让林大钦把公鸡头吃掉,希望大钦每次考试都得头名,日后当官戴红冠。后来林大钦果然高中状元,从此,
潮汕地区孩子穿红屐和吃鸡头这个习俗沿袭至今。
巧对救更夫
林大钦15岁就中了秀才,年纪虽小,在当地名气却很大。一天,
太守巡夜到西门楼,听到更鼓敲了四下,太守转到东门楼时,更鼓却只敲了三下。太守恼恨更夫玩忽职守,给更夫写了一副上联:“东楼三,西楼四,更鼓不明,不明更鼓。”限令更夫三日内对出下联,否则就问罪。更夫求助于林大钦,林大钦脱口而出下联:“南斗六,北斗七,诸星灿烂,灿烂诸星。”更夫大喜,抄报给
知府。太守见对的巧妙公正,不仅免了更夫的罪过,还派人前去嘉勉林大钦一番。
三对定姻缘
林大钦18岁时,父亲不行去世,原本贫困家庭更加困难,遂教书贴补家用。一日,林大钦独坐书斋时,一乞丐前来乞讨,林大钦身无长物,为难之际,想到邻村孙员外家正在办寿宴,于是,提笔下一副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给乞丐拿去贴孙员外家门上。孙员外一家甚喜,厚赠了乞丐。孙员外欲请林大钦赴宴,二女婿
翁万达唯恐林大钦不肯前来,遂写了一首字谜诗:“食尽牛头肉,借到杀猪烹;传书人未到,一言寄丹青。”谜底为“午刻专请”四字。林大钦一眼猜出谜底,欲不去又唯恐被人耻笑,于是整整衣服去孙员外家赴宴。
林大钦虽然年纪最小,但因为是教书先生,被推让坐到首席位置。已中进士的翁万达,笑谈间出了一上联:“目珠子,鼻孔子,珠子为何孔子上?”暗讽林大钦不该坐首席之位。林大钦随口应道:“眉先生,须后生,先生不如后生长!”林大钦巧妙地运用眉毛、胡须的先后长短,
隐喻后来者居上。
林大钦知道自己最年幼,蹲在椅子上进食,以示谦恭。
翁万达见其憨态可笑,又打趣他道:“叉手蟹,鞠躬虾,专敬林先生仔。”林大钦随即对道:“献爪龙,展翅凤,特朝朱天子翁。”一番应对下来,翁林二人惺惺相惜,在翁万达等人撮合下,孙员外把三女儿许配给了林大钦为妻。
巧对过渡口
林大钦中状元三年后,因“母病”辞职南归,一日,来到一渡口准备渡河。当时渡口人很少,船夫想等人多了再摆渡,又听闻林大钦是状元郎,想试试林大钦的才学,遂称林大钦如能对出自己的对子,就马上渡他过河。此时,南岸一只装满西瓜的小船,被风吹到北岸,船夫遂笑道:“南船载西瓜,被东风打入北港。”船夫把东西南北四个字巧妙地嵌入12个字的对联中。林大钦沉吟中,听闻岸上一妇人吩咐丫鬟:“夏莲,拿只春装些冬蟹,给秋溪李老爷送去。”林大钦灵光一闪,对道:“春藟装冬蟹,命夏莲送往秋溪。”船夫见林大钦用春夏秋冬对东西南北,神妙,立刻欣然渡林大钦一行人过河了。
人物评价
广东提学副使王世芳、广东提学副使王世芳,看了林大钦乡试的文章《李纲十事》,二人相视而叹“此人日后必能中状元”。
明正德十二年登
丁丑科
进士薛侃称林大钦的文章,考据详核 ,词旨凛烈 ,读之觉奕奕有生气。
中山大学
董上德教授评价林大钦的作品,恬淡而不寡味,内敛而不隐讳,意绪清幽闲雅,造语平易而洁净。
汕头大学黄赞发教授赞誉林大钦:敏思揭才,善于应对外,兼具忧国忧民、鉴古知今的治国兴邦的整治情怀。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