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褐新糠虾
分布于渤海等海域的糠虾科动物
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属于甲壳亚门软甲亚纲糠虾目糠虾科新糠虾属,是一种广温广盐的沿岸性种。在中国沿海分布范围广泛,从辽东半岛广东省沿岸均有分布。黑褐新糠虾既能栖息于半咸水及低盐水域,也能适应高盐池中的环境,对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是鱼类的天然饵料,并且已在实验室内多年连续培养成功,成为海洋污染物毒性研究的重要标准实验生物。
形态特征
黑褐新糠虾体较粗壮,表面光滑,具显著的棕褐色色素细胞,体呈褐色。头胸甲前缘为三角形的额板,末端钝尖,伸至第1触角柄第1节基部附近,侧缘稍覆盖眼柄的基部。头胸甲前侧角尖。眼大而粗短,角膜肾形,约占全眼长的1/2,稍宽于柄部,眼柄的背面具褐色斑。第1触角柄粗短,第1节稍长或略短于第3节,第2节略呈三角形,外缘极短,末缘斜向内前方,内缘长,其长约为第3节的1/2。雄性第1触角柄第3节的末端雄性突起很长,长指状,末端稍尖,显著长于第3节。第2触角鳞片长约为宽的7—8倍,柄较短,一般不超过鳞片的中部。上唇长大于宽,前缘具突出的中央刺。第3—8胸肢内肢掌节由3—5小节构成。雄性第4腹肢末端伸至尾节中部附近,外肢基节约为末节的1/3,内肢长的3倍,末端带小刺的刚毛稍短或略等于末节长度。尾节宽短,略呈三角形,长约为基部宽的1.5倍,末端甚宽,端宽约为基部宽的1/5。侧缘全部具刺,约16—22个,排列均匀,末部刺较基部刺稍大;末缘平截,具2对端刺,中央1对较小,外侧1对显著粗大。尾肢内肢稍超过尾节末部长刺,内缘腹面从平衡囊到中部后方约具16—36个尖刺,基部刺较小,向后方逐渐增大。尾肢外肢很长,约为内肢长的1.5倍。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黑褐新糠虾在中国沿海分布广泛,自渤海黄海至南海广东沿岸。
国外分布:黑褐新糠虾分布在白令海苏联堪察加半岛)、日本等地区。
标本采集地包括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等地,采集时间自1952年8月3日至1985年9月23日。此外,还有来自东海南海北部陆丰市濠江区和淡水沿岸的大量标本,这些标本常栖于半咸水及低盐水域,也出现于高盐池中,显示了本种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强大。
生活习性
黑褐新糠虾底栖或浮游生活,夜间或生殖期常垂直移动至海水表层,黎明后又下降至底层。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