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建筑学专业较早的院系之一。1986年成立建筑系并取得了“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期参与组建了
建筑设计研究院,形成了教学、科研、设计相结合的教育机制。2001年成立了建筑与艺术学院,设有建筑学、
城市规划、
风景园林、
平面设计、
环境设计、
工业设计、
广告学七个本科专业,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设计艺术学”两个专业硕士授权点。其中,“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为省重点学科。
学院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创建于1958年,前身为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建筑学专业,是全国较早设立建筑学专业的院系之一。 1979 年恢复招生,1986 年成立建筑学系, 2001 年成立了建筑与艺术学院。2008年(全国第13所)、2015年建筑学专业连续两次以有效期7年“优秀”等级通过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2010年建筑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同年获批建筑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011年获批“可持续
建筑工程”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7年
建筑学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17位。2019年建筑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环境设计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设有建筑学、
城市规划、
风景园林、
平面设计、环境设计、
工业设计、
广告学七个本科专业。具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
美术学”5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MFA(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硕士授权点和工程硕士授权点。其中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为安徽省重点学科,
建筑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公共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两个省级精品课程。设有安徽省徽州建筑保护与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徽文化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建筑遗产保护技术标准委员会、城乡建设与规划研究所、绿色建筑设计研究所、建筑传统装饰工艺研究所等数个工程、
文化研究中心与研究所。
全院现有教职工99名,其中专任教师89人,教授8名,副教授(副高)32名,外聘教授23名。拥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17人。连续七届有老师或校友获得
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全国青年建筑师最高奖),在全国同行院校中名列前茅。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近1500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学院创办50多年来,在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完成了多项重大或重点工程项目。在学生培养方面,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形成创造性思维体系;注重交叉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艺术素质;注重地域建筑文化,强化特色教学方向。学生在UIA国际建筑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观摩和评选活动、全国大学生
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景观设计竞赛、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评选、中国环艺学年奖、安徽省“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竞赛等国际、国内顶级赛事中屡获佳绩,历届众多毕业生担任了全国十余所高校的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或系主任,成为了国内外著名设计院所的总建筑师和技术骨干。学生在国内外设计竞赛中屡屡获奖,在全国青年建筑师奖评选中连续六届均有人选,十余名毕业生担任全国知名高校建筑学院院长和著名设计院总建筑师。培养了大批
建筑设计人才,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建筑学专业一直以来都是我校的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为安徽省重点学科,学院拥有 2 门安徽省级精品课程,建立了省级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
科研创新团队基地,成立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徽文化建筑研究院。与国内外众多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保持了长期的合作与交流。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
英国、
德国、
西班牙、
加拿大、
日本、
韩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著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友好合作互访关系。我院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已经与
卡迪夫大学签订并开始实施“1+1.5”双硕士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普次茅斯大学签订了本科、硕士联合培养项目、与
京都大学签订并正在合作进行
日本文部科学省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项目。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的研究生与加拿大
瑞尔森大学的学生进行联合设计教学,同韩国
韩瑞大学进行建筑设计联展与学生交流活动,选拔优秀学生赴
西班牙Arqtel建筑师事务所实习,与台湾
逢甲大学、
义守大学、
云林科技大学等3所高校有交换生交流项目。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8%以上。
建筑学专业本科、研究生教育于 1996 年、 2000 年和 2004 年三次通过全国评估。 2008年5月,建筑学专业(本科、研究生)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有效期七年优秀教育评估。
学院创办50多年来,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恪守“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光荣传统,在教学、科研、学科学位建设、生产实践、国内外交流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以建筑勘查设计大师为代表的大批设计人才,担负和完成了许多重大工程项目,为我国建筑、
城市规划、艺术设计、
工业设计、广告创意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发展历程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前身为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
建筑学专业,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较早设立建筑学专业的院系之一。1986年参与组建了
建筑设计研究院,形成了教学、科研、设计相结合的教育机制。1989 年创办了环境艺术专业,2001 年创办了城市规划本科专业,2009年创办了景观学专业。
师资力量
建筑与艺术学院全院有教职工6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2人,讲师(工程师)Z0人。外聘兼职教授23人。教师中有硕士学位26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17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近1500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
教学条件
几十年来,建筑与艺术学院立足于安徽,面向全国,本着为城乡建设培养人才的办学宗旨,潜心研究
徽派建筑文化与建筑,研究中国文化与建筑,学习先进的现代建筑理论与方法,积极参加国内外建筑活动,为安徽乃至全国的建筑发展与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院图书资料室面积180m2,阅览座位50个,管理人员2人,资料室全天向师生开放,开架借阅。现有中文图书3018册,外文图书l064册,计4082册,期刊70种,l0080册,电子音像资料60盘。
建筑与艺术学院设中心实验室,下设有4个实验室,即: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CAD室、建筑摄影实验室、建筑造型实验室,共开设27,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为教学、科研、生产服务,优先保证教学实验的安排。学校和院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在教育经费困难的情况下,校、院共同建设,实验设备能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
建筑学院与国内外院校与学术组织建立了一定的联系,积极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术活动,国内外专家来校交流讲学达 30 余人次,本院教师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达 50 余人次。我校与
斯图加特大学为友好学校,德国 Faler 等二位建筑教授来我校交流讲学。我院与日本尔北大学建筑学院建立友好关系。 2003 年
东北大学建筑学博士导师伊腾邦明教授、
韩国建筑学者金起弘博士来我校访问交流。
该院邀请国内著名建筑师、教授来校讲学交流,例:
秦佑国、蔡镇钰、
马国馨、
熊明、
张祖刚、
鲍家声、
张锦秋、
郑国英、
黄永厚、
冯纪忠、
戴复东、
沈国尧、黄伟康等 20 余人次来校讲学。
我院
汪正章、林言官、
潘国泰、郭端本、苏继会、
吴永发等教授应邀多次外出讲学。我院教师参加多种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 50 余人次。例如:中国近代史国际研讨会、泛亚热带地区建筑设计与技术、海峡两岸城市发展研讨会、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全国高校
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青年建筑师建筑创作研讨会、建筑美术研讨会、
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研讨会,协办安徽江苏建筑师协会年会及学术研讨会、中国建筑创作研讨会、
中国建筑学会年会、全国建筑创作理论委员会会议、 2003 国际建筑教育研讨会……并在会议上发表论文,参与交流。并主持有关教师参加二十届、二十一届
世界建筑师大会,并对西欧、北美、
亚洲的人居环境作系统考察,与国际上有关的大学和建筑事务所进行过长期合仟,与
加拿大蔡德勒(国际)建筑事务所形成较稳定的联系与合作。
科研实验
建筑与艺术学院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科研学术活动,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方向,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建筑美学研究、园林研究,居住区环境研究等。并积极鼓励教师对纵向课题的申请、立项与研究工作,成绩斐然。学院教师所主持或参与的纵向课题无论质上还是量上均有突破性进展。共获 得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 20 余项,并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态势。
2004 年至 2007 年,建筑与艺术学院教师发表论文、出版教材和专著在总量和级别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建筑与艺术学院教师在国内外各类
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 300 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 40 余部。
建筑与艺术学院教师在学术研究、工程实践等方面成绩突出,多次获得奖励,共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类奖励 30 余项。同时,指导学生在国内外各种设计竞赛中多次获奖,其中,在
建筑学专业指导
委员会组织举办的大学生作业观摩与评选中已连续五届获奖达 10 余项
由我院前院长
吴永发主持并由学校重点支持的中青年创新团队科研课题《人居环境研究》,从城市化、技术性、地域性、社会性等几个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一系列聚居、社会、环境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以建立有效的可持续的中国人居环境的模式研究和评价体系。该创新团队对整合我院的科研水平和科技成果,并形成中青年学术梯队将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生教育
教学计划是学校培养人才、组织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由院根据全国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学校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和要求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制订,报教务处审查,经校长批准后执行。局部调转需报教务处同意,重大变动需报请校长批准。
本科专业2001级前实行学年学分制,2002级开始实行学分制,各课程及实践环节按一定的比例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学生必须修完各类课程和实践环节规定的学分。
本科五年制教学计划安排260周,其中假期55周,教学时间205周。课程分为必修、选修二人类,总教学时数2804学时,其中必修课时数2244学时,最低选修课课程时数为560学时,最低毕业学分为234分。
凡教学计划规定开设的课程及实践性环节均要按照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制订教学大纲或指导书,并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制订教学日历或执行计划。
学生学习的课程和实践性环节都必须考试或考核,并按照学籍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学生取得教学计划规定的各类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学分,并通过毕业设计和答辩,准予毕业。符合学校学位授予条例规定的,授予
学士。
师资队伍
教授
高飞 陈新生 冯四清
韩春明 李早 苏继会 巫俊 周国艳 郭凯
副教授
陈刚 陈丽华 陈宇飞 何红艳 何玉杰 贺为才 胡慧 李峻峰 李学斌 栗洪宁 凌峰 刘阳 刘学 饶永 石建和
苏剑鸣 王方 王东坡 王宜川 韦艳丽 徐震 叶鹏 殷晓晨 张黎 张华如
张萍 张晓瑞 郑先友 周皖军 祝莹
讲师
白艳 柏祝玲 曹昊 曹海婴 曹建中 范慧君 方法菊 古霞 顾大治 桂汪洋 韩靖 胡晓凤 瞿伟 李晓琼 李秀梅
刘源 刘成章 刘坤 梅小妹 潘榕 潘晓燕 权欣 史梁 束晓永 宋敏 宋蓓蓓 孙彩霞 孙建海 唐峰 滕有平 汪利
王秋 王琳 王 旭 王忠 魏晶晶 魏志成 吴 敏 谢 珂 谢 黎
谢震林 许放 宣蔚 严敏 阳巧 杨恩达 杨锐 张泉 张悦 张金锋 张小静 周莉莉
助教
任舒雅 王梦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