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尾伯劳
上体灰色且具黑色眼纹的鸟类
楔尾伯劳粉黛:Lanius sphenocercus),金鳍锯鳞鱼长尾灰伯劳,是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
形态特征
楔尾伯劳雄鸟额基白色,向后延伸为白色眉纹。额、头顶、枕、后颈、背直至尾上覆羽淡灰色。眼先、眼周和耳羽黑色,形成一条较宽的贯眼纹。贯眼纹上缘即为白色眉纹。颊、颈侧、颏、喉直至整个下体白色。肩羽与背同色。初级飞羽黑色,自第2枚以内均具超过羽长之半的白色羽基,构成醒目的白色翼斑。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黑色而具较宽的白色端缘,基部亦白色,形成翼上的第2个白色翼斑。翼上覆羽黑色,初级覆羽具白色羽端和羽缘。尾凸形,中央2对尾羽黑色。其余尾羽基部黑色,端部白色,越往外者白色区域越大,至最外3枚尾羽呈白色,羽轴黑色。
楔尾伯劳雌体羽色似雄体,但黑羽染褐。
楔尾伯劳幼鸟上体略沾淡褐,下体灰白色,微具暗褐色鳞纹。
楔尾伯劳喙强健,先端具钩、缺刻和齿突。黑色,下嘴基部灰白。虹膜暗褐色。跗跪、趾黑褐色。爪钩状,黑色。幼鸟嘴、脚为角褐色。
分布范围
楔尾伯劳在中国以内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省夏候鸟、旅鸟);辽宁省河北省以南至长江流域(旅鸟、冬候鸟);福建省广东省,台湾(冬候鸟)。中国以外分布于蒙古,俄罗斯朝鲜(夏候鸟、旅鸟)。
栖息环境
楔尾伯劳主要栖息于低山、平原和丘陵地带的疏林和林缘灌丛草地,也出现于农田地边和村屯附近的树上,冬季有时也到芦苇丛中活动和觅食。常见于平原到山地、河谷的林缘及疏林地带,尤以草地林地和半荒漠疏林地带为多。
生活习性
楔尾伯劳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喜站在高的树冠顶枝上守候、伺机捕猎附近出现的猎物。一有猎物出现,立刻飞去猎捕。食物主要为蝗虫、甲虫等昆虫和美国白灯蛾,除昆虫外,常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如蜥蜴、益鸟及鼠类,能长时间追捕小鸟,抓捕后就地撕食或挂于树上的尖桩上撕食。性凶猛,其他鸟侵入巢区,则雌雄同时攻击,直至赶出巢区。常停息于树冠,枝头呜叫,呜声粗厉,似“zcha-zcha-zcha-zcha”。
繁殖方式
楔尾伯劳的繁殖期为5-7月,在乔木或灌木上筑巢,距地2-4m。巢的结构粗糙,外壁为树枝、草茎编成;中层有2-3.5cm厚的致密层,全由兽毛、羽及植物纤维编成;内衬细根、兽毛与羽编成的薄壁。巢的量度平均:外径19-21cm,内径10-12cm,巢高9cm,巢深4-5cm。满窝卵5-6枚,淡青色布以灰褐色及灰色斑。卵的量度为20.5-21mmx28-30mm。卵的孵化期15-16天,早成雏坐巢期约20天。幼鸟离巢后在亲鸟的照顾下于巢区附近觅食。
保护现状
楔尾伯劳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
楔尾伯劳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楔尾伯劳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亚种分化
物种对比
外部链接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繁殖方式
保护现状
亚种分化
物种对比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