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乘寺,
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四川省
南部县东坝镇,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始建年代可能为三国或晋初,现存建筑为明代所建,原有四大重殿,依次是天王殿、
大雄宝殿、法宏殿、观音殿,现只存前三重殿,最后一重殿已经荡然无存。
寺庙历史
始建年代
据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复古补修上乘寺功德碑》中云:“定觉山上乘寺,古名刹也。历代相传,前朝谯大人(三国时
谯周)之俗产,义官周尚澄置买而建佛殿焉。迄今杨御史(
杨瞻)之吟咏,童主簿(童福)之赞词,知襄日之丹阶砌必殿宇同辉。”证其大约始建于晋初。
唐宋
唐宋年间屡毁屡建。
元朝
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三年(1266年),当地居士祖智等人捐资重建,规模宏伟,香火鼎盛。寺庙占地20亩,依山势而建有天王殿、
大雄宝殿、法宏殿、
观音殿四重大殿,并建有钟鼓二楼,僧舍及客二十余间。此地是
顺庆区至保宁府的交通要道,来往官员与文人学士每在此驻足停留,题诗甚多。
明朝
朱厚照正德十四年(1519年)秋,该寺住持僧月江,重修上乘寺竣工,诸山住持齐来祝颂,盛况空前,镌有《南隆众僧碑铭》,碑中一诗云:“深山名寺释氏宫,帘卷蒲团绕暮霞。段段是非流海逝,般般荣辱远天涯。终年世历来泉石,梅谢梅开又岁华。”世宗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春,川北分巡杨瞻留宿于此,遍观殿宇雄伟,廊舍宏敞,乃发公帑在观音殿侧隙他,增建一座虚白堂,曾作《上乘古寺虚白堂》诗云:“图画天开巨壑前,四围花卉四时鲜。嶙峋顶上云环绕,
松柏枝头藤倒悬。怪石喷泉常滴沥,老猿引子自周旋。山僧拾取袈裟晒,却怪夕阳又下川。”
清朝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该寺住持度牒僧净聪(号惠伯)与继任住持智善(号云祥)又将寺庙修一新,镌碑记载。
民国
民国初期,上乘寺仍有庙田数百亩,十六年(1927年),驻军借修“潼保马路”强令卖掉亩产,迫使僧众离寺。
现代
解放后,寺庙归公,辟为小学堂。“文革”毁庙,仅存明代所建的
大雄宝殿和法宏殿。2002年学校迁建他处,次年批准开放,新建一楼一底住房十余间,聘释续度(俗名杜君南,剑阁白龙乡人)为住持,直至今日。
位置
从
南部县城南行三十余公里,下盘公路,左上林间小道,行百余米,只见绿荫丛中耸立着两幢古建筑,这便是千年古刹——上乘寺。上乘寺座落在东坝镇上乘寺村定觉山下凤凰嘴,地处原顺庆府至保宁府的交通要道上,四周竹木环合,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曾经规模宏大,香火鼎盛,名闻遐迩。
建设年代
上乘寺的始建年代已无确切文字可考。但据《
南部县志》记载,明嘉靖壬寅年(1542年)川北道台
杨瞻过此曾题诗:“梁上标题有宋年……”,此诗碑文现已发现并立于中殿侧,由此可以确认,宋代以前就有上乘寺存在。近年,在上乘寺
大雄宝殿覆瓦中发现刻有元代“至元”,明代“
天顺”、“
成化”等年号的青瓦,法宏殿中梁也发现明弘治题记。因此,上乘寺现存建筑当属明代维修或重建,遗憾的是,大雄宝殿梁上的墨书题记于文革中被铲掉或墨涂。据当地人易图勇等人介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当时的大队支部书记组织人拆下大雄宝殿右稍间二梁,给大队小学做桌凳,扫去灰尘后,发现“
谯周捐资佰金”和其它一些捐资者姓名、数额等,其中“谯周”二字特别大,字径约15厘米,村民易图勇父子、当时村小学两位老师、木匠等均亲眼目睹。而谯周正是蜀汉
巴西郡西充国县人,上乘寺现存碑刻也提到“三国谯大人”。据此,上乘寺的始建年代就有可能上推至三国或晋初,比宋代则提前了约八百年。
主要建筑
据当地老人易胜坤、杨吉荣等回忆,上乘寺占地很广,“民国初年,上乘寺、晓霞观都拥有田产数百亩”(见《
南部县志》),原建规模宏大。整个建筑依山势而行,寺分四重,建在一条中轴线上,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从山嘴石梯拾级而上,迎面首先是山门,门内右侧便是“迎神殿”。向上依次有四重大殿:第一重为“天王殿”,又名“灵祖殿”,内塑四大天王;第二重为“
大雄宝殿”,内塑佛祖和
十八罗汉以及二十四诸天神像,一二重殿之间即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相连接的两厢,左为万年台,右为“瘟猪殿”;第三重为“法宏殿”,二三重殿之间即大雄宝殿和法宏殿相连接的两厢,左为钟楼,右为鼓楼;第四重殿为
观音殿,三四重殿之间由厢房连接,内住寺僧,两边各有一个小侧门供出入。四重殿后接山梁,梁高山陡,无路可攀。
沿山门拾级而上,进入第一重殿天王殿,天王殿画栋雕梁,飞阁流丹,由于陆续的修缮,显得十分华丽富贵。天王殿后有一块狭长空地,在天王殿的中轴线上,有第二重殿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明代建筑,青瓦红墙,斑驳陆离,飞檐斗拱,造型独特,历经千年风雨,仍旧庄重敦厚。大雄宝殿后为法宏殿,法宏殿原为七间,现仅存四间,为清
雍正年间重建的建筑。第四重殿为
观音殿,但早已荡然无存。在主殿前后相连的厢房,钟楼、鼓楼和僧人住房也早已损毁,现为后人新建建筑。
建筑风格
上乘寺历经千年,多次损毁,多次维修,特别是“文革”期间破坏尤甚,现仅存大雄宝殿和法宏殿。大雄宝殿五开间,通面阔23.05米,进深三间14.2米,为十架屋前后乳伏剳牵用五柱的大木作叠梁房建,屋顶脊饰已于“文革”中全部损毁。此殿最具特色的是它中心间的斗拱,采用错交法,密密排列着的栌斗斗角正向屋前,栌斗上交叉之十字拱成45°出跳,拱上再置对角正向之交互斗,上再置
瓜子拱,以上前后均出四跳以承托撩檐枋。横列的左右斗拱自然地连接成片,使之图案化,它的作用仅仅是装饰,在古房建力学上没有起到实际乘力作用。因此,这种斗拱建造格调极为少见,它有别于常见的明清木结构建筑中的其他斗拱,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法宏殿现存四开间,通面阔17.2米,进深11.94米,为九架椽栿屋后乳栿剳牵用五柱的抬梁房建。
寺内碑刻
上乘寺还保存有近十块碑刻,从明
正德、
嘉靖到清乾隆、
爱新觉罗·颙琰等各个时期。其中重要的有明杨瞻题《虚白堂铭》:“
南部县东六十里许有上乘寺,在诸山环围之中,一峰迥出,
松柏郁,寺占峰之腹,腹下一井,仅数尺,古名刹也。”《石功碑记》云:“……定觉山上乘寺,古名刹也,历代相传前朝谯大人俗产,义官周尚澄置买以建佛殿焉”。另一上部已残缺的碑刻云:“......之云峰,水名小溪,荡荡乎若
蓬莱之海岛;兼之茂林修竹,足以耸人观瞻.....乃三国谯大人之业耳,明尚澄老祖置买以建......修补,志士栽培,功载碑梁,无容屡述,故往来名公巨乡莫不题诗赞美”。由此可知,上乘寺乃深山名刹,历代来此的文人墨客无不题诗咏赞;更具价值的是一碑提到“前朝谯大人之俗产”,另一碑提到“三国谯大人之业耳”,这对我们考证
谯周籍贯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另外还有《题虚白堂碑记》、《南隆众信碑记》等。这些碑刻镌刻精湛,风格各异,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名称由来
佛教认为:解释道义深浅的等级为“乘”;开一切智,尽未来众生化益之教为大乘。上乘即大乘,故名上乘寺。
咏赞诗文
历代名士多有咏赞上乘寺,
杨瞻尤多,达十余首。杨瞻字舜原,山西蒲板人,
进士,
嘉靖时任四川按察司事,善书法,工诗文,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二十二年两次驻足上乘寺并题诗,现摘录其一:
上乘古寺虚白堂
图画天开巨壑前,
四围花卉四时鲜。
嶙峋顶上云环绕,
怪石喷泉常滴沥,
老猿引子自周旋。
山僧恰取袈裟晒,
却怪夕阳又下川。
李玑,南部人,明弘治进士,官
河南省监察御史,兼陕西军门,
四川省盐务,其咏上乘寺诗曰:
春日朝天发去舟,偶思旧赏白沙头。
老僧梵引升重宇,古刹泓缠合巨流。
记得十年投宿喜,却成今日别离愁。
吾且借茶房饮,相约杯中上帝州。
寺内文物
上乘寺大雄宝殿正中一古井,当地村民疑为地穴,视之甚为神秘,巨石覆盖,无人得知究竟。杨瞻在《虚白堂》中曾提到,“寺占峰之腹,腹下一井,仅数尺。”此井是否为彼井还有待考证。殿前两座古石香炉当属
明朝之物,一香炉为长方形,长约1米,宽约0.6米,下饰云纹;另一香炉为圆形,下设一座,座上镌刻有佛像、云、龙等纹饰,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寺庙影响
上乘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曾经晨钟暮鼓,香烟袅袅,朝者如织,在整个川东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上乘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高超的建筑艺术、镌刻精湛的碑刻、名士咏赞之诗歌、神秘的古井、
谯周的传说等,这些都为发展旅游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