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进
南京师范大学同位素实验室主任
汪永进,男,1959年4月出生于常州市,中国自然地理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1982年获南京大学地质系岩矿专业学士,2002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长期从事洞穴沉积和气候环境演变研究,是中国教育部第六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人物经历
1982年,获南京大学地质系岩矿专业学士学位
1987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获南京大学地质系沉积岩石学专业硕士学位
1988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行星地球科学系研修古地磁学
2000年,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
2002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入选江苏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二期第一层次培养对象
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同位素实验室主任,担任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环境资源与地球科学部学部委员。
人物事迹
汪永进教授在古气候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其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工作不仅在《科学》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多项荣誉。作为学术带头人,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在“973”计划等多个重点项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外,汪永进教授还积极参与学术期刊工作,担任《第四纪研究》杂志编委,为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做出了贡献。他瞄准当前国际古气候研究的前沿问题,利用高分辨率的古气候信息载体,对东亚季风区气候突变事件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他的系列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最高学术级别的刊物美国科学》上发表论文3篇。论文中提出的“时标”质疑了国际上公认的年代序列,为预测未来全球环境变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国际顶级科学家Richard A. Kerr 特别撰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的研究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还获理科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以汪永进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团队申请的“东亚季风区重大环境事件、气候突变过程与现代环境生态效应”入选 2005年度“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这是江苏省入选的唯一的省属高校创新团队。此外,他坚持本科教学工作,同时担任自然地理学科党支部书记,创造的高校党建“树人工作法”在全省推广。
科研成果
通过东亚季风区洞穴古气候记录与格陵兰冰芯记录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对格陵兰冰芯年代序列的修改意见;
据南京葫芦洞5支石笋TIMS-U系测年和高分辨率同位素测试数据,建立了代表东亚季风区末次冰期气候变化序列,为亚轨道尺度气候变化规律的全球性特征提供了较为可靠的证据;
建立了最近9000年亚洲季风高分辨率时间序列,提供了太阳活动驱动地球气候变化的可靠依据,为此Science特约评论员R. Kerr博士为本文撰写了题为Changes in the 太阳 may sway the Tropical Monsoon的评论文章;
从年-十年际高分辨率石笋记录与全球气候对比研究中,进一步揭示了太阳辐照能变化对中低纬地区气候变化的驱动作用;
应用高精度热电离质谱测年数据和气候地层学对比方法,首次确定南京直立人化石年龄为50万年前的冰期时代,为研究东亚古人类起源提供了年代和环境演变证据。
在《科学》等SCI收录期刊上发表环境演变系列论文25篇,单篇论文已被SCI引用210次。
发表论文
1. A High-Resolution Absolute-Dated Late Pleistocene Monsoon Record from Hulu Cave, China
2. The Holocene Asian Monsoon: Links to Solar Changes and North Atlantic Climate
3. Millennial- and orbital-scale changes i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over the past 224,000 years
科研项目
1. 2003-2007年
(1) 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5万年来东亚季风气候演化与突变过程的高分辨率石笋记录”(资助总金额100万元)。
(2) 主持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湖北神农架林区高海拔洞穴石笋高分辨率气候信息研究”(资助总金额70万元)。
2. 2007-2010年
主持国家重点基金项目“56万年来神农架洞穴季风气候记录及其全球意义”(资助总金额165万元)。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人物事迹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
科研项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