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二级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19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文史地部,有着长达近百年的办学历史。1952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李旭旦先生在南京师范大学正式创办地理系,1997年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批准组建了当时国内第一家地理科学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拥有一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地理学),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以及一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人文地理学)。学院始终高举地理学大旗,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培育为主导、以学术梯队建设为根本,以科研条件与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产学研相结合为动力,脚踏实地建设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平台和一流的学院。
历史沿革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19年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当时南高师改国文部为文史地部,增设地理学科。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建为东南大学,1921年建地学系,竺可桢为创办人,任系主任。1928年东南大学经第四中山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为台湾中央大学,1930年地学系分为地理系和地质系,胡焕庸任地理系主任。 1943年李旭旦接任系主任。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中央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李旭旦仍担任地理系主任直至1952年院系调整中,李旭旦偕金祖孟等同志来南京师范大学(时称南京师范学院)创办地理系。在治学思想上秉承前中大地理系和金陵女子大学地理系勤奋、务实、开拓、创新的学风,开始了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的创业历程。
1952年南师大(时称南京师范学院)开始招收一年制专修班和二年制专修科。1953年春江苏师范学院地理科并入。1956年建地理系,招收地理本科,同时招收两年制专科,共计8届两年制专科。1958年在校学生达 381人,为当时全院学生人数最多的系科之一。1963年起停止招生,在校学生逐年减少,1966届学生毕业后,地理系已没有学生,但建制和师资设备均未变动。1969年江苏教院地理科并入。1973年恢复招生,共招4届工农兵学员,学制3年,曾一度复修历史。1977年恢复高考后,地理专业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89年增设旅游管理专业,招收三年制的专科生,1995 年招收本科生。1993年地理系增设土地管理专业,招收两年制专科生,1999年招收本科生。 1999年创办GIS本科专业并招生。
1980年区域地理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地图与遥感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 年自然地理专业和第四纪地质等专业先后招收硕士研究生,1987年地理教学论招收硕士研究生.1994年自然地理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1998年招收地图与GIS专业博士研究生,2000年建立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并接受进站研究人员,2001年地理学所属三个二级专业全面招收博士研究生。2002年地图与GIS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3年新增“环境地理学”、“海洋地理学”和“第四纪地质学”3个博士点,“环境地理学”、“海洋地理学”和“旅游管理”3个硕士点。
继往开来
1 997年6月,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批准南京师范大学在原来地理系基础上组建地理科学学院,是当时国内高校第一家地理科学学院。2002年初学院组建了新的党政领导班子,由留美回国特聘教授林振山博士任院长,由原院长沙润教授任总支书记。学院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团结、稳定、充实、提高、发展。学院的发展思路是:营造宽松、和谐、向上的内部环境,以建设、培育国家重点学科为主导,以建设学术梯队为根本,以提升科研条件为基础,以产学研相结合为动力,以科学管理为保障,脚踏实地地建设一流的学科、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学院。
系设置
学院下设地理系、旅游系、土地管理系、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和海洋资源八个系,拥有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自然地理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师资力量
学院还设有1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和1个省重点实验室。学院教职员106人,其中共有教授37名(博导25名),含中科院院士2名,特聘教授6名。副教授26名。在职教师54人获得博士学位,占全体教师比例的65%。50岁以下教师10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74%的教师拥有一个非本校培养的学位,60%以上的教授具有在国外学习、进修、合作研究的经历。以“以学院发展大局为重、团结奉献、脚踏实地、勇于攻关、宽松、和谐、向上”为特征的浓厚的学院文化、高度的院校交流和广泛的学科融合是学院的三大特色与优势。
人才培养
2004年学院招收本科生130人,硕士研究生101人,博士研究生35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已达到1:1。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5月学校成立了“地图学与GIS”国家重点学科特区,同时还启动了两个由学院负责实施的国家十五“211”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它们分别是由林振山博士为项目法人的“不同时空环境演变和生态建设(1300万)”和由闾国年博士为法人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1900万)”。2003年全院获得1项海外联合杰出青年基金项目、5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发表12篇SCI级学术论文;2004年全院获得7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负责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15项。自2002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突破12篇。到2013年在研的“863”和“973”专题或二级课题、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共34项,全院在研的科研项目总经费约2000万。
科研成果
2002年汪永进教授在美国Science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入选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2年沙润等5位教授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林振山教授、张鹰教授等人分别获得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003年王桥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闾国年教授等人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林振山教授负责的“环境演变与种群演化的研究”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王建教授主持的《现代自然地理学》和汤国安教授支持的《地理信息系统》两个课程都荣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2004年虚拟地理环境实验室入选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2006年17000平方米崭新的“地理科学楼”将坐落在南京市美丽的仙林校区,该楼将设有5000平方米的虚拟地理环境开放实验室、3500平方米的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开放实验室、1500平方米的人文地理与旅游综合开放实验室、300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室和3000平方米的图书资料室。
2014年学院的目标是朝着建设国内一流、研究型地理学科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迈进。新起点、新气象、兼容并蓄、团结拼搏,全院教职员工愿为我国地理科学这座雄伟的科学宫殿添砖加瓦。
师资队伍
1952年建系时,专职教师仅4人,经陆续调进和选留,至1957年已建起一支40余人的师资队伍,满足了当时教学科研的需要。至1977年,教师总人数保持在35-40人。文革以后,为适应地理教育的发展,除逐年选留毕业生外,又从外单位调入一批中年骨干。至1984年教师和研究人员数增至64人,其中正、副教授11人,占教师总数17.2%。1985年后至1992年,逐年引进和选留十多位青年教师。其中博士1人、硕士16人,由于老教师退休,教师总人数无大变动。1993年以后,增大了师资引进力度,从国内外一些重点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同时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较快地改变了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推动了科研和教学改革。
教师名单
机构设置
国家级重点学科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
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警用地理信息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
虚拟地理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培育点
省属重点学科与研究机构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江苏省地理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江苏省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
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与博士后流动站
地理学
二级学科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自然地理学博士点
海洋地理学博士点
环境地理学博士点
人文地理学博士点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点
遥感技术与应用博士点
第四纪地质学博士点
二级学科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点
自然地理学硕士点
人文地理学硕士点
第四纪地质学硕士点
遥感技术与应用硕士点
环境地理学硕士点
海洋地理学硕士点
旅游管理硕士点
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
院属系所中心
地理科学系
旅游管理系
土地资源与管理系
地理信息系统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海洋资源系
地理信息工程所
滩涂研究所
人文地理与区域规划研究所
环境科学研究所
地政地籍研究所
海岸与第四纪研究所
地图学与遥感研究所
城镇规划与景观设计中心
旅游管理与旅游规划研究中心
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环境-生态-气候研究中心
南京师范大学地科院教材研究与发展中心
专业介绍
地理科学(师范类)
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从现代地理教育理念出发,培养综合发展、适用中等以上学校的地理、环境、社会等课程教学教育岗位需要的高级师资,同时可从事环境资源、区域经济和地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高级管理人才。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胜任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及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行政工作。部分品学兼优的同学可获得免试保送至中国科学院及其他著名高校深造的机会,并且本院各专业可招收大量的研究生。
主要课程:宇宙环境、流体环境、生态环境、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测量与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建模、地理教学论等20多门专业必修课以及城市地理、旅游地理、区域经济学、海洋地理等10多门专业选修课,并有多门实践和实习课程,其中有庐山等地理综合实习,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全面的师范生技能。
旅游管理
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现代旅游观念的从事旅游业管理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规划策划等工作的高级人才。
就业去向:学生毕业后可到旅游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规划或教育培训工作;主要从事旅行社、星级宾馆、外事部门、旅游院校及旅游规划策划公司等部门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导游、经营管理、宾馆服务管理和旅游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景观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策划、景区管理与规划、旅游法规、旅游经济学、旅游英语、旅行社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游规划、旅游市场营销、计算机与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等20多门专业课程,另有旅游景点(黄山、庐山九华山等)实习及旅游企业、旅行社、饭店等实习课程。
学制4年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从事城乡土地管理、建设规划开发和地价评估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以及从事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与研究的高级人才。
就业去向:各级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土地价格评估所以及房地产开发等工商企事业单位;从事土地评估、国土管理及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教育研究部门。
主要课程:土地管理、测绘学、土地评估、土地经济、国土规划、地籍管理、地产法律制度、房地产经营与开发、地理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遥感应用等20多门专业必修课程和经济学基础、会计学基础、城市规划等一系列选修课。
地理信息系统
该专业为地理科学学院与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合办
学制4年
培养目标:该专业为21世纪最新兴起的交叉学科,也是该校重点建设的唯一的特区学科。主要培养利用计算机技术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高级研究型人才。
就业去向: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从事本专业的科研、教学工作;从事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土地、房产、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方法、数据结构、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地图学与测量学、专题制图学、全球数字摄影测量技术;遥感原理与方法、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地学分析、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地理信息系统算法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的原理与方法、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字高程模型及其地球科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虚拟城市建设的原理与方法、地理建模的原理与方法、地理信息共享的原理与方法、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设备设施管理信息系统(AM/FM/GIS)、房产管理信息系统、环保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环境科学概论等20多门必修课及10多门专业选修课。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在信息时代数字测绘体系以及航天航空、农业、环境、交通、军事等相关领域从事测绘新型高级工程技术、科研等工作的专业人才与管理人才,本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摄影测量、数字测图与数字地图学、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主要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国民经济建设相关领域中的基本的专业应用能力。
主要课程:测绘学概论,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空间定位技术及其应用,摄影测量原理,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以及工程测量、数字摄影测量,卫星导航定位算法与程序设计、遥感图像解译,数字图像处理、GIS工程与实践、、空间数据库原理、数字高程模型,电子地图学、空间分析与辅助决策、空间信息可视化等多门专业课程。
专业特色:本专业依托于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设有地理信息系统(理学)和测绘工程(工学)两个本科专业,一理一工,相辅相成;该专业具有一流的教学科学研究队伍,优越的实习实验环境。培养具有信息化测绘学理论与技术和空间信息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本专业的特色之一。该专业的毕业生有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有很好的深造前景和广阔的就业机会。
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工程初步设计能力及运营管理能力,具备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及环境污染物分析与监测能力,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工作的能力,能在政府环保和规划部门、设计单位、环保公司、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部门从事环保管理、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教育和技术研发工作的高级环境工程技术人才。
学制、总学分及授予学位
本专业一般修读四/五年,学生在学期间修满本方案规定的172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必修课程为通识教育课程49学分,学科基础课程31学分,专业主干课程62学分,授予工学学士
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制、总学分及授予学位
本专业一般修读四/五年,学生在学期间修满本方案规定的160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必修课程为通识教育课程49学分,学科基础课程31学分,专业主干课程53学分;学生可在自主发展课程部分继续选修专业课程也可自主选修其他开放课程,应修满27学分。
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资源与海岸带管理方向)
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1)本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系统掌握海洋科学技术(尤其是海洋资源开发)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严格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应用技术训练的海洋资源开发高层次通用人才。
毕业生适宜从事海洋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海洋高新技术(尤其是海岸工程技术、海洋资源环境监测与评估技术)等的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学制、总学分及授予学位
本专业一般修读四年,学生在学期间修满本方案规定的162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必修课程为通识教育课程49学分,学科基础课程32学分,专业主干课程51学分;学生可在自主发展课程部分继续选修专业课程也可自主选修其他开放课程,应修满30学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南京师范大学本科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系设置
师资力量
人才培养
科研成果
师资队伍
教师名单
机构设置
专业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