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老
上海—霍尔果斯公路,是2013年城市建设的七大市政工程之一,目前已经投入使用,大道部分路段将首次采用“主路”和“辅路”的道路断面形式,建成74米宽、双向10车道的平面
快速路。西起钟楼开发区的玉龙南路,东至横林镇昌盛路,全长25.6公里,是城市Ⅰ级主干道。其中8.1公里的荆川路至青洋路段采用路幅宽达74米的主辅路断面形式;其余路段为路宽52米的中间快车道、两侧慢车道的“三块板”断面形式。
大道结构
中吴大道(原老
上海—霍尔果斯公路)计划投资22.5亿元的中吴大道
城市化改造工程是2013年城市建设的七大市政工程之一,该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都在有序进行中。这条大道部分路段将首次采用“主路”和“辅路”的道路断面形式,建成74米宽、双向10车道的平面
快速路,更好地实现畅、快、通、达的交通目的。
中吴大道横贯城市东西方向,西接钟楼经济开发区,东联天宁经济开发区,穿越中心城区南部区域。以前是312国道,交通非常繁忙,道路受损严重,且道路两侧没有雨水、路灯等配套设施和管线。
上海—霍尔果斯公路外移,城市框架拉开,中吴大道的性质已由过境公路转变为城市交通主干道,迫切需要按照城市主干道的标准进行改造。
据了解,实施的中吴大道
城市化改造工程,西起钟楼开发区的玉龙南路,东至新运河天宁大桥,全长17.85公里。
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史夕金介绍,中吴大道改造工程最显著的特点是首次采用“主路”和“辅路”的断面形式,这种比较先进的道路断面形式,只有少数南方城市运用过,如深圳的
深南大道,可以在平面交通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畅、快、通、达的交通目的。所谓主辅路,即道路中央为
双向六车道的主路,主要服务于长距离的区域间穿越交通,体现畅、快的交通功能;主路两侧为单身双车道的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主要承担道路两侧小区和单位的集散交通,体现通、达的交通功能;主路和辅路之间采用绿化带进行物理分隔,“右进右出”的主辅路转换区域将压缩绿化带增设加减速车道,在主路行驶的车辆就减少出入交通的干扰。
为了解决交通左转需求,主辅路段的适当位置压缩中央绿化带设置调头车道,以便机动车调头、右出。同时,该道路沿线大型交叉口将实行最大限度的交通
渠化,主路进口道拓宽成8条,出口道设置公交停靠站。在人流集中的长江路、兰陵路、和平路、丽华路4个大型交叉口实施人行过街地道,一方面可以保证行人安全过街,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交叉口交通效率。
据悉,该工程的地道、过街天桥、桥梁等关键节点工程将于5月份开工,12月份实现快车道通车。
设计方案
中吴大道整体形成“一轴四段十三节点”的规划结构。
其中一轴为:
以中吴大道为主体的东西向城市发展轴。
其中四段为:
以童子河为地区
生态廊道;
西林公园为区域重要开敞空间;棕榈路
4s店产业群、马家站创意街区为重点发展区域;
龙江路、
怀德路为主要城市发展轴,形成以居住和市场物流产业为主的综合区段。
形成以中吴大道为景观轴;串心河、董家浜为绿色生态廊;长江路、
兰陵路、和平路为南北向主要城市发展轴;衔接南北的市区级商务功能为核心,辅以生活居住等配套功能的综合片区。
综合服务区段(龙游路——常遥路)
以采菱河为
生态廊道;蔷薇园、雕庄中心公园为地区开敞空间;丽华路、青洋路为主要城市空间发展轴,形成以居住和市场物流产业为主的生活综合区段
综合发展区段(常遥路——三山港)
形成以中吴大道为发展轴,新老运河为生态廊道,
圩墩公园、
宋剑湖生态
湿地公园为地区开敞空间,以产业功能为主的门户片区。
其中十三个节点为:
1、
棕榈路节点:以
4s店公共建筑组群和序列布置的点式高层住宅,构筑中吴大道西端的门户节点。
2、
西林公园节点:以西林公园为核心,通过功能、高度的控制,打造以生活居住为主的功能节点。
3、龙江路节点:规划预留中吴大道与龙江路高架的立交
匝道空间。
4、马家站节点:依托
轨道交通四号线马家站交通优势和南运河滨水资源,建设一处以滨水体验为特色,包含商业商务、休闲娱乐、生态居住等多元功能的复合型功能节点。
5、长江路节点:形成居住社区服务中心节点,与轨道交通站点相结合,完善社区配套,重点承载社区服务中心功能及区域商业服务功能,主要功能业态有餐饮、娱乐、零售及办公。节点的最高建筑高度为150米,通过南侧点式高层建筑围合街道空间,并采用景观通廊将轨道交通站场与南北
白荡河、董家浜滨水区域联系起来,在节点处形成有张有弛的开敞空间系统。中吴大道两侧人行联系通过地下人行通道组织,地下空间结合
轨道交通的建设设置商业设施。
6、兰陵路、和平路节点:区域形成商务中心节点,主要承载城市商务办公功能,主要功能业态有商务办公、娱乐、星级酒店等,节点范围东至富盛一路、西至清南路,本节点是中吴大道沿线街道空间的主要展示点。
7、丽华居住社区服务中心节点:以高度130米城市综合体统领全局,与现状建筑相呼应,形成中吴大道丽华地区标志性空间,节点以商业商贸、商务办公功能为主。
8、蔷薇园生态节点:以蔷薇园、采菱河为生态源,控制周边地区功能、高度、风貌,提倡节点周边地区以生态节能建筑为主,营建蔷薇园独具特色的生态节点。
9、青洋路交通节点:规划预留中吴大道与青洋路高架的立交
匝道空间,布置临时绿化空间,周边序列布置50到100米的点式高层住宅,形成富有节奏感的交通节点。
10、雕庄街道服务中心节点:依托原雕庄街道商业服务街,提升品质,打造雕庄街道商业商贸、商务办公、休闲娱乐、居住等多功能复合型功能节点。
11、新运河景观节点:重点打造滨河绿地景观,并在今创路东侧中吴大道南侧塑造区域地标建筑形象。
12、
圩墩公园景观节点:主要塑造
遗址公园文化,打造以生活居住为主的功能节点。
13、沿江高速门户节点:依托沿江高速及
宋剑湖,梅山港滨水资源,建设一处以滨水体验为特色,包含休闲、娱乐、旅游等多元功能的复合型功能节点,构筑中吴大道东端的门户节点。
总体布局
本次
城市设计,对两侧500至1000米范围地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设计,通过功能结构优化、交通网络完善、空间品质提升三大对策,形成“常州中部商贸核心功能聚合轴、都市形象展示轴”。
功能结构优化
中吴大道整体形成“一轴四段十三节点”的规划结构,从整体结构上对中吴大道沿线及周边区域的功能进行整合,形成与城市功能相吻合的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
交通网络完善
通过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同时结合
轨道交通北京地铁4号线站场效应,有效提升中吴大道两侧土地价值,引导沿线土地开发向纵深发展。
在交通组织方面,本规划通过对中吴大道沿线路网衔接、支路网的完善、
静态交通、慢行交通、人行交通、交通设施、路网密度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调整,以促进
快速路两侧用地交通网络的形成。
空间品质提升
沿线形成“一轴多廊多点网络化”景观布局空间,共计14条城市滨水空间的自然景观,12个公园绿地及14个广场空间的城市景观。
通过增加15米道路绿化带,有效引导控制居住生活区段、商业商贸区段、工业物流区段的道路绿化空间,优化沿线街道绿化空间。
结合各功能节点,在长江路、
兰陵路、和平路等城市重要节点处形成地区标志性空间,优化沿线城市天际轮廓。
通过对建筑物的街墙立面线、基座以及后退或突出等要素进行控制,优化沿线街道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