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汗高毕苏木,位于
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境内,是以
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这里气候干旱,风沙严重,水资源严重匮乏,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全苏木有294户1043人,人均占有牲畜不足20只、年纯收入不足800元的贫困人口占26%以上,还有部分无畜户生活极度困难。
简介
自从这里成为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工商联、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帮扶对象以来,牧民的生活、生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开源取水保命脉三年前,当内蒙古自治区统战部帮扶工作组
来到赛汗高毕时,所到之处,人们谈论最多的是用水的困难。一位
嘎查干部告诉工作组:“过去家家户户洗脸不用香皂、洗衣服不用洗衣粉,因为还要用这点水饮牲口”。而且一些地方是严重的水区,当地居民长期饮用高氟水,很多人都患有
骨质疏松症,脊背弯曲,四肢变形,丧失了劳动能力。看到这一切,统战部帮扶工作组深深感到:水不仅是生命之源,还是致贫之根啊!就这样,帮扶工作从防氟改水、开源取水、保护水源开始了。近四年来,统战部、工商联、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先后筹集资金30余万元,为萨如拉登吉嘎查和零散牧民居住地打机井9眼,解决了64户262人,15601头(只)牲畜的饮用水问题,覆盖了100多万亩草场的灌溉用水。
基础设施
捐资助学扶根本自治区统战部把捐资助学作为帮扶工作的重点,他们充分利用统一战线的特殊优势,制定了具体的扶持措施。比如组织民营企业家对特困户特困生结成帮扶对子。目前已有16户特困户的17名特困生得到了民营企业家的资助。他们还利用
内蒙古自治区海外联谊会筹集资金20万元,用于
苏尼特左旗第二中学建设。同时,通过自治区台办和教育厅积极争取台湾
台塑企业投资40万元,用于旗蒙古族小学的教学楼建设。
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向扶贫点捐赠课桌68张,木椅134把。统战部还向帮扶点捐赠电脑设备一套。这两个学校新校舍和教学楼扩建工程已全面启动。不久,苏木和
嘎查的学生都会集中到这两个学校来学习。
送医送药解难题关心群众的身体健康,把党的温暖送到广大牧民的心坎上,是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帮扶工作的又一项重要任务。为解决扶贫点就医难、看病难的问题,今年6月,由自治区统战部组织
内蒙古自治区医院14名专家组成24人帮扶医疗队深入到赛汗高毕为广大牧民义诊。医疗队设置了9个义诊科室,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义诊活动,先后为815名牧民进行了治疗,免费提供了价值1.5万元的药品。义诊活动赢得了广大牧民群众的赞誉。
寻找出路谋长远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自治区统战部积极协助苏木、
嘎查制定发展规划。按照“围封转移”战略,认真组织牧民落实季节休牧措施,帮助嘎查建起了暖棚圈、草库仑等基础设施,统战部、工商联还为旗扶贫办筹集3万元牧民搬迁经费。聘请
内蒙古农业大学2名专家为牧民讲授科学养畜,合理开发利用草原,牲畜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建配套饲料基地200亩、青储饲料基地400亩、青贮窖8座,帮助43户牧民就地舍饲,既促进了牧业发展,又保护了草场生态资源。同时,统战部帮扶工作组对当地可开发利用资源进行了调研,针对当地丰富的建筑石料资源,提出了牧民增收的新思路。积极筹措资金,帮助
嘎查建起了采石厂,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嘎查有了新的经济来源,为牧民脱贫致富找到了新的出路。
文物古迹
红格尔岩画群位于
苏尼特左旗西北部,处高山岩石上。主要包括呼和朝鲁岩画、托来岩画、毕其格图岩画、陶恩图岩画,这样便组成了红格尔岩画群。
呼和朝鲁岩画:位于洪格尔苏木旭如长图嘎查,岩画面积分布9平方公里,近2700余幅岩画主要以凿刻为主,划刻比例比较少,制作精细,精工细雕使呼和朝鲁岩画点更为动人。其作品中的车辆、日月、星晨、狩猎、舞蹈都为
青铜时代典型。单独作品最大1.5×0.4平方米,最小作品仅为3.5厘米,人物、动物画法简单明了,其中人物舞蹈,狩猎场面及各种动物和符号组合在一起,镶嵌在黑褐色的
大山岩上长4.2米,宽1.8米,展现了近百幅作品。
托来岩画:距呼和朝鲁岩画点仅3.2公里,岩画面积分布1.4平方公里,在众多的
玄武岩上凿刻了三个时代的作品,一百余幅岩画,其数量仅次于呼和朝鲁岩画点,而作品主要以凿刻为主,形态完美,小型作品居多,
中世纪动物、马岩画在这里展现最多。
毕其格图
岩画点:距呼和朝鲁岩画点2.7公里,分布在1.5平方公里的岩石中,反映
青铜时代和蒙元时代的作品是毕其格图岩画独有的特点。主要以凿刻和部分划线为主,青铜时代数量不多,岩画作品最多可达70-80幅。
陶恩图岩画:距呼和朝鲁岩画点3.6公里,是面积分布范围最小的岩画点,也是距中蒙边境最近的一个岩画点,分布在0.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只发现了不到十幅的近现代作品,虽发现很少,但它也是洪格尔岩画群的一部分血液。
宝德尔朝鲁岩画群:宝德尔朝鲁岩画座落在
苏尼特左旗达来苏木新阿米都日嘎查,岩画分布在40平方公里的条带山脉中。主要以凿刻与线划两种手法制作,以突厥、
元朝中世纪及近现代作品为主,
青铜时代作品极少。虽典型作品在这里不明显,但还是存在的,在制作水平也上有一定的提高。在此主要发现一些动物的
岩画及一些符号,特别是近现代作品居多,方字真言便占三分之一以上。
查干敖包庙建于清
爱新觉罗·玄烨五十三年(1714年),距今已有293年的历史。
乾隆四十年(1775年)御赐“
福佑寺”。位于现旗
查干敖包镇西北部。距离
满都拉图镇180公里,中蒙边境以东20公里。占地面积约3718平方米,是典型的蒙藏四合院式寺庙建筑群。当时在国际国内颇具盛名,社会影响也很大,是辽阔的
内蒙古自治区大草原开展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通古尔位于赛汗高毕苏木南20公里的塔伦湖又名“瀚海”一带。通古尔动物群共包括59种哺乳动物化石,它们分属8目28科,其中以
铲齿象最多,也最为著名。由于化石门类较多,
地层层序简单,时代清楚,通古尔动物群很快被国际上确认为东亚中新世纪晚期的一个典型代表动物群,并以“世界著名化石产地”而载入国际地质学和
古生物学的史册。
石板墓群
海留吐沟墓群:
唐朝,共有三个墓群。在
达来苏木新阿米都日勒嘎查。①海留吐沟墓群:地表有长方形石头圈2座,相距约0.2米。石头圈东部石板已被破坏,石头圈内排列有呈“品”字形石块。推测为突厥遗存。②海留吐沟东墓群:地表有椭圆形石板堆数座,顶部石板呈鱼鳞状排列,直径约4米,高约1米。推测为突厥遗存。③海留吐沟西墓群:地表有石头圈和石头堆10余座。长方形石头圈分为单圈、双圈、多圈三种。方形石头圈中央竖立一石柱或石板。石柱高出石头圈0.6米~1米,有的上端凿磨有符号。方形石头圈一侧竖一块大石板,高出石头圈一倍多。清理其中2座,只出土数块兽骨。推测为突厥遗存。
巴彦额尔敦墓群:
唐朝,
达来苏木巴彦额尔敦嘎查,面积约1.5平方公里。地表有圆形和方形石头圈55座,方形石头圈中立石人。推测为突厥遗存。
下玛塔拉遗址:
新石器时代、辽~金,德力格尔罕苏木
查干湖嘎查西5公里,位于河边,面积约6800平方米。采集有新石器时代打制石片、石叶,磨制石器;辽至
金朝绿釉陶片及铁镞、“熙宁元宝”铜钱等。
吉布胡郎图墓群:
北朝,
白日乌拉苏木吉布胡郎图嘎查,面积约5万平方米,发现25座。1988年清理长方形
竖穴土坑墓1座,长约2米,宽约1米。出土夹砂菱格纹陶罐2件、铜带钩、三翼铜镞、
绿松石等。
玄石坡、
立马峰:明代,昌图锡力苏木敦达霍布尔嘎查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5公里,传明
永乐八年(1410),
朱棣征漠北路经此地,在四块岩石上分别刻铭“玄石坡”、“立马峰”、“维永乐八年岁次庚寅四月大明皇帝征讨胡寇将六军过此丁酉朔七日癸卯”、“维日月明维天地寿玄石勒铭与之悠久永乐八年四月初七日”。
恩格尔河地区元代墓葬
分布在恩格尔河庙西北10公里处,方圆1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恩格尔河地区墓葬发现于2001年,原为木棺,外饰金,棺内葬一个女性,并随葬一批金、银、丝织品等质地文物,经专家鉴定为元代墓葬,而且是
内蒙古自治区罕见的独木棺墓葬,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据专家推测,该墓附近有可能分布着更多的古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很罕见的龙凤纹镂雕马鞍具,花卉纹马饰具,高足金杯,十字架金饰片,
绿松石金耳饰,金镯等。经内蒙古文物专家组鉴定,共有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43件,一般文物21件,考古学家疑为“
黄金家族”文物。
相关词条
参考资料
锡林郭勒盟 http://www.sntzq.gov.cn/zwgk_21/jgsz/sm/200709/t20070918_83829
HTML 行政区划网 http://www.xzqh.org/quhua/15nmg/25xilinguole.htm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