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福,江苏扬州人。1937年11月出生。是
扬州市最具知名度的文史专家和书评家之一,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社会任职
现任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扬州学派研究会副会长、《扬州文化研究》专刊副主编、扬州传统诗文吟诵研究组组长、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专家组专家。
人物经历
朱福烓,研究员。1957年开始文学创作,在人民日报、青年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
梁斌等报刊发表诗歌作品,后收入诗集《绿杨短笛》。文革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及书法创作。1962年加入江苏省作家协会。1986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历届任
江苏省书法家常务理事、
扬州市书协主席。历次出席江苏文代会。江苏省红楼梦学会理事。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展、中日书展及台、澳书展,被收入多种专集。文学及文史文章散见于多种报刊杂志。
文学方面
6年教育,孕育了一位精通扬州文史的作家
朱福烓的文化程度不高,只有小学毕业。且断断续续地上着,又辗转过几所学校,直到扬州解放那年,他才从小学正式毕业。
6岁时朱福烓进入扬州达德小学念书。这是一所由
法国神父创办的天主堂教会学校,位于跃进桥天主教堂附近。
四年级时,外祖父仙逝,家中的经济支柱没了。朱福烓只得辍学。不久后,他进入广陵路大武成巷的一家私塾继续念书。这家私塾成为朱福烓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驿站。
短暂的私塾时光,等到大武成巷口站岗的
日本宪兵换成国军后,便结束了。朱福烓转入地藏庵小学念四年级,直到毕业。
19岁那年,也就是调入扬州农机厂(现
扬州柴油机厂)后的第二年,朱福烓开始正式进行文学创作,25岁那年他成为
江苏省作协最年轻的会员之一。这年,朱福烓参加了江苏省第二次
文代会。至今,五年一届的文代会,除文革,他连续参加了六届,且一直都是资深代表。
从1978年开始,朱福烓被借用到市文化部门,接触了大量全国知名作家。他经常作为接待人员向国内外宾客介绍
扬州市的历史文化。渐渐地,他开始关注起扬州的文史。
44岁时,朱福烓从扬州柴油机厂调入了扬州市文联,开始专职从事文化工作。在此期间,他对扬州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整理。先后出版了《扬州史话》、《扬州风物志》、《鉴真》、《
扬州八怪传》等书籍,并于2002年获得了国家图书奖。
从最初的诗歌散文创作,到后来的文学理论研究,再到文史研究,朱福烓在文化探索的道路上踏踏实实地走了半个多世纪。直到成为一位名作家、名书法家、名学者,朱福烓的学历依然是小学。
书法造诣
2010年1月26日,一封来自
美国驻华大使馆的信寄到了朱福烓手中。这是
美国驻华大使
洪博培写来的感谢信。不久前
扬州市政府将朱福烓的一幅书法作品作为礼物送给了洪大使。这幅书法作品的内容是洪博培常对同事们讲的一句话:一同工作、一同进步、互相帮助。这份特殊的礼物让洪博培兴奋不已,他在感谢信中写道:感谢您漂亮的书法卷轴,这件礼物将是我游历
江苏省的美好回忆。)落款处,洪博培署上了自己的英文名“Jon Meade Huntsman, Jr.”这个“中国通”用美国人的方式向朱福烓表达了深切的谢意。
扬州人都知道“福烓”的书法值钱,他是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是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又曾担任过扬州书法家协会主席。他题写的“市民论谈”四个大字如今高悬在迎宾馆十号楼圆桌会议大厅的上方,字体端庄而潇洒。他书写的
朱熹《春日诗》被列入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翰墨春秋——全国百位老书法家作品展,并被
中国文字博物馆收藏。
扬州政府级别的高规格对外交流活动中,若要赠送贵宾礼品时,很多时候都会想到“福烓”的书法。
星云大师生日时,朱福烓题写的“无量寿”三字,成为
扬州市政府馈赠星云大师的生日贺礼,赢得了大师的称赞。
按照行情,“福烓”的字至少在每平方尺千元以上。一幅四尺宣纸的价格就已超过八千。但他总会“自贬身价”,常常不按此标准收费,甚至很多时候并不收钱,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并不靠卖字为生。”
事实上,朱福烓相当一部分墨宝都是被别人免费索走的。
朱福烓写的是行书,字体飘逸俊雅,气势非凡,自成一派,颇有大家风范。
他不拘泥于古人,但提倡创新而不失本
朱福烓极反对一些书法家写怪字的倾向。
一个文学出身,曾将书法当成玩票的人,竟成为
扬州市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书法家之一,且连续当了18年扬州书法家协会主席。在朱福烓看来,这其中除了坚持不懈的练习,更多的要靠悟性。
朱福烓随手拿出一幅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全篇由行楷写成,笔迹潇洒,每个字都经得起仔细揣摩推敲。“字越少越易写,因为不存在通篇结构的问题。而长篇作品,只要一两个字写坏,便会毁掉整幅作品。因为好久不习字了,也算为了检验自己,才写了这幅四尺的《春江花月夜》全文,还算满意。写大幅的作品,就像在花园里种竹子。如果工工整整地栽下去,必定缺乏自然的美感。不如随手撒把黄豆,按豆子的分布栽种,这样才会有自然天成的美。”
六十岁后的朱福烓再不每天习字,只是每日品帖,至今已十余载。
诗作方面
年轻时的福烓是个诗人,尽管他当时的身份只是扬州农机厂的一名车工。
1956年2月,19岁的朱福烓进入农机厂上班,当时
扬州市的企业正在搞公私合营,极缺人手。所以,从没有机工经验的朱福烓一报名就被录用了。
1958年的
大跃进成为朱福烓创作热情最为高涨的时期。尽管人们的激情多来自政治性的煽动和鼓噪,但朱福烓对诗歌的创作却从没脱离语言的美感,在他作品中也从未出现过口号式的表达。
他在《
人民日报》、《
解放日报》、《
新华日报》、《
雨花》和《江苏文化报》等刊物都发表过大量诗歌作品。那时,政治运动频繁,他也曾以大炼钢铁为题材写了首《要以钢铁的城市为家乡命名》之类的政治诗歌。
个人作品
书法作品为:
北大百年校庆对联(有专集)
首届江苏美术节入选作品(有专集)
中国当代名联墨迹精萃(有专集)
中日自撰诗词书法展(有专集)
文史作品为:
《扬州史话》、《扬州风物志》、《鉴真》、《
扬州八怪传》等。《扬州史述》获2002年国家图书奖。
大型画册《扬州》文字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