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眼(学名:Etrumeus teres)是
鲱科、脂眼鲱属鱼类。最大体长达330毫米,一般为180毫米。体圆柱形,腹部无棱鳞。头短,微侧扁。吻尖长。眼大,脂眼睑发达,完全覆盖着眼。眼间隔平。鼻孔距吻端近。口小,口裂后伸不达眼下方。上下颌等长。两颌有圆锥状细小的牙齿。犁骨、腭骨和舌上有绒毛状细齿。鳃孔宽。有假鳃。鳃盖膜彼此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耙坚硬。肛门紧位臀鳍前方。体被中等大的
圆鳞,极易脱落。
胸鳍和腹鳍基部有长腋鳞。背鳞始于腹鳍的前上方。鳍条可隐藏于背沟中。臀鳍基短于背鳍基。胸鳍位低。腹鳍小于胸鳍。
尾鳍短,叉形。体背部深绿色,体侧下部和腹部为白色。吻部淡黄色。背鳍、胸鳍和尾鳍黄色。背鳍的前缘和胸鳍的基部有许多绿色小点。腹鳍和臀鳍为白色,并有极淡的黄色光泽。
体背部绿
褐色,腹部灰白色。背鳍、尾鳍淡黄色,尾鳍叉形。眼大,上侧位,全为脂眼所遮盖。口小,口裂后伸不达眼下方。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5。背鳍完全位于腹鳍前上方。臀鳍条9-11。腹鳍位于背鳍后下方。
尾鳍深叉形。下鳃耙30-35,腹鳍起点在背鳍基底后下方。最大体长达330毫米,一般为180毫米。 背鳞始于腹鳍的前上方。鳍条可隐藏于背沟中。臀鳍基短于背鳍基,
胸鳍位置低。腹鳍小于胸鳍。
尾鳍短,叉形。
脂眼鲱为暖水性小型中、上层集群鱼类。鱼群一般在黄昏、凌晨起浮集群,夜间喜光,在光源下集群时游动迅速。脂眼鲱属
浮游动物食性,其饵料组成包括13个类群,其中以
桡足类糠虾类、
端足目和
等足目4个类群为主,占食物出现频率72.5%。
中国
东海鱼群1龄鱼体长为133毫米,2蛰为174毫米,3龄为205毫米,渔获平均体长为230毫米。中国
台湾海峡南部鱼群渔获叉长为65-251毫米,以161-190毫米占优势;体重范围为3-200克,以41-80克占优势。冬季产卵群体优势叉长为201-220毫米,优势体重为111-140克。春季产卵群体优势叉长为181-200毫米,优势体重为71-100克。6-11月索饵鱼群主要由当年幼鱼和未成熟1龄鱼组成,优势叉长为131-170毫米,优势体重为31-70克。初次性成熟最小叉长雌鱼为155毫米,雄鱼为152毫米,大量成熟群体叉长雌雄鱼均为171-180毫米。
分布广,非洲西、南岸至
太平洋东部的
印度至太平洋、
大西洋的西部都有其分布。在中国,北起上海长江口、南至海南清澜,西起
北海市、东至
台湾省近海。东海脂眼鲱主要在
济州岛东南至台湾北部、沿
大陆架外侧呈弧形分布。
中国东海产卵期从11月至翌年6月,盛期为2-5月。产卵场表温为14-20℃,夜间在水中层产卵。卵球形,无油球,卵径为1.2-1.4毫米。2龄鱼开始产卵。次产卵数为0.5-1.5万粒。中国
台湾海峡南部地区产卵期为3-5月,其中3-4月为盛期。主要产卵场在台湾浅滩南部和闽南近海,水温为22-25℃,盐度为34-34.7‰。绝对生殖力为(5.64-13.1)千粒,平均为9.5千粒。
种群状态:
日本以西定置网等作业产量,1952-1960年为(5-6)×10吨,1961-1970年为(2-3)×10吨,20世纪80华代中期为(4-5)×10吨。中国脂眼鲱产量,以
台湾省海峡南部和
南海北部数量最多,为
福建省、台湾和
广东省二省灯光围网作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台湾海峡南部年产约1.5×10吨(不包括粤东地区),资源处于低水平上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