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藩
文化活动家、画家、剧作家
张道藩(1897一1968年)字卫之,曾用名张道隆,贵州普安直隶厅(盘州市硒城街道)人。
1897年7月12日张道藩出生于县城北门张家坡一书香人家。其父张家凤为私塾先生,母伍氏织土布贴补家用。张道藩在私塾七年后,于1911年考入盘县高等学堂,接受新式教育。1914年,张道藩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盘县高等学堂。1916年,张道藩随五叔张光炜赴天津,9月考入南开学校,未毕业即辍学就业。1919年秋赴欧洲,行前在上海拜了孙中山。到欧洲后,他先入英国克乃芬姆天主教学院学习拉丁文、西班牙文,后入伦敦大学思乃德学院系统学习绘画。1923年,张道藩加入中国国民党,并当选为伦敦支部评议长。1924年,与谢承德、徐悲鸿、邵洵美在法国加入艺术团体“天狗会”,期间他游历了德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诸国。1926年,张道藩回国。
张道藩回国后先在广州国民政府任职,张曾任国民党宣传部部长、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台湾“立法院长”等职。后又任青岛大学教务长、中央政治学院教育长、中央文化运动会委员主任、中央电源企业公司、中国广播公司、中时报社董事长等职。1968年6月12日,张道藩因病辞世,享年72岁。
人物生平
1916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经由七叔张莲舫加入中华革命党,但从未拿到党证。
1919年底西渡英国,凭著一身才气,于1921年入伦敦大学大学院美术部就读。成为该院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留学生。
1922年冬在伦敦加入中国中国国民党。次年为国民党伦敦支部负责人。此次来德国旅行,听说徐悲鸿也在柏林,便急匆匆地前来拜访这位艺术上的同道。后进英国维多利亚公园学校、克乃佛穆学院、伦敦大学思乃德学院、巴黎最高美术学院深造。
留学期间,张道藩结识了陈立夫等人,在认识陈立夫不久,张道藩即加入国民党,并终身与陈保持着密切联系。1926年2月,张道藩与一位名叫苏珊的法国姑娘结婚,收养一女。
张道藩加入国民党后,逐渐成为CC系骨干人物。历任广东省政府秘书,贵州省省党务指导员,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南京市政府秘书长,国立青岛大学教务长(1930.4-1930.10.18),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交通部常务次长中央执行委员,内政部常务次长,“国民大会”选举事务副总干事,教育部常务次长,中央社会部副部长,中央政治学校校务主任,教育长,中央宣传部长,海外部长,第一届台湾地区立法机构负责人。长期从事官办文化教育事业,参与控制国民党文宣与党务系统。
1932年与叶楚伧等成立中国文艺社。
1934年组织公余联欢社话剧团。翌年创办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兼任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副主委。
1938年于武汉市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后又兼任教育部教科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电影企业公司董事长,南京市文化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中央训练团民间艺术训练班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7年组织成立“国际文化合作协会”。
1946年,张道藩母亲逝世,他回乡料理丧事,他将夫人苏珊安排在云南曲靖(距盘县120多公里)住下,只身一人回家。在治丧期间,遍访亲朋好友、地方名宿,声明不收丧礼,对推辞不掉的亲朋丧礼金,在离开时亲自造册,全部捐献给了学校作教育之资。他母亲出殡那天,所过之处路人皆馈赠一人两个月饼。
1948年,张道藩当选为立法委员。
赴台后,于1950年奉派中国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参与策划推动国民党改造工作,继任CC系首领。创设“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兼任中国广播公司董事长,《中华日报》董事长。
1952年10月当选台湾地区立法机构负责人,主持院务近10年。
1961年因电力加价案而辞职。1965年任“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董事会副董事长暨文艺创作奖审议委员会召集人。
1968年6月12日病逝。去世之前一直是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号称“三民主义文艺理论家”。
个人作品
晚年,张道藩在台北写过一本回忆录,其中一首题画诗有“红云出非有意,落叶归根实有情”的诗句,表现了他对故乡的难舍之情。
1999年,九歌出版社出版《张道藩先生文集》。
人物事件
贵州入狱
1926年,张道藩在广州市国民政府农工厅任秘书、代厅长。同年底由陈果夫推荐,偕黔籍人士李正益之、黄宇人、商文立回贵州指导筹办国民党党务。张道藩是贵州省党务指导员,商、黄、李三人则是党务筹备员。1927年1月到达贵阳。张道藩等人常出入于贵阳各学校,遭到贵州军阀、省长周西成的猜忌。
四人与周西成洽商组党事宜连报不谐,于是四人商议对策,张、商二人在上层社会人士中游说,谨慎行事;李、黄二人则在下层社会中策动组织工厂工人、学校师生反对军阀的罢工罢课,两者并行。李益之的表兄罗宗英时在周西成军中任军需官,在李益之等人的影响下,联络军中有识之士,相机行事;张道藩则活动担任贵阳电报局任局长的亲戚余志明,活动担任贵阳发电厂厂长、贵州大定人、曾留日攻读机械土木工程的陈樵,在电厂工人中进行组织和宣传活动。李益之、黄宇人、吴桂贞等还分头到贵阳电厂、贵阳女师、贵阳高中、省立农校等处,向部分师生员工,宣传国民革命打倒地方军阀的主张。四人还分别投书外县志趣相投的亲友,启示北伐革命之理,指出历史发展之趋势,以便筹组国民党组织。广州国民党代表的活动,从贵阳向外县开展,加之北伐战争的迅速推进,贵州很快地掀起了一场反对贵州地方军阀周西成的地下运动。
适逢贵阳南门外兵工厂失火,周西成借口张道藩等人与这件事有关,勒令他们交出与广州、南京联系所用的密电码,遭拒绝后将道藩,李益之逮捕入狱,严刑拷讯。后张道藩经国民党元老平刚保释出狱后于9月逃离贵阳,经广州、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到上海市。1935年张道藩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成剧本《密电码》,由中央电影摄影场拍成电影。
压制学潮
1930年6月,杨振声以及聘请的青大教授到职。青岛大学向全国招生,有400余人报考,学生素质普遍偏低,经审核录取150余人,山东省籍占80%,其他省籍占15%,青岛本地占5%。
青岛大学7月份后正式开课,张道藩以负责的精神辅佐杨振声,确立了青岛大学的运转机制。1930年11月,青岛大学甄别大一新生的考试中,张道藩在审核中发现不少学生使用假文凭报考,按学校规定勒令离校,引起一部分学生的不满。
1930年12月4日,青大部分学生发起反甄别罢课活动。学生分成两派,一派成立护校团,拥护学校决定,反对罢课学生停课。一派罢课成立纠察队,反对学校当局处罚“假文凭报考”。两派在楼梯发生争执,教务长张道藩打电话调来警察保安队包围校舍。
学校当局布告开除闹学潮的学生,被除名者38人,罢课失败。据梁实秋称,对这次学潮的压制,张道藩在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在警察不敢捉人时,是张道藩给警察壮胆”。梁实秋对校长杨振声的处境表示同情,写信给徐志摩说,“事变之来如疾风暴雨,其衷心苦闷可以想见”。
12月9日,青大召开校务会议,会上决定校务会议每星期四下午举行,公推张道藩、赵太侔杜光埙起草校务会议规则;并规定“每年九月二十日为本校成立纪念日”。
12月,张道藩辞去青岛大学教务长职,调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
参考资料
张道藩.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2024-03-01
再相逢 (1948).豆瓣电影.2024-01-20
密电码.豆瓣电影.2024-01-20
张道藩先生文集.上海图书馆.2024-01-2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个人作品
人物事件
贵州入狱
压制学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