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的二级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原体育系)1931年始建于天津市,原名为“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体育系”。1949年初与成立于1933年的“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合并为“河北师范大学体育系”。1956年随院校调整由天津搬迁到河北省石家庄市办学,名为“河北师范大学体育系”。1998年11月河北师范大学院系调整时,组建为“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0年9月河北师范大学新校区建成,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统一迁址到裕华区南二环东路20号。
发展历程
70多年来,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曾为1953年成立的中央体育学院(今北京体育大学)和1958年成立的天津体育学院支援了大部分教师。1984年由原河北师范大学体育系和原河北师范学院体育系抽调教师组建了河北体育学院。在这71年的办学历程中,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国家造就了大批优秀的体育人才,他们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和体育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河北师大体育学院已有20多年的研究生培养历史。1979年在全国高师院校中率先招收研究生;1986年7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田径教育理论与方法”硕士学位授权点,该学位点是当时全国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唯一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更名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同年又获得“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崭新的发展,取得历史性的突破,申请获得“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同时又增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研究生培养
体育学院研究生培养有2个层次,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有3个方向:①专项运动技能理论与实践、②体质促进(体育健身运动处方)理论与实践和③现代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硕士学位授权点有3个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以及1个教育硕士“体育教学”方向。学院现有教授14名,副教授27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16名,校学术带头人3名;在校硕士研究生123人,研修班200余人。二十多年来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国家培养硕士200余人,其中考取博士研究生有20余人,国外留学10余人,60余人晋升为高级职称,多人被评为曾宪梓优秀教师奖、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
河北师大体育学院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怀,离不开全国体育领域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更离不开辛勤耕耘在学院研究生教学第一线的园丁们;让我们一如既往地携起手来为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教育再创辉煌。
师资力量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始建于1931年的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体育系,已有80余年的办学历史,是我国近、现代培养体育人才的摇篮。目前,体育学院是河北省唯一体育学博士学位和体育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单位;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在职教职工84人,其中专任教师75人。在职教职工中,正高职人员15人,副高职人员31人,河北省突贡专家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各类硕士研究生导师31人,博士教师15人。
学科设置
学院学位授权类型齐全(学术型和专业型学位)、层次齐全(博士、硕士、学士),模式多样(全日制和在职)。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具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康复与健康5个专业)、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本科办学方面,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康复"、舞蹈表演(体育舞蹈、健美操)6个专业。目前,在校博士生12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90人、在职硕士研究生408人、全日制本科生1250人,函授本专科生238人。
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为省级重点学科、"体育学"为校级重点一级学科;体育教育专业属于师范类教育,于2008年10月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列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同时也是河北省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创新高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为河北师范大学特色专业。学院建有"人体运动生物信息学测评实验室",是我省高校体育专业中唯一具有实际所有权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学生体质数据中心、河北省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心、河北省大学体协体育艺术分会设在学院;另有中小学体育教育研究中心、运动康复中心、按摩理疗中心和场馆管理中心等机构,以及河北省级体育专业硕士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研究生实践基地项目,4门省级精品课程等,在体育专门人才培养和服务大众健身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学院还承担着体育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和省级培训,承担着湖北、河南省河北省足球传统学校的足球教师的国家级培训任务,也承担这着国家体育总局优秀教练员的体能培训任务。
荣誉成绩
目前,体育学院已培养出博士13人、硕士1372人,本科生2万多人。作为河北省的体育教育师资孵化基地,全省24所体育院系中绝大多数负责人、骨干教师,以及初、高中的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均为我校毕业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国家体科所竞技体育研究中心主任张忠秋研究员,乒乓球世界冠军王楠张怡宁、王浩,悉尼奥运会冠军蔡亚林,打破亚洲女子铁饼纪录的李晓惠均为我校毕业生。另外,学院建设的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已为社会培养了6310名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大众科学健身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新时代、新风貌、新发展"建设目标的感召下,学院将以继承、创新、和谐发展为主线,继承老一辈教师的敬业态度、规范教学;创新管理与教科研训;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拓宽办学思路,吸引汇聚高层次人才,重视锻造和培育师德师风,不断强化高水平有特色的学院内涵建设,将学院建设成为教学研究服务型、有特色的高水平体育学院,身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
研究生教育
学术硕士
体育人文社会学(代码: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是体育学一级学科下属的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二级学科,是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群,主要应用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体育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本专业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于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有发展潜力,符合时代的需求。目前已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①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②体育社会学③体育经济与管理。主要研究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探讨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体育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问题,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更新教学观念、优化体育课程体系、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以及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效发展;探讨体育法学、体育伦理学、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生活方式的效应、体育运动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体育文化等种种社会现象。在体育法规建设、体育伦理道德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突出特色,研究体育社会学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探索体育管理领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在体育经纪人、职业体育经营与管理、体育赛事营销、体育产业经济等研究领域特色鲜明,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学生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术队伍中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有教授4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代码:040302)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体育学一级学科下属的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二级学科,是科学指导大众健身锻炼、运动员科学选材、科学训练、运动技术诊断等方面重要的基础学科。本专业于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①运动与肥胖相关疾病控制、②人体运动生物力学信息获取与评价、③运动养生理论与实践、④健身运动处方理论与实践、⑤运动营养理论与实践、⑥体质测量与评价六个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人体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及长期系统运动影响下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变化规律;运用力学、数学和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人体机械运动规律;科学的中国传统养生方法;针对慢性疾病的科学、个性化运动处方制定;大众健身和竞技运动中的营养问题以及人体体质测量与评价问题。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7名。其中校学术带头人3名,校教学名师2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6名。学术队伍中具有6名具有博士学位。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参编全国研究生和本科教材20余部,完成和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8项以及其他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研究生在河北省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一等奖"1项,河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8篇,研究生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大多数为国内核心期刊。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代码: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自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已有近三十年的研究生培养历史。1989年该专业正式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4个成熟的研究方向:①运动技能理论与实践、②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③体操类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和④球类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该专业硕士生导师17名,教授6名、副教授11名,其中河北省教学名师1名,博士4名。已完成和正承担的教育部、体育总局、省级等课题50余项。研制成功国内首创的数字化铅球三维测力系统,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该专业现已培养212名硕士,其中获得博士学位20名、在读博士生8名,国外留学7名。供该专业使用的仪器设备有:日本生产的高速数码摄像机3部,爱捷三维高速摄像解析系统,ChuenFeng高速摄影与JTK—1型影片数据解析系统,三维测力分析系统,数字化铅球和数字铁饼三维测力系统。
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代码: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体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的4个二级学科之一,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主要围绕武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三方面内容进行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研究,体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研究特色。2003年,体育学院获得“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同年招收该专业硕士研究生。此前,我院已于2000年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招收“武术教学理论与方法”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目前该专业有硕士生导师3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下设3个研究方向,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传统体育养生理论与方法。体育学院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1931年张之江将军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是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前身,当时国术(武术)是该校最主要的研修内容。我国著名的武术家、北京体育大学张文广教授和西安体育学院马贤达教授都是我校的校友。在老一辈武术家的影响下,体育学院已经形成了注重运用人文社会学与运动生物力学等理论与方法探索武术理论与技术问题,主要运用生理、生化等理论与方法探索传统体育养生问题的研究特色。目前学院供该专业使用的仪器有澳大利亚多关节等速测力系统、肌电遥测系统,人体平衡功能测试仪,高速录像机及三维录像解析系统,美国MAX-II气体代谢分析系统,血DL-乳酸分析仪,以及国内运动技术与体能诊断的最先进的仪器设备等。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代码:0403Z1)
运动康复与健康硕士专业是教育部计划外专业,由于人才培养的需要,2013年我院率先申报成为我国第一个运动康复与健康硕士专业,授理学硕士学位。现设有:(1)体疗康复;(2)神经康复;(3)体育保健三个研究方向。运用运动科学、康复医学及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来解决中老年人慢性病及运动功能障碍等问题;运用康复医学、临床医学、解剖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老年病疼痛症的康复问题。
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3名,博士生导师2名,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名、中国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位。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主编和参编教材十余部。完成和承担省自然基金2项,省教育厅课题和厅级课题多项。校内具有运动康复中心和康复理疗中心两所科研实践基地,拥有国际先进的康复诊断、评价和运动锻炼设备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
专业硕士
体育教学(专业领域代码:045201)
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职业定位是体育教师,所培养的研究生能够胜任以体育教学为核心,兼顾课余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比赛以及组织管理等中学和高校的学校体育教育领域的工作。
我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体育教学领域)是全国首批试点培养单位之一。2009年首次招收全日制培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目前在岗的全日制体育硕士导师有31人,其中校内导师28人(教授13人,副教授15人);校外导师人3人(其中研究员1人、省教研员1人)。由于生源的关系,大部分导师参与了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专业实践基地有石家庄市外国语学校、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石家庄市第一中学和石家庄市教科所等。院聘的专业实践指导教师有10人。供本方向使用的教学硬件设施有2块标准塑胶运动场、多个室内运动场(体操、健美操、武术、篮球、排球、乒乓球等)、教学训练信息快速诊断反馈系统、高速录像及三维录像解析系统、国内运动技术与体能诊断的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及校内的微格教学训练系统。
运动训练(专业领域代码:045202)
运动训练领域旨在培养具有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知识、实际训练能力,能在专业或职业运动队、各级院校运动队、体育传统学校和健身俱乐部等从事运动训练、运动项目指导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体育专门人才。
该方向现有导师1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士4名。承担多项的教育部、体育总局、省级等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完成著作和全国统编教材30余部;省部级科技进步和优秀教学成果奖十余项。供本方向使用的有标准塑胶运动场一块,多个室内运动场(体操、健美操、武术、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专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有国家级运动队、北京市体育科研所、北京市体育局河北省、市级体育运动队、各市级运动学校、河北省各运动项目协会等运动训练教学实践基地。
社会体育指导(专业领域代码:540104)
社会体育指导方向旨在培养社会体育领域高层次、应用型的体育专门人才。该学位的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运用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社会体育指导领域中的问题的能力。
该方向现有导师1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7人,河北省教学名师1名,河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3人,博士3名。已完成和正承担的教育部、体育总局、省级等课题60余项,供本方向使用的有标准塑胶运动场一块,室内运动场地多块(包括健美操、体育舞蹈、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室外运动场地多块(包括网球、轮滑、篮球、排球、地掷球等),专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美国运动心肺测试系统、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多关节等速测力系统、肌电遥测系统、高速录像及三维录像解析系统等。河北省、各地市群众体育组织、养生健身会所、休闲娱乐组织等实践基地。
竞赛管理(专业领域代码:540103)
竞赛组织方向旨在培养竞赛组织与管理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体育专门人才。该学位的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具体管理实践方法和手段,掌握信息技术在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中的应用。熟悉竞赛组织程序,具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竞赛中的策划、组织实施、管理的实际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
该方向现有导师2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0人,河北省教学名师1名,河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3人,博士4名。已完成和正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教育部、体育总局、省级等课题6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完成著作和全国统编教材50余部;省部级科技进步和优秀教学成果奖10余项。供本方向使用的有标准塑胶运动场三块、专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训练信息快速诊断反馈系统、高速录像及三维录像解析系统、以及国内运动技术与体能诊断的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我院与国家级运动队、河北省、市级各项目体育运动队、各市级运动学校、河北省各运动项目协会等组织有密切联系,为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科生教育
体育教育(专业代码:040201)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创办于1931年,至今已有80余年的办学历史。2008年,体育教育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列为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同时也是河北省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创新高地。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教育与体育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课余训练与竞赛组织、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所必备的运动专项技术的基本训练,以及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组织、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的训练,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毕业生有良好的毕业深造机会和就业前景,本科优秀毕业生可免试直接攻读硕士研究生。能够担任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或体育管理者,或者到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各级体校、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体育工作。
运动训练(专业代码:040202K)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创办于1999年。报考本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二级运动员(包括二级运动员)以上资格证书。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系统掌握专项运动教学、训练、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较强的专项运动技能和运动训练指导及竞赛组织能力,能胜任专项运动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与发展,本专业已形成教学、训练、科研相结合,学科、术科课程相配套,在强化专项教学与训练的基础上,拓宽学习口径,既保持了运动训练的特色,又进一步强调了学科基础课程教育、学科发展与科学训练的交叉融合,使毕业生更具有竞争力,就业口径更宽、适应性更强、更受用人单位欢迎。本专业毕业生有着好的毕业深造机会和就业前景,本科优秀毕业生可免试直接进入或考取硕士研究生。学生毕业后还可进入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大中院校、各级体校、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体育管理、教学、训练和科学研究工作。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代码:040203)
本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接受社会体育活动相关运动技术与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基本能力,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本专业毕业学生有良好的毕业深造机会和就业前景,本科优秀毕业生可免试直接进入或考取硕士研究生;可以从事体育行政部门职员、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健身教练、学校体育教师、企事业单位体育活动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指导策划与管理等工作。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代码:040204K)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及体育工作规律,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较强的民族传统体育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初步掌握体育一般理论与知识;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业余锻炼、组织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系统掌握武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或河北民间)体育方面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够独立获取、更新、应用相关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备整理、传播、推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能力,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经过十几年来的建设和探索,在准确定位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明确办学目标,调整战略,并不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学术和技术交流与合作,已成为教学科研型、综合性、高水平、有特色的河北省一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运动康复(专业代码:040206T)
河北师范大学运动康复专业是体育学与康复医学相结合,以物理治疗为主体,以运动为特色,帮助肌肉骨骼创伤(尤其是运动损伤)、慢性疾病、神经病损等功能障碍人群提高身体功能,以重返社会及运动生活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康复医学和运动科学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运动康复诊疗技能,并具备一定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符合学位条例规定的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本专业重视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形成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毕业生在综合医院康复科、各种康复专科医院、社会各级康复机构,以及各级专业体育运动队、职业俱乐部、社会体育健身中心等具有极大的需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毕业生对应工作岗位是各级医院、康复机构、疗养院、社区,从事肌肉骨骼损伤(尤其是运动损伤)、慢性代谢性疾病、神经病损的康复治疗;体育科研机构、运动场馆,从事运动伤害防护、健康指导等工作。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健美操)(专业代码:130204)
本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舞蹈表演、体育艺术表演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等作为本专业特色品牌,秉承“表演、教学、编导、管理一体”办学理念,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专业表演团体、企业、社区、俱乐部、培训团体及文化市场等社会团体培养“创编、教学、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本专业学生应掌握体育艺术表演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础技术能力并具有扎实的实践运用能力,能够胜任专业表演团体、培训团体、文化市场、企业、社区、俱乐部等相应岗位的具体工作,能够组织体育比赛,体育表演的创编和艺术类专业学校以及一般学校相关项目的教学、训练和研究等工作,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可以承担专业表演团体、各级学校健美操或体育舞蹈教师、企业职工体育活动组织、体育健身俱乐部教练、各级培训团体培训教师等工作。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研究生培养
师资力量
学科设置
荣誉成绩
研究生教育
学术硕士
专业硕士
本科生教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