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故里位于
沛丰邑(今丰县)中阳里(今中阳里街道)人(《
史记》、《
汉书》)。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主流史书认为
刘邦籍贯是按
秦朝制度记载的,沛即秦沛县(秦时为
沛郡,郡治在沛);
丰县在秦代为
沛县一乡邑, 汉代时升为县。即刘邦为秦沛县丰邑中阳里人。
也有说刘邦籍贯是汉代户籍制度记载的,在汉代沛为郡,丰邑为县,即刘邦是汉代沛郡丰县人。无论沛郡、
沛泽说,古中阳里即今丰县中阳里街道。
正史记载
权威的正史书籍《
史记三家注》《汉书颜师古注》记载如下:
相关介绍
刘邦故里,也称“汉高故里”“汉皇故里”,是指刘邦的家乡--今
江苏省丰县。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字季(一说原名季),
沛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丰县人),起兵于家乡丰县,
汉族。
秦朝时曾担任
沛县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从家乡
丰县起兵后,东攻沛县,被拥立为沛令而被尊为“沛公”,公元前206年被义军盟主
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他对汉民族的统一、
中原地区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位,共8年。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因
司马迁在《
史记》中称其为汉高祖故后世多沿用此。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因此
刘邦是沛丰邑中阳里人,即今江苏丰县人。中阳里是丰县城邑之里。
丰县县城东北角附近有龙雾桥遗址,史记所载大泽高祖母交龙处。丰西
王沟镇有刘邦斩蛇碑、斩蛇沟遗址。明代《关王庙记》说:“丰邑,古徐州城,汉高祖诞生之乡也”。1921年出版的《中华名人大辞典》云:“汉高祖,丰人,姓刘,名邦”。民国初年出版的《中华通史》载:“汉高祖,姓刘,名邦,字季。庙号太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即今江苏丰县人”。在《
高祖本纪》上刘邦曾自言:“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史记·卢列传》载:“卢绾,丰人也,与高祖同里。”高祖做了皇帝后,把太上皇
刘煓接到宫中居住,太上皇过不惯宫中生活,“常凄怆不乐”,高祖窃问左右,答以“平生所好,皆屠犯少年,沽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欢,今此皆无,故不悦”。原来太上皇思丰县故乡,于是“高祖乃作新丰,徒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
刘邦在
沛丰邑的活动遗迹及传说故事特别多。如西南城角的
不死鸟遗址(邦母吃了凤凰嗉的土,才得以降生)。城北的龙雾桥及碑庙遗址(
刘媪迂龙雾而有孕而生高祖),城恒东北角秦皇抓丁而刘邦出逃的五门遗址和附近的刘邦种植的双枣树址。城内刘邦曾住过的地方,高皇庙前的刘邦读书之处的马公书院(马惟先生是刘邦的老师),北关有
卢绾道(卢绾,汉朝燕王),城南有刘邦儿时放牛的地方卧牛岗,城东有刘邦避难之处的七里铺庙旧址。城西南十八里相传有丰父老迎驾
刘邦与刘邦宴会之处的
邀帝城。传说故事如
不死鸟点穴、蚂蚁筑坟、
秦始皇在丰城筑厌气台以及赤帝子、落马碑、小五门、蜘蛛和蝼蛄等,都说明
沛丰邑就是刘邦的故里。所以在清朝丰县县衙门两旁就写着一幅对联:“汉高故里,古宋遗风”。
丰县
赵庄镇金刘寨相传有汉皇祖林,又相传有刘邦
曾祖父刘清之墓(该墓巍然犹存)。金刘寨的汉皇林,古往今来,远近千百里闻名遐迩。世世代代这里的
刘姓裔孙,都为其添坟拜祭;各省县的刘氏家谱上,多有记载,每年都有前来拜祭者。同时也吸引不少专家学者墨客骚人和达官贵人前来考察参观。1983年秋,北京考古专家蒋志舜先生在考察访问了金刘寨贤士刘万邦先生后,即席赋诗一首:“金风拂柳柳似山,贤者口碑汉祖先,龙生凤养谢水土,蛛绸蹄迹庶尘天。青峰东斩白帝子,赤旗西卷二世迁,娄樊周曹皆英武,大风一起浩如烟。金刘寨刘氏族谱上记载:“吾族清公,
战国时为魏国大夫,受秦之所迫,由
大梁(
开封市)徒丰,旋隐于丰邑西北隅离城12里力村畴定居。因避秦祸更姓为金,后复姓刘;又挖河筑寨,故有金刘庄和
金刘寨两次更名。清卒葬此。世有
不死鸟点穴、蚂蚁筑巢之说。”
刘邦的
曾祖父刘清始迁居於此,繁衍下这支亡魏大臣之后裔。
丰县隶属
江苏省徐州市,
淮海经济区核心地带,古称凤城,因相传远古时期曾有凤凰落于丰县城凤鸣公园的
凤鸣塔上而闻名;更因是汉高祖刘邦故乡,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美誉。丰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淮海经济区中心地带。全县总面积1449.7平方公里,南北长约59.2公里,东西宽约46.6公里,下辖14个镇1林场,总人口115万,主城区常住人口26万,城区建成面积38平方公里。丰县下辖14个镇:
凤城镇、
首羡、
顺河镇、
常店镇、
欢口镇、
师寨镇、华山镇、
梁寨镇、
范楼镇、
孙楼街道、
宋楼镇、
大沙河镇、
王沟镇、
赵庄镇。
丰县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盐矿储量为220亿吨,
钾矿探明储量为20.7亿吨,煤矿
地层储量6亿吨,2200米以下地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盐和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极具开采价值。
沛丰邑人文荟萃,历史极为厚重。除了
西汉刘姓皇族以外,西汉名相
萧何、
周勃父子、
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
五代十国朱珍、宋代参知政事李若谷家族、宋金之际的著名文学家
姚孝锡、元代左丞
袁涣、明代
文渊阁大学士许彬、
清代名臣
李卫、均系丰县人。丰县也是名孝子
丁兰(丁兰刻木)的寓居归宿之地。地面遗存有汉皇祖陵刘清墓、张道陵祖坟(宋楼镇费楼村);文庙的大成殿是苏北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建筑,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朝参资政事李若谷“赵郡李氏世德碑”是江苏省现存的四通宋碑之一;李卫墓在丰县大沙河大观园内,其
圣旨碑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记述了李卫的生平简历及官位功绩。
丰县糖人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邦传说、张道陵传说、丰县吹糖人、丰县四平调、徐州坠子(即丰县坠子)等5个项目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州4位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中张虹、燕凌两位就是丰县培养出的获得者。
沛丰邑关于
刘邦传说很多,下面是根据史料源流分析的丰县汉家遗迹:
丰县中阳里是刘邦的诞育地。刘邦在这里斩蛇,脱离
秦朝管控,初起时常祷于
枌榆社。丰沛是刘邦初起反秦的大本营。综上,丰县作为汉之故里与发祥之地,是当之无愧的。汉家遗迹是丰县的一笔历史文化财富,值得深入挖掘,可以服务于旅游业,也能增强今人自豪感。本文作者力求依据《
史记》《
汉书》及相关可信史料考证一下丰县存在的汉家遗迹。对于明清志书,本文作参考之用,对于晚近县志浮夸之论或传说故事,比如五门桥、凤凰嗉之类,本文暂时不予论述。当然这仅仅代表一家之言,未必恰当。
一、丰邑城。见于《史记》、《汉书》记载,汉高祖刘邦是“沛丰邑中阳里人”。史书又说“丰,故梁徙也”,可见丰城的形成与魏国移民有密切关系。
刘邦当年依托丰城打败秦泗川监平;
雍齿叛变,刘邦三打丰城,才收复失地。秦汉丰城与今丰县城即便不完全重合,也不会相去太远。至少可以确认今丰城与唐宋时期的故址区位相同,初宋碑出土,可资证明。当然,明朝嘉靖年间,县治曾短暂迁驻丰县东华山,其时不过三十年左右。根据历来史籍记载,结合丰沛水系,大致可以说
秦汉丰城与今丰城方位大体一致或相离很近。
二、中阳里。位于丰邑城内。邑即城的意思,中阳里为邑中之里。《
史记》记载
刘邦与
卢绾小时候在中阳里出生、学习、生活的情形。《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明确记载“合阳侯,高祖兄,兵初起,侍太公守丰”。结合《史记》语境,“守丰”显然是守“丰城”。合阳侯即刘邦二哥
刘喜,太公即刘邦父亲,刘邦刚起兵时,二哥在丰城家里侍奉他们的父亲。换句话说刘邦的家就在丰城。不言而喻,中阳里位于秦汉丰城内,大致在文庙及城东北郊区一带。刘邦在
渭河平原建新丰,把街坊邻居搬过去,也证明中阳里就在丰城内。《(北)魏书地形志》说丰有丰城,
刘知远旧宅、庙碑。宋代文献《太平寰宇记》明确说高祖故宅在城内。后人为了纪念,
五代十国时建中阳坊。《大明一统志》也记载高祖宅在丰县中阳坊。丰县地方政府于1980年代重立“中阳里”
碑石。经
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2014年
丰县正式设立中阳里街道办事处。也大致可以说古今中阳里一脉相承。
三、
枌榆社。见于《史记 封禅书》与《汉书 郊祀志》。榆社位于古丰城东北。根据《史记》《
汉书》注释记载,
魏晋时代的张晏、晋灼两人明确说枌榆社在丰(城)
东北地区十五里。三国时人张晏是研究《史家》的著名学者,去汉未远,所论当有依据或来自亲身调查。《
大明一统志》说枌榆社位于丰西二十里,显然是误读《后汉书 郡国志》(实为《续汉志》)的结果,只要稍微分析下句式就可明了。《后汉书 郡国志》记载:萧本国,沛有泗水亭,丰西有大泽,高祖斩白蛇于此,有枌榆亭。这里的萧、沛、丰都是罗列的县名,是“主语”,“丰”词条下有两句内容。一是丰西有大泽,高祖斩蛇于此。二是丰有枌榆亭。《大明一统志》将两句话混为一谈。这里“关键词”是“此”,“此”指的是“丰西大泽”,与枌榆亭无关。假如丰西泽与枌榆亭处同一区域,句式应该是:“丰西有大泽、枌榆亭,高祖斩白蛇于此”。所以
枌榆社在丰城东北,应是可信的。需要说明的是,《
大清一统志》校正了《
大明一统志》的记载错误。枌榆社当位于今天凤城街道或师寨镇辖区。
四、丰西泽。见于《
史记》、《
汉书》记载。唐初文献《
括地志》(按。亡佚书《括地志》是唐初具有官修性质的地理志书,很多内容被唐《
元和郡县图志》与宋《太平寰宇记》所吸收)说斩蛇沟在丰西十五里入泡水。《元和郡县图志》也说
斩蛇沟在县(城)西一十五里,高祖斩蛇于此。当然十五里是丰西泽与丰县城最短的距离。丰西泽面积在
秦汉较大,
刘邦斩蛇位置在泽“中”,说明斩蛇处西距
丰城市应超过十五里。刘邦丰西斩蛇,经历始皇“东游以厌王气”之后,才隐居
芒砀山。由此可见,永城芒山所立斩蛇碑亭是背离史实的。丰西泽斩蛇处大致位于今天王沟镇辖区。
五、大泽。见于《
史记》记载,“(高祖)父曰太公,母曰刘。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
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
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根据《史记》不同叙述,“大泽之陂”与“丰西泽”有明显区别。就方位而言,丰西泽距离丰城较远,比较荒凉。大泽之陂在
丰城市周边郊区。就面积而言,丰西泽区域较大,属于水草沼泽地,而大泽之陂类似小河、小湖泊旁。
刘煓一家居住邑里,在城外耕作,这也是
秦汉居民的主要生活方式。宋代文献《
太平寰宇记》明确说大泽在丰北六里。1981年此处发现明清龙雾桥碑,复述宋代
绍圣年间的庙碑内容。明、清《一统志》说龙雾桥在丰东北五里或六里。明清县志也记载了大致内容。大泽大致位于今天凤城街道辖区。
六、高祖庙。《
史记》、《
汉书》并未记载丰县有高祖庙。高祖原庙位于
沛县故城,为原沛宫,孝惠五年立,这见于《史记》记载。
晋朝戴延之《西征记》记载“(丰)县西北有高祖庙,为亭长处”。这里亭长处显然指的是丰县设置的乡亭处所,或许反映晋代前后的一些情况,但不可能位于
沛县,因为泗水亭在沛县东,而非西北。《
大明一统志》与《
大清一统志》两部官修志书认为丰县有两处高祖庙,一处位于县治中阳坊。另一处位于县城西北十二里。赵庄镇金刘寨附近出土了名为“
西汉高祖”的清康熙时碑石。
七、厌气台。又名秦台。《
史记》、《
汉书》并未记载
秦始皇到丰筑台。但是《史记》确有如下记载: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东游以厌之。这是厌气台得名的典故出处。宋代文献明确提到了丰县厌气台。《
太平寰宇记》载“厌气台在县城中”,又说“秦皇东游以厌之,因此筑台”。
北宋初期著名文人
王禹偁写了《厌气台铭》,序云“某游丰沛睹防之旧址”,铭有曰:防之筑兮救秦之衷,厌之不得为汉之基。与此同时,另一位宋初文人
梁颢写了首《厌气台》,诗云:天生王气何能厌,嬴氏空劳筑此台,今日我来台上看,残春寂寞野花开。明人朱景阳也写了首《秦台月夜》,首句曰:厌气台空荒草深,犹存断碣识赢秦。这些作品集中反映秦亡
汉兴非个人意志所能扭转。秦台(厌气台)处于今中阳里街道辖区。
八、邀帝城。《
史记》、《
汉书》也未明确记载
刘邦暮年回过丰。《
大明一统志》较早记载了“邀城”词条——“在
沛丰邑西南二十里,俗传
刘知远还乡,父老邀之于此。《
大清一统志》记载“
邀帝城”词条——“在丰县西南二十里,相传汉高祖还乡,父老邀之于此,亦曰邀驾城”。两部官方典志记载几乎完全相同。明清县志也作了大致相同的记载。这两部典志具有官方权威,使用了“俗传”或“相传”的说法,说明这是从前代口耳相传的,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同时也没有确信的史料予以征引。民国曾设置邀帝乡,后属刘王楼乡,今属宋楼镇西部。葛芭草集村出土了名为“邀帝城”的清顺治时
碑石。值得注意的是,近年
沛丰邑发现的宋碑载“邀至村”,这与
邀帝城或有某种联系,尚待考证。
九、汉家陵墓。《
汉书》引用
刘向所言,“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太上皇父,其迁坟日浅,坟墓在丰鲜也,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
刘邦祖上是否拥有贵族头衔,这里放下不论。“其迁坟日浅,坟墓在丰鲜也”。这说明刘家在丰坟墓虽然极少,并非没有,至少应该有一个,否则刘邦没必要置祠祀官。太上皇葬于关中。我们可以推断丰公陵墓应该在丰。具体位置或离今丰城不远,尚待考证。县志记载了丰公祠。
综上所述:本文作者认为,有《
史记》《
汉书》作依据的遗迹有丰邑城、中阳里、大泽、丰西泽、
枌榆社、汉家陵墓(丰公陵)。属于后代追念遗迹,按照史料出现顺序排列是:高祖庙、厌气台、
邀帝城。当然
晋朝史料《西征记》所言高祖庙为孤证。因丰公陵的厘定问题多少含有推论因素,故最后叙述。
——摘自丁维军《丰县汉家遗迹》徐州日报社《今日徐州》新闻客户端
• 参考资料
• 1.
西汉高祖--刘邦.中国丰县网[引用日期2015-05-18]
参考资料
汉书卷一上高帝纪第一上.http://ab.newdu.com/book/s83123.html.202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