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龙(属名:seismosaurus),又称哈氏
梁龙属。地震龙属于植食性恐龙,生存在1亿4500万~1亿5600万年前的
侏罗纪晚期,是有史以来陆地上最长的动物之一。
地震龙最早于1979年在美国
新墨西哥州发现,已经发现的身体有尾巴;背部;臀部和后肢。其类似梁龙,但地震龙具有更长的尾巴和粗壮的骨盆。约有29~42米长,22吨重。1991年发现了第一只地震龙化石,地震龙长着长脖子,小脑袋和一条细长但有力的尾巴,鼻孔长在头顶上。它的头和嘴都很小,嘴的前部有扁平的圆形牙齿,后部没有牙齿。地震龙吃东西时,地震龙将树叶整个咽下去,一口也不嚼。鞭子似的长尾巴可以帮助它抵御敌害,也可以赶走所到之处的其他小动物。地震龙的前腿比后腿短些,每只脚有5个脚趾,其中的一个脚趾长着爪子。它们成群活动,走路非常的慢。地震龙不做窝,它们一边走路一边生小恐龙,因此恐龙蛋形成一条长长的线,它们不照顾自己的孩子。地震龙的脑袋非常小,所以它不聪明。
2004年美国质协会的年度会议上,地震龙被重新归类于梁龙属,并改名为Diplodocus hallorum翻译(梁龙hallorum)。许多作者认为许多地震龙的明显特征其实是病变,也可能是脊椎错置的结果。这个论点在2006年的一篇文章中发展为,地震龙不仅是梁龙的一种D. hallorum,更可能与长梁龙(D. longus)是同一种恐龙。他们认为地震龙最独特的特征,
坐骨末端的钩状突起,其实是靠附在坐骨旁的椎弓。若没有这个椎弓,这个坐骨的轮廓将非常正常。地震龙曾被认为体长超过50米,体重超过150吨,有的人认为它是一种大的
梁龙属,虽然研究后数据已缩水至29~42米长,22吨重。但它仍比
迷惑龙、
腕龙都要长。
侏罗纪
时代
侏罗纪(距今约2.08亿年~距今1.44亿年,
爬行纲和裸子植物的时代)属于中生代中期。中生代第二个纪。这一时期形成的
地层称侏罗系,位于三叠系之下、白垩系之上。超级陆块
盘古大陆此时真正开始分裂。
大陆地壳上的缝生成了
大西洋。非洲开始从
南美洲裂开,而
印度则准备移向亚洲。生物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
翼龙目和鸟类出现,哺乳纲开始发展等等。陆生的裸子植物发展到极盛期。淡水无脊椎动物的
瓣鳃纲、
腹足类动物、叶肢介、
介形虫及昆虫迅速发展。海生的
杆菊石、双壳类、
箭石仍为重要成员,
六射珊瑚从
三叠纪到
侏罗纪的变化很小。棘皮动物的
海胆自侏罗纪开始占据了重要地位。
侏罗纪时
爬行纲迅速发展。
槽齿目绝灭,海生的
幻龙目也绝灭了。恐龙的进化类型——
鸟臀类的四个主要类型中有两个繁盛于侏罗纪,飞行的爬行动物第一次滑翔于天空之中。鸟类首次出现,这是动物生命史上的重要变革之一。恐龙的另一类型——
蜥臀目在侏罗纪有两类最为繁盛:一类是食肉的恐龙,另一类是笨重的植食恐龙。海生的爬行类中主要是
鱼龙目及
蛇颈龙属,它们成为海洋环境中不可忽视的成员。
三叠纪晚期出现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在
侏罗纪晚期已濒于绝灭。早侏罗世新产生了哺乳动物的另一些早期类型——
多瘤齿兽目,它被认为是植食的类型,至
新生代早期绝灭。而中侏罗世出现的
古兽马类一般被认为是
有袋类和有
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
软骨硬鳞类在侏罗纪已开始衰退,被全骨鱼代替。发现于三叠纪的最早的
真骨下纲到了侏罗纪晚期才有了较大发展,数量增多,但种类较少。
侏罗纪的
杆菊石更为进化,主要表现在缝合线的复杂化上,壳饰和壳形也日趋多样化,可能是菊石为适应不同海洋环境及多种生活方式所致。
侏罗纪的海相
瓣鳃纲很丰富,非海相双壳类也迅速发展起来,它们在陆相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上起了重要作用。侏罗纪是裸子植物的极盛期。
形态特征
地震龙(seismosaurus)的含义是“地震的蜥蜴”。它最早是1979年在美国
新墨西哥州发现的,时代为侏罗纪晚期。已经发现的身体有尾巴;背部;臀部和后肢。初看起来它很像
梁龙属,但地震龙具有更长的尾巴和粗壮的骨盆。据初步估计,它的长度至少有50米。不过已缩水至29-42米长,22吨重。
地震龙长着长脖子,小脑袋,以及一条细长的尾巴。鼻孔长在头顶上。它的头和嘴都很小,嘴的前部有扁平的圆形牙齿,后部没有牙齿。地震龙的前腿比后腿短些。每只脚有5个脚趾,其中的一个脚趾长着爪子。地震龙用四只脚走路,走得很慢。它们成群生活。地震龙是植食动物,吃东西时,地震龙将树叶整个咽下去,一口也不嚼。地震龙是较大的恐龙之一,但部分科学家认为已发现的地震龙化石属于一只长得过大的
梁龙属。
体长之王
地震龙是地球上迄今为止曾生存过的体长最长的陆生物种,自然也是恐龙王国中的“体长之王”。它身上的大部份骨骼化石得以出土,这在大型
蜥脚类恐龙中极为罕见,也使得人们对它有所了解。地震龙的颈椎和尾巴极长,与此相比,它的躯体就显得短肥。由此推论,它的体重有可能轻于超龙。
最新研究
地震龙是真的存在没错,只是科学家现在认为它其实是
梁龙科最大的一个新种。过去曾以为这种恐龙的体长可以超过52米,那么它就是世界上最长的恐龙了。但后来科学家发现,地震龙臀部附近的一块骨头放错了,放的地方太靠近尾巴了。如果把骨头放回正确位置,地震龙就只能算是一种颇大型的梁龙而已。尽管地震龙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大,但它可能还是最长的恐龙之一。
生活习性
地震龙曾被认为体长超过50米,体重超过150吨,有的人认为它是一种大的
梁龙属,已缩水至29-42米长,40吨重。地震龙属于植食性恐龙。生存在1亿4500万-1亿5600万年前的
侏罗纪晚期。地震龙是有史以来陆地上最长的动物之一,尽管地震龙的相关数据已经严重缩水,但它仍比
迷惑龙、
腕龙属都要长,但是由于头尾很长,身体很短,因此体重并不重,地震龙脖子虽长,但由于颈骨数量少且韧,因此地震龙的脖子并不能像蛇颈龙一般自由弯曲。腕龙、迷惑龙、地震龙的鼻孔都是长在头顶上的。脖子最长的恐龙是巨酋龙,尾巴最长的恐龙一定就是地震龙了。
地震龙曾被认为有39-52米长,因此当时被认为是恐龙世界中的体长冠军,除了
双腔龙属(58-62米)。由于背部骨骼较重,使得它的身躯庞大,有150吨重,体重是恐龙时代的冠军。不过已缩水至29-42米长,42吨重。它的牙齿只长在嘴的前部,而且很细小,这样它就只能吃些柔嫩多汁的植物了。鞭子似的长尾巴可以帮助它抵御敌害,也可以赶走所到之处的其他小动物。可以想象得出,地震龙在吃食的时候,尾巴在不断抽打的情形。地震龙是个巨大的恐龙,尽管体型巨大,地震龙的脑袋却是纤细小巧。它的鼻孔长在头顶上。嘴的前部长着扁平的牙齿,嘴的侧面和后部则没有牙齿。它的前腿比后腿短,每只脚上有五个脚趾,其中的一个脚趾长着爪子。地震龙成群活动,它们走路非常的慢。地震龙不做窝,它们一边走路一边生小恐龙,因此恐龙蛋形成一条长长的线。它们不照顾自己的孩子。地震龙的脑袋非常小,所以它不聪明。地震龙是植食动物。吃东西时,它不咀嚼,而是将树叶等食物直接吞下去。一些大型食肉恐龙会
捕食地震龙。如果让20位10岁左右的小朋友头脚相接的躺在地上,他们组成的长度基本上同地震龙的体长差不多。
地震龙的脖子又细又长,尾巴像鞭子,四条腿像柱子一般。地震龙的后腿比前肢稍长,所以它的臀部高于前肩。从其纤细、小巧的脑袋到其巨大无比的尾巴顶稍,地震龙的身体被一串相互连接的中轴骨骼支撑着,我们称其为脊椎骨。它的脖子是由15块脊椎骨组成,胸部和背部有10块,而细长的尾巴内竟有大约70块!尽管地震龙身体庞大,但它完全可以用脖子和尾巴的力量将自己从地面上支撑起来。地震龙能用它强有力的尾巴来鞭打敌人,迫使进攻者后退;或者用后腿站立,用尾巴支持部分体重,以便能用巨大的前肢来自卫。地震龙前肢内侧脚趾上有一个巨大而弯曲的爪,那可是它锋利的自卫武器。就像人类的鞋后跟一样,地震龙的脚下大概也生有能将其脚趾垫起来的脚掌垫。有了它,地震龙在行走时就不会因为支持沉重的身体而使肌肉感到太吃力。
发现化石
地震龙是恐龙中超大恐龙的代表龙,在1991年发现了第一只地震龙化石。地震龙是最大的恐龙,但部分科学家认为已发现的地震龙化石属于一只长得过大的梁龙。自从地震龙首次被叙述后,地震龙的首次估计体型被认为是夸大的。较新的研究显示地震龙的身长只有约32米,重量约22到27公吨,小于它们的近亲超龙。这个重新评估是根据地震龙巨大巴的位置,实际上比DavidGillete首次计算地震龙体重时的位置还要前。另外,地震龙当初估计身长时,曾参考宾州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完整梁龙骨架,该骨架有13节尾椎取自于其他恐龙,因此地震龙的身长估计值多了30%。恐龙体长42—67米,体重可能会达到100吨以上。
下级分类
在2004年美国质协会的年度会议上,地震龙被重新归类于
梁龙属,并改名为Diplodocushallorum翻译(梁龙hallorum)。许多作者认为许多地震龙的明显特征其实是病变,也可能是脊椎错置的结果。这个论点在2006年的一篇文章中更发展为,地震龙不仅是梁龙的一种D.hallorum,更可能与长梁龙(D.longus)是同一种恐龙。他们认为地震龙最独特的特征,坐骨末端的钩状突起,其实是靠附在坐骨旁的椎弓。若没有这个椎弓,这个坐骨的轮廓将非常正常。
VS梁龙
地震龙按照梁龙的标准体长超29-33米来算,体重19吨。属于植食性恐龙。生存在1亿4500万-1亿5600万年前的
侏罗纪晚期。
梁龙是和地震龙很像的一种恐龙。恐龙名称:梁龙(大陆)
梁恐龙(港台)
拉丁文名:diplodocus
恐龙体长:27米
恐龙体重:19吨
恐龙食物:草食
生存年代:1亿4500万-1亿5500万年前,晚侏罗纪
辨认要决:尾巴特别长
梁龙体长27米,但是由于头尾很长,身体很短,因此体重并不重,体重约10吨;迷惑龙体长21米,身高10米,体重15吨;腕龙体长23米,高12米,体重20-25吨。
资料
梁龙科
关键字:蜥脚形亚目梁龙
梁龙科(Diplodocidae),也可称作梁龙类,是蜥臀类的恐龙,梁龙、迷惑龙都是属于梁龙类的恐龙,梁龙类中包括了最长的恐龙,易碎双腔龙更是长达60米。梁龙类的恐龙有着长长的脖颈,和一条尖长的尾,骨骼的形状使它们的体重较其他蜥脚类的恐龙轻,后腿较前腿长,使它们的体型微微向前倾,梁龙类的头型较其他蜥臀类恐龙长,鼻孔位于双眼附近,短棒状的牙齿,植食性。经电脑模拟可知,梁龙类可轻易地挥动它们的长尾,产生约200分贝的巨响,也许它们是利用这种方式来吓退攻击它们的掠食性动物,有些梁龙类化石的尾端骨头有碎裂的情形,支持这项推测。1877年迷惑龙的化石首次被发现,唯缺少头骨的部分。完整的迷惑龙化石于1975年被挖掘出来。
世界纪录
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地震龙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它的体长有42-67米,体重有100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