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才
王生才
王生才,号榆阳区,1951年生,陕西榆林市人,现居临潼榆阳书屋,职业画家。他的作画追求简、纯、疏、松,具备了"真情"和"趣味",流露出东方文化的神秘底蕴。王生才借笔墨传情,对形象语言只是意到而已,他把全部功力用到一种空境中,使人在一尘不染、静寂流云,落花无声中享受清凉,淡薄的情趣。除了作画,王生才的另一大爱好就是青花,被称为画青花的鬼才。
人物经历
1951年生于陕西榆林市。
1986年,王生才带着简单的行李,沿着“丝绸之路”走了3个月,也画了3个月。
2000年荣宝斋出版《王生才画集》。
2001年香港云峰画苑北京展示中心举办画展,《北京晚报》、《光明日报》、《文化周刊》等首都多家媒体报道。
2002年至今先后在大连市广州市上海市郑州市扬州市济南市青岛市东莞市、深圳等地举办作品展览。
2004年《光明日报》发表刘骁纯博士论文《“闲与禅”——王生才作品观后》。入选全国收藏家协会《收藏界》十大画家排行榜。
2006年北京泰兑文化公司在琉璃厂东街口四宝堂内建立《王生才水墨世界》展示厅。出版画集、合集三十余种。
成就荣誉
2000年, 荣宝斋出版社编辑出版《王生才画集》向国内外发行。作品亦被画廊及各地收藏家收购,2001年 4月23日,首次个展在北京皇史举行,出席开幕酒会的有包括刘骁纯、程大利高志其及首都各界人士,外国驻京机构代表六百多人,《光明日报》、《北京晚报》、《中国日报》及《北京周刊》海外版、《中国企业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采访。文化部《文化月刊》第七期、《美术界》第七期等许多报刊选登画作及评价文章。并被《美术界》杂志作为重点推荐画家,连续在大连市、北京等地展出作品。9月23日郑州市金砚台画廊举办个人展览。
同年12月23日至28日,著名文人画家王生才画展在深圳古玩城卓氏画院华夏水墨画廊展出,同时展出的还有数件王生才手绘青花瓷精品。
作品风格
王生才作画追求简、纯、疏、松,具备了“真情”何“趣味”。流露出东方文化的神秘底蕴。王生才借笔墨传情,对形象语言只是意到而已,用笔简到令人惊异,用画家自己的话说,“每一滴墨都是有生命的”。而欣 赏他画的青花又别有一番滋味,好像他把多年倾注在青花上的情感,一下子“泼”了出来,泼得那么鲜活,那么丰满,那么自然。对于自己的作品,王生才要求甚高,他说:“一日,去我家附近买朱云峰。打饼的人刚从炉内取出一个烤好的饼,但不卖给我。说这个饼碱有点大,没弄好,留着自己吃。当时便令我一惊。一个饼才值几个钱,他都不敢将没弄好的东西往出拿。我辈舞文弄墨,卖的是精神境界,能将平庸的作品拿出去瞎蒙人吗!”认识王生才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性情中人,他总说:“文人要有一点江湖气。此气可除酸祛腐,但不得有江湖习气。虽差一字,却是天壤之别。前者仍然是君子行事。后者已经与地痞无异了。”他把全部功力用到一种空境中,使人在一尘不染,静寂流云,落花无声中享受清凉,淡泊的情趣。
人物轶事
在王生才看来,每个人都有潜藏的原始绘画本能。“不是吗?早在远古时代,文字尚未出现的时候,人们就是用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王生才正是这样。他出生于陕北榆林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小时候,除了皇历,家中并没有其他藏书。比起那些出身世家的画师,家庭对于他的影响几近于无,但也正是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王生才对于绘画有着自然、朴素的理解。“我的绘画灵感是从生活中来的。”他如是说。
自然的东西比画美
30多岁时,他来到西安美术学院进修,在浓浓的学院氛围中,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丰厚的养料。在那里,他认识了亦师亦友的张之光先生,张老师也是工人出身,当时在西安美术学院任教,相似的经历让他们对于艺术有着相近的理解。20多年来,他们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只要回到西安市,王生才一定会去看望张 老师,热上一壶老酒,两人谈艺术、谈生活,尽情交流着内心的世界。
1986年,王生才决定拓展自己的画风。带着简单的行李,他沿着“丝绸之路”走了3个月,也画了3个月。王生才说,这段珍贵的经历使他的人生观有了很大的转变。“走上戈壁滩,放眼望去,四下里茫茫一片,天地无限开阔,只有人是最渺小的。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在环境的感染下,还有什么可小心眼儿的呢?”在这片宽阔的天地中,王生才突然领悟到了许多佛理,深有感触的他又来到寺院,与老和尚同住了一段时间。
从戈壁滩回来,王生才深有感触地说:“大自然的东西比画美!”这段难能可贵的写生经历深深地影响了王生才,直到现在,王生才的画风也不受任何派别的束缚。
走下黄土高原
王生才曾在榆林市一家单位搞宣传工作,单调的工作并不能满足他内心深处涌动的绘画欲望。他渴望创作,却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上好的宣纸,只能画在麻纸上。这样创作了一段时间,王生才感到必须首先打造创作的物质基础,于是他和妻子商量:画画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先做生意赚钱买宣纸。“我这老伴儿很是通情达理,她非常支持我的决定。”说着,王生才转头对老伴儿呵呵一笑,这对历经岁月磨练的伴侣用无声的语言交流着心底只属于两个人的感受。
王生才绘画有天分,做生意同样是把好手。下海3年,他果然挣了不少钱,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一天,他又去看望张之光先生,听说他一心做生意,张老师提醒他道:钱挣得差不多行了,如果将画丢了太可惜了。
“我有多久没有把心思放在创作上了?”张老师的一席话,令王生才猛然想起了下海的初衷。于是,他放下手中红火的生意举家迁往关中,在西安临潼骊山下置了个只属于自己的“画院”。在这里,他弃了一切杂念,专心读书、创作。这样的生活过了8年,王生才已年近50,银行里的积蓄渐渐见了底。他带着自己多年的作品,来到北京荣宝斋
北京之行为王生才展现了一片全新的天地,荣宝斋看中了他的独特风格,为他出了画册,随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画廊为他在北京办了个展,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渐渐地,王生才的作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展览越办越多。王生才就这样从北走到南,2001年他参加了全国所有的艺术博览会。参展不但使他有了收入,而且认识了各界人士,有了很大的收获,自己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即便在这样“顺风顺水”的环境下,王生才仍旧不忘艺术家所必需的独立人格。他说,不管从事什么工作,自立乃是人生第一要务,无论外界诱惑有多大,在经济、精神上,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主见。
意到深处有似无
看过王生才画作的人无不发现,他的手法极其简约,喜欢使用大量空白,以虚取实。一张画纸,寥寥几笔,便能恰到好处地展现清朗的意境。谈到这个问题,王生才自然而然地将话题引到了禅宗。他说,起初他也喜欢把整张纸画得满满的,读毕《六祖坛经》,心中有无限感慨。六祖原本是个粗人,并不识字,但与那些满腹经纶、口若悬河的书生相比,他悟出了本性,悟出了根源,因此得以继承衣钵,成为六祖。武则天时代有位文人陈子昂,因为不善交际,被人轻视,一气之下,他跑到幽州台,写出了千古流传的《登幽州台歌》,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怆。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所表达的意境无人超越,这才是大写意。绘画也是如此,贵在表达境界,不在用墨多少,一下子点中要害,才是高手。
从那以后,王生才的绘画风格日渐清新,凡是一笔能充分表达的,他绝不画第二笔,简约到了极致。在他看来,各种画法原本都是工具,没有高下之分,只是画家能够自如地以各种手法表达自己的境界。如同字典,所有文字单独看来并无稀奇,但文学家善用自己的思想把这些字词组成美文。写意首先要有“意”,说到这里,王生才微微晃着头,吟起了《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绘画是我的语言
王生才常说:“绘画是我与人交流的最好语言。”他提出,搞创作必须有深厚的积淀,善于汲取方方面面的养料,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意。在案头上多下工夫,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收敛精气神,才能有所成就。“大自然是平衡的,过去的陕北地区物质极其贫乏,所以精神食粮特别丰富,人民很快乐。你看,优美的信天游,神气活现的民间剪纸,哪样不是陕北的骄傲呢?”王生才认为,如今物质满足了,精神更要有所提高,无论是家庭还是民族、国家,文化历史都不能割断,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基础。
王生才不好交际,也不参加各级美术组织。他说:“绘画是我的语言,是我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自己的作品受到别人的认可,有人喜欢我的作品。对于画家来说,这比什么都重要,它时时刻刻激励着我要更加认真地、精益求精地把持住手中的画笔。”
10年骊山隐居
1992年,王生才闲居骊山脚下,中断人际交往,埋头于闲诗闲文闲书闲画,一晃近十年。“画家作画时最易被前人的东西所左右。这时候落笔,大概传达的是别人的信号。如能在作画之前多培养一些属于自己的信号就非常重要。中国画家更是如此。常说得‘大器晚成’因缘于此罢。”王生才将他在骊山脚下的这十年看作他培养属于自己的信号的十年。当他把积攒起来的钱快要耗干时,他终于找到了自出机杼的艺术门径,跨入新世纪,有慧眼的藏家喜欢上了他的画。
闲是一种智慧的忙法。
王生才的画喜欢大量使用空白,有一种无际的清闲。他用笔极简极少,简约程度大胆而罕见。在他看来,“言简”才能“意繁”,空白才能成为“自己的心与大千世界一起虚若无极”的载体。“有的画看着极简,却有着深厚、复杂的文化内涵。有的画看着很繁,却是在非常简单的思想支配下弄出来的。”王生才说。
墨染是传统文人画远远没有做足文章的领域,这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艺术家在墨染上寻求突破的根本原因,而且确实成果显著。王生才常常大量用墨,以笔点睛;大量用染,勾勒点睛。他的墨染最突出的特征是以虚取实,不仅用墨法染法画云烟气雾,而且用此法画山画石、画人画木、画果画禽……
王生才给自己的画室取名“半闲斋”,并撰一联:半醉半醒正好吃茶,闲人闲谈方可论画。“闲逸”正是他为人为画的追求,对王生才来说,闲非闲,闲是一种智慧的忙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文武之道本应如此……以便更灵活地劳作与思考。”
画青花的鬼才
除了作画,王生才的另一大爱好就是青花。很多年前他就喜欢上了青花,他收罗了一大筐明清小瓷片,为的就是寻找瓷片上那一笔一笔的小感觉。一壶小酒,一片儿能把玩半天,直到醺醺,方才罢手。
王生才本是个话极少的人,但自从在江西景德镇画了两个月青花,人就变了。逢人便说江西,逢人便说瓷,逢人便说青花。朋友说,你这是得了“青花恋”了。从江西回来以后,王生才的院子里就多了一景,“一屉”烧炸了的碎瓷。他爱青花爱成了一种癖,因这“癖”,他居然如有神助般地烧出五彩斑斓的青花釉里红。说起青花釉里红,行家自然知道烧一件好难,烧一件上好的更难。难在火候,难在窑中摆放的位置,还要看撤火、开窑、冷却的时机。当王生才抱着他在景德镇烧成的一件青花釉里红返回住地时,一位景德镇的出租车司机从后视镜里边看边说:“先生你命好,青花釉里红很少能变出这么丰富的色彩,红还红得这么艳丽。”
往纸上画,画家一般都熟悉。往瓷胎上画,由于难分浓淡干湿,难分虚实关系,似乎眼睛是不管事了,只能凭感觉、凭经验。而王生才画青花的时间并不长,说经验丰富有点过,于是行家说王生才是个画青花的鬼才,就因为他有无师自通的那种青花感觉。别人在画青花时“看”不到过火以后的蓝,而他似乎就预先能“看”到。
王生才最得意时,就是抱着自己画的瓷“摸”。他说:“人真的够聪明。历史上留下了那么多技术,又留下了那么多的艺术,艺术和技术再融合……很少有人身处在这个融合的缝里亲身体验,我多有福啊。”
参考资料
王生才.https://wangshengcai.artron.net.2024-06-20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成就荣誉
作品风格
人物轶事
自然的东西比画美
走下黄土高原
意到深处有似无
绘画是我的语言
10年骊山隐居
画青花的鬼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