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体大鳞鲆
牙鲆科大鳞鲆属动物
高体大鳞鲆(学名:Tarphops oligolepis)是牙鲆科大鳞鲆属的鱼类,俗名海目鲽、左口圆鲽、台湾名为风吹鄙、大鳞鲽,又名扁鱼、宽体舌鳎牙鲆比目鱼。主要分布于北达日本东南部以及海南岛西侧到中国台湾等海区、东海黄海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底层海鱼。栖息在30米水深的海底泥沙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长崎。
形态特征
体长卵圆形,很侧扁。尾柄短高。头高大于头长,背缘在吻后半部有一小凹刻。两眼位头左侧,上眼较下眼位微较前。眼间隔窄嵴状,有鳞,眼径为其宽4.1—4.5倍。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位较高且后缘有一皮膜突起;左鼻孔位眼间隔正前方吻侧;右侧鼻孔邻近头背缘。口前位,闭时两颌前端相等。上颌达下眼中央或稍前下方。两颌牙很细小,左右相似。鳃耙较密,长扁形,长约等于鳃丝,无小刺。肛门偏位臀鳍始点右侧稍前上方。生殖孔位偏臀鳍左侧稍前上方。头体两侧均被弱栉鳞,仅右侧线鳞为圆鳞,奇鳍与腹鳍有鳞;吻部左侧与口缘无鳞。侧线侧中位,圆弧部位较高,上枝约伸达第8—9背鳍条基附近。
背鳍始于吻后半部偏右侧,有膜连右侧后鼻孔上缘;中部稍后鳍条最长,后端鳍条很短小。臀鳍始于胸鳍基下方,形似背鳍。第一间脉棘突出于臀鳍前端。左胸鳍尖刀状,侧位稍低,中央约7鳍条分枝,第3鳍条最长。右胸鳍圆形,鳍条不分枝,长约为左胸鳍的3/5。腹鳍基短;左腹鳍位较低、前,后4鳍条分枝,第2—3鳍条最长,伸达第1—3臀鳍条基。尾鳍后端圆形或微呈双截形,中央10—11鳍条分枝。
头体左侧淡灰褐色,有些不规则的暗褐色网状纹;鳍淡黄色,奇鳍与左腹鳍有褐色小杂斑点,左腹鳍有5—6条褐色横纹。右侧头体白色或淡黄色,鳍色亦较淡。
胃弯弓状,后端略呈盲囊状。幽门盲囊4个。解剖闸坡体长64.5毫米雌鱼;卵巢三角形,后角细长伸达第8—9脉棘下端,大部为Ⅱ期阶段,个别卵开始有卵黄积聚。右侧有一眶前骨及6个眶下骨。第2—4上咽骨、第3上鳃骨下咽骨有牙齿。尾下骨后端分枝,尾杆骨与第4—5尾下骨已愈合。体腔膜褐色。体椭圆形,淡褐色。体长约10厘米,为小型鲆科鱼类。鳞片大,不易脱落。
栖所习性
高体大鳞鲆主要栖息在30米水深的海底泥沙地。肉食性鱼类,主要捕食底栖性的甲壳亚门或是其它种类的小鱼。
同种异名
高体大鳞鲆的同种异名包括Pseudorhombus oligolepis和Rhombus oligolepis。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所习性
同种异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