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虾亚纲
节肢动物门软甲纲下的亚纲
软甲纲的1亚纲。全为海生。
正文
软甲纲的1亚纲。全为海生。身体窄长筒状,略平扁,头胸甲仅复盖头部和胸部的前4节,后4胸节外露并能活动。有1对带柄的腹眼,眼柄着生于眼节上,第1触角自触角节生出,这两个体节在头部前端,能活动,与其他各类甲壳亚门都不相同。掠虾类起源于中生代的侏罗纪,现存300余种。绝大多数种类生活于热带亚热带,少数见于温带。大多在潮间带和潮下带浅海底穴居,但深虾蛄属最深可达952米。中国沿海均有,南海种类最多,已发现80余种。
形态  以口虾蛄(见图)为例:头胸甲前缘中央有1片能活动的梯形额角板,其前方有能活动的眼节和触角节。腹部宽大,共6节,最后另有宽而短的尾节,其背面有中央脊,后缘具强棘。第1触角柄部细长,分3节,末端具3条触鞭,司触觉。第2触角柄部2节,上生有1条触鞭和1个长圆形鳞片。口器、大颚十分坚硬,分为臼齿部和切齿部,都有齿状突起,能切断和磨碎食物;大颚触须3节,不显著,有感觉作用。第1小颚小,原肢2节,其内缘具刺毛。第2小颚呈薄片状,由4节构成,内缘具密毛。这2对小颚能辅助大颚撕碎食物。胸部具8对附肢;前5对是颚足,后3对是步足(与十足目3对颚足、5对步足正好相反)。第1对颚足细长,末节末端平截并具刷状毛;第2颚足特别强大,末节(指节)侧扁,有6个尖齿,可与掌节的边缘凹槽部分吻合,为捕食和御敌利器,称为掠肢;第3至第5对颚足比第1对短,末端为小。这些附肢能将捕捉的食物送入口中。 5对颚足皆无外肢,但基部具圆片状的上肢。步足细弱无螯,原肢3节,下接内外肢,不适于爬行。雄性第3步足基部内侧有1对细长的交接棒。腹部前5腹节各有1对腹肢,由柄节和扁叶状的内外肢构成,有游泳和呼吸的功能。鳃生在外肢的基部,有许多分枝的鳃丝。每一腹肢的内肢内侧有1个小内附肢,与相应另一侧的小内附肢相互连接,使1对腹肢联成整体,便于游泳。雄性第1对腹肢的内肢变形,成为执握器,交配时用以握住雌体。腹部最后1对附肢为发达的尾肢;原肢1节,外肢2节,内肢1节,片状。原肢内侧有1强大的叉状刺突,称基突或双刺突,伸于内外肢之间。尾肢与尾节构成尾扇,除具有游泳功能外,并可用以掘穴和御敌。口足目类的口位于腹面两个大颚之间,口经食道通入胃,后接肠道,纵穿腹部,向后通至肛门。肛门开口于尾节腹面。心脏呈长管状,从头胸部背面的后部直伸到第5腹节,心脏向两侧和前后伸出动脉血管,通往各部器官组织。雌性生殖孔成对多在第 6胸节的腹面开口,卵巢位于身体背部心脏的下方,怀卵时从头胸部向后伸展,经腹部直至尾节。雄性的1对生殖孔在胸部末节的腹面。头部第2触角基部的小颚腺为排泄器官。
习性  虾蛄多穴居。虾蛄科和琴虾蛄科的种类多在浅海沙底或泥沙底掘穴,穴多为“U”字形。指虾蛄科多居于珊瑚礁的洞穴中。口足类为肉食性,捕食甲壳亚门、小形鱼类、软体动物门或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游泳能力强,行动十分迅速,能以掠肢追捕猎物。此类动物体能发声,虾蛄科种类以尾肢摩擦尾节腹面而发出声音,指虾蛄科种类以掠肢发出打击声。
雌性产卵后,将受精卵块抱在颚足之间。孵化后,幼体的形态与成体有很大差异,扁平而透明,肉质少,体轻,行漂浮生活,经多次蜕皮和一系列的变态后,才能变成母体的形状,并开始在海底生活。口足类的繁殖期在中国的黄渤海区为5~8月,在南海时期稍长。
分类  掠虾亚纲中仅有口足目一目,其中除全为化石种类的古虾蛄科(Sculdidae)外,现生种分4个总科:深虾蛄总科(Bathysquilloidea),指虾蛄总科(Gonodaety-loidea),虾蛄总科(Squilloidea),琴虾蛄总科(Lysios-quilloidea)。
经济意义  虾蛄科、琴虾蛄科等体形较大种类的肉和卵巢可食,味道鲜美,口虾蛄成熟的卵巢的鲜美程度远远超过对虾。另外,也可作为钓铒或肥料。体形较小的个体常为大黄鱼章鱼的饵料。数量最多的是口虾蛄,体长达15厘米,中国以黄渤海区产量最大,是重要经济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正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