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忠健(1930年9月16日-2023年2月15日),
中国化学会理事,省药学会常务理事,有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为丰富天然产物化学、药物学、植物分类学以及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做出了贡献,同时培养了大批有机化学人才。从事天然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研究了百余种
西北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得到400多种新化合物,其中12种类为新骨架,发现了40多种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物质并获德彪-中国癌症基金研究会国际奖。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七五”重大和“六五”、“八五”重点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被SCI引用250余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
二等奖及
三等奖各三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个人金牛奖,
甘肃省高校教书育人奖、甘肃省先进工作者奖等。
2023年2月15日7时36分,贾忠建在
江苏省常州市逝世,享年94岁。
工作经历
1950年9月至1953年7月 在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习。
1953年9月至1958年7月 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研究生。
1958年7月至1959年5月 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
1959年5月至1979年12月 历任
兰州大学讲师,有机化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1980年1月至1984年12月 任兰州大学副教授兼天然有机研究室副主任。
1985年1月,历任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兼天然有机研究室主任。
1990年,当选为中国药学会甘肃分会理事会常务理事。
1994年,当选为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四、二十五届理事会理事。
无悔选择
1950年,贾忠建考入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她发愤读书,常废寝忘食。195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本科的学习,被推荐到北京大学化学系当研究生,师从著名有机化学家
邢其毅教授。未名湖畔五年的勤学苦练,她终于掌握了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本领。1958年贾忠建学成之后,导师和校方让她留校任教。可是一年之后,她面临的却是新的选择,因为她的丈夫研究生毕业后先期分配到
兰州市工作。50年代,兰州、
大西北、
黄土高原是三个同义语,它告诉人们:这里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北京大学为了解决贾忠建夫妻两地分居的困难,准备把她的丈夫调到北京。而此时,贾忠建想得却更多、更远:大西北虽然艰苦、落后,但更需要人们去开拓;大西北丰富的植物资源,有待于人们去研究开发。自己是学有机化学的,在那里将更有用武之地。有志青年应当面对困难,正视困难,在创业、开拓中寻求幸福和欢乐。于是,她毅然舍弃了京城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踏上了这片黄土地。她作出了无悔的选择。把祖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
大西北一干就是数十年。
诲人不倦
1959年,贾忠建调到
兰州市。当时兰州的工作、生活条件较差,严冬季节没有暖气供应。但是,为了全面提高
兰州大学有机化学基础课的教学质量,身为教研室主任的贾忠建不畏艰难,带领大家在冰水里清洗堆积多年的旧玻璃器皿,清点和维修仪器;为了编写新的实验讲义,她亲自动手做实验,力求实验数据和结果准确无误;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她认真编写教案,并坚持试讲。贾忠建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爱到了师生的交口称誉。
“十年浩劫”之后,贾忠建教学工作的重心转向培养研究生。她认为给研究生授课,教师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应当着重向学生介绍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她经常告诫学生:“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没有娴熟的实验技能,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将寸步难行;不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就不可能做出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她严格要求学生,不放过任何细节,对论文中的每个数据,她都要仔细核对,每篇论文的修改常达三四个回合;她热情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坚持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把发现人才、提携后生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她熟悉每一位同学的特点,今天谈起当年的学生,依然如数家珍……
贾忠建含辛茹苦几十年,培养了大批英才。已经走向社会的34名硕士、25名博士和2名博士后中,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有系主任。他们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科学素养良好,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受到普遍欢迎。1991年贾忠建被评选为
甘肃省高等学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主要成就
贾忠建成了一个“工作狂”,不停地探索,不断地开拓,没有节假日,常抱病工作,甚至通宵达旦。近20年,她先后承担“六五”、“七五”、“八五”国家科委、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大、重点项目和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数十项研究课题,对中国
西北特有、丰产、具有重要应用背景的80余种植物的微量和痕量脂溶性、水溶性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开创性研究。由于萜、、生物碱、
黄酮等类化合物往往是植物中的有效(或有毒)成分,贾忠建把它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结合化学反应,分离、鉴定出300余种新化合物,其中12种萜类具有新型的骨架。同时结合
药理学实验,从天然纯物质中筛选出40多种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物质,解释了部分化合物的药理作用机理,揭示了它们的构效关系。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主要成果居国际同类工作的先进水平,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
二等奖3项、
三等奖1项;
甘肃省科技进步奖1项。
研究了
菊科风毛菊属、
橐吾属、
蒿属、
垂头菊属等20余种植物(其中有些是蒙药或藏药)的化学成分,分离、鉴定了100余种新倍半萜类(分属愈创木型内、艾里莫芬型内酯、吉马烷型内酯和桉烷型内酯)化合物;首次从自然界发现了2种失碳新骨架二萜内酯。与此同时,运用各种层析(包括手性柱层析)技术和化学反应,成功地拆分了植物体中存在的多种结构极其相似的倍半萜立体异构体,并结合2DNMR技术,确立了它们的
立体化学构型;从一种
橐吾中分离、鉴定了30多个微量和痕量新
倍半萜,取得罕见的分离效果。
研究了大苞
雪莲花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发现大苞雪莲
多糖具有抗衰老、抗疲劳和清除
自由基的作用;雪莲生物碱和7种
黄酮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和清除自由基作用,其中2种黄酮能明显抑制腹水型
肝癌和
肉瘤癌细胞的
脱氧核糖核酸合成,并解释了它们的作用机理。
研究了
中国红豆杉和
云南红豆杉植物的化学成分,分离、鉴定了16个新
东北红豆杉烷二萜,确定了它们的
立体化学构型。
药理学实验证实:9种紫杉烷二萜对肝癌、肉瘤、
白血病3种癌
细胞有抑制作用,构效关系研究揭示了C-13位取代基团的不同决定了该类化合物细胞毒性和抗癌活性的差异。同时发现该类植物中存在一定量的BaccatinⅢ类二萜,为半合成
紫杉醇类似物提供了可利用的重要资源。这方面的成果对寻找新的抗癌活性紫杉烷二萜或生物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
西北6种
大戟属植物中得到了30余种包含多种类型的新二萜酯类,其中4种具有二萜新型骨架;2种属于新型的
倍半萜骨架。这种新发现在大戟属植物的研究中实属罕见。生物活性实验显示5种大戟二萜酯类能抑制3种代表性癌细胞的生长。为了研究不同生态环境对化学成分的影响,贾忠建与约旦耶马克大学合作开展地中海地区3种大戟属植物的研究,发现19个新二萜酯,其中1种具有新型碳骨架。
从
棘豆属植物中获得9种新
皂苷和1个新甙元;从
菝葜中获得9种新
甾体皂甙和1个新甙元;从13种马先蒿中获得50余种新甙类(分属苯丙素甙、新木脂素甙、单萜
环烯醚甙等)化合物。通过2D NMR、FAB-MS、NOE差谱等分析技术与
化学反应相结合,确定了结构比较复杂、样品量少且含糖数目较多的甙类的化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种甾体皂甙对人宫颈癌细胞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苯丙素甙有较强的抗癌和清除
自由基作用,酚羟基数目与抗癌作用和清除自由基能力间有正相关。同时发现苯丙素甙能使损伤的
脱氧核糖核酸修复,这是非酶性天然产物具有修复能力的首例。
人物逝世
2023年2月15日7时36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著名有机化学家、化学 教育家、
中国化学会第24、25届理事会理事、中国药学会甘肃分会常务理事、法国自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委合作项目负责人、瑞士DeBio-CCRF(德彪-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
三等奖获得者、"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工作者金牛奖"、甘肃省高校教书育人奖、
甘肃省先送工作者、甘肃省劳动模范、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者, 《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和《
亚洲天然产物研究杂志》 编委,《印度化学杂志》顾问编委,
兰州大学化学学系 (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有机化学研究 所所长兼天然有机研究室主任贾忠建先生,因病医无效在
江苏省常州市逝世,享年9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