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廷(918~971年),字
庆元,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后周至
北宋时期重要将领。
勤奋学习,博览群书。早年追随
郭威,长期担任亲校。
郭威灭汉后,深得太祖郭威及世宗
柴荣信任,官拜
枢密使、
宣徽南院使,检校
太尉。柴荣亲征
北汉时,负责
东京留守事务。北宋建立后,拜
平章事,兼枢密使,献计除掉
李筠。
赵匡胤两次亲征平叛,负责东京留守事务。后来主政
天水市,拜雄武军节度使,收复了陇右伏羌之地,累迁
京兆尹、永兴军节度使等职。
开宝四年(971年),病逝,时年五十四,追赠侍中。
人物生平
辅佐后周
吴廷祚出身于官宦之家,少年时期勤奋学习,博览群书。他后来追随
郭威,担任郭威的亲校。
广顺元年(951年)正月,郭威称帝,定都
开封市,改元“广顺”,国号
周代,史称后周。吴廷祚被任命为副
庄宅使,接着又升任军器库使,后来出朝担任
沁阳市知州(治所在今
河南省沁阳县)。卸任之后,回京担任皇城使。
广顺三年(953)十二月,郭威诛杀了拥兵自重的天雄军节度使
王殷,命驻守
郓城县(今
山东省东平县)的天平军节度使
符彦卿移镇大名,以吴廷祚为郓州知州,接替符彦卿镇守郓州。
显德元年(954年),
郭威郭威驾崩,晋王
柴荣按遗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后周世宗。吴廷祚升任右羽林将军,担任内
客省使。不久,又升任宣徽北院使。
柴荣即位不久,
北汉勾结
辽朝南犯。吴廷祚随柴荣御驾亲征,北上迎敌,在军中担任北面都巡检使。同年,后周军在
高平之战中重创北汉、契丹联军,胜利回师,途中吴廷祚曾被任命判
澶州事。回朝之后,加封为右监门卫大将军。不久,升任宣徽南院使、判
河南府、知西京(今
洛阳市)留守事。
显德二年(959年),汴水决口,朝廷命吴廷祚督率数万丁壮民夫堵塞决口,接着又增筑堤防,从京城一直修到临淮,只用了数旬的时间就完工了。
显德六年(959年)四月,
柴荣再次率军亲征
北汉,任命吴廷祚权
东京汴梁留守,负责京城
开封市的留守事务。当年夏天,郑州
原武县境内的黄河决口了,柴荣命吴廷祚征发附近各县丁壮民夫两万多人,堵塞决口。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身患重病的柴荣率军回到京城,着手准备身后以事,任命一批亲信大臣,以便辅佐新君
柴宗训,晋封吴廷祚为左骁卫
上将军、检校太傅、
枢密使,执掌枢密院。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十九日,柴荣驾崩,其子柴宗训柩前即位,时年七岁,是为
北周拓跋廓。北周
宋恭帝即位之后,吴廷祚进封为检校
太尉。
效忠北宋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二,
后周大将
赵匡胤发动
陈桥兵变,随后回师京城开封,建立北宋,改元“
建隆”,即为宋太祖。后周众臣降宋,均加封官职,吴廷祚加封为同
中书门下三品(当时正式官职名称为中书门下
平章事,因吴廷祚的父亲名字叫
吴璋,为避讳而用了该官职的旧称同中书门下三品),仍然担任
枢密使。
建隆元年(960年)四月,驻守
潞州区(治所在上党县,今
山西省长治市)的昭义军节度使
李筠举兵反叛。吴廷祚向赵匡献计平叛,他说:“潞州一带山势险要,而且与京城之间还阻隔着
太行山,如果叛军占据了太行山,那么我们就很难击破他们了。李筠为人素来自负勇猛轻视他人,如果我们快速出兵出攻打他,他一定会离开上党县,主动来寻求与我们作战,这样一来,他就像野兽失去山林的遮蔽,鱼儿失去了水,可以将他生擒。”五月,
赵匡胤率军亲征,命吴廷祚以
枢密使的身份留守
东京汴梁兼判开封府。李筠果然领兵前来作战,双方在泽州之南大战,李筠败走,后来自焚而死。
建隆元年(960年)九月,淮南节度使
李重进占据
扬州市举兵反叛。十月,赵匡胤再次亲征平叛,行前再次委任吴廷祚为
东京留守。
建隆二年(961年)夏天,赵匡胤对吴廷祚说:“爱卿执掌枢密院的事务,已经一年多了,很辛苦,打算让你出朝去驻守秦州,以便让你轻逸一些。明天诏命发出,怕爱卿因为要离开我而担忧,所以事先告诉爱卿。”随即任命吴廷祚为秦州
知州,雄武军节度使、奉成阶等州观察处置押藩落使,出守秦州。
天水市的夕阳镇西北一带是森林,有许多木材,是古代的
伏羌县。
高防担任秦州知州的时候,建议设置采造务,调遣军卒轮番去砍伐木材供给京城,当地部落的酋长尚波于率人来争夺木材,杀伤了很多役卒,高防抓捕击杀他们的党羽,并把事情上报朝廷。
赵匡胤令吴廷祚取代高防,并下诏赦免尚波于等人,当地少数民族都心悦诚服。当年秋天,把伏羌之地献给朝廷。
干德二年(964年),吴廷祚改任
京兆尹、永兴军(治所在今
西安市一带)节度使、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驻守京兆。
开宝三年(970年),吴廷祚进京城祝贺长春节(宋太祖赵匡胤的寿诞之日,阴历二月十六),不久,身患重病,留京调治。赵匡胤亲自去看望他,并派中使
王继恩专门负责监督视察治疗事宜。
开宝四年(971年)四月二十五日,吴廷祚病死,享年五十四岁,朝廷下诏追赠侍中,并由官府出钱办丧事。
主要成就
献计平叛
吴廷祚在
李筠反宋时,献上计策,力主控制
太行山,定下了平定叛军的战略思路。
李筠当时占据
潞州区,与
开封市隔太行山相望,若李筠挥师南下进驻太行山地区,稳固根据地后再与
北宋争天下,必将陷入持久战,若久攻不下,势必造成内乱。这是李筠起兵最大的威胁所在。吴廷祚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向
赵匡胤献计,抢先占据太行山,迫使李筠主动与宋军作战。赵匡胤权衡利弊后,做出的决策是坚决阻止李筠南下太行山区。派侍卫副都指挥使
石守信、殿前副都点检
高怀德为前沿军队,切断通往
太行山山的道路,迫使叛军与宋军在长平交战,宋军大胜,
李筠在长平役失利后,冷静了下来,想率军队南下,占领太行地区后再图发展,但为时忆晚,最后困守孤城,蹈火而死。
收复伏羌
吴廷祚就大的成就是主政
天水市期间,为中原王朝收复了陇右地区的伏羌之地。
北宋立国之初,仍沿
五代十国后周疆界,西部只及
陇西郡(今
平凉市和宁夏泾原)、秦州(今天水市东部和中部)、
成县(今成县)、
阶州(武都)一线,除此之外的陇右大部分地方仍由
吐蕃部落占据。秦州只中部和东南部归属于宋,原
伏羌县和
秦安县、
陇城镇部分地方仍由吐蕃部落占据。
秦州
知州高防因为派遣役卒砍伐木材,与当地的少数民族部落产生矛盾,双方发生战事,宋军击败了吐蕃部落。但当时
赵匡胤尚无意西部疆土,闻报后恐高防在边境惹出纠纷,即派
枢密使吴廷祚为雄武军节度使、秦州知州,取代高防,吴廷祚到任之后,一方面遵照赵匡胤的命令释放吐蕃被俘人员,还撤销了采造务,赦免攻击宋军的吐蕃人,以安抚吐蕃人,另一方面,他又与引进使郭永迁督守军驱走进入秦州境界的吐蕃兵,勒令其回归本部。以武力震慑吐蕃人。尚波于慑于宋军的威力,并为感谢释放被俘人员,将
渭河以南伏羌之地归还于宋。同年,宋在伏羌设寨,派军屯守,成为
唐朝大中年间之后陇右第一块正式归隶中原朝廷的地方。
人物评价
脱脱《
宋史》:①廷祚谨厚寡言,性至孝,居母丧,绝水浆累日。好学,聚书万余卷。治家严肃,尤崇奉释氏。 ②夫乘风云之会,依日月之光,感慨发愤,效忠骏奔,居备要任,出握重兵,如是而令名克终,斯固可伟也。吴廷祚策
李筠之破,如目睹其事,诚有将略。”
亲属成员
长辈
曾祖母:郝氏,追封莒国太夫人。
祖父吴实,赠太子太傅。
兄弟
四弟:吴廷赞,龙捷指挥使。
配偶
夫人:原配李氏早亡;
继室郭氏,
郭子仪第四子
郭曙孙女。封许国夫人,追封燕国太夫人。
子孙
三子:吴元范
五子:吴元吉
孙子:吴昭德(吴元辅之子)
孙子:吴昭逊(吴元辅之子)
孙子:吴昭普(吴元辅之子)
孙子:吴守则(吴元范之子)
孙子:吴守礼(吴元扆之子)
孙子:吴守严(吴元之子)
孙子:吴守良(吴元扆之子)
孙子:吴守让(吴元扆之子)
孙子:吴昭允(吴元吉之子)
孙子:吴昭绪(吴元吉之子)
孙子:吴昭华(吴元吉之子)
孙子:吴守仁(吴元庆之子)
墓址纪念
开宝五年(972年)二月二十三日,葬于
河南府河南省平乐镇张阳村(今河南省孟津县
朝阳镇张阳村)。
史料记载
《宋史·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