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华(1908年—2008年),女,苏华同志原名黄德馥,1908年3月5日生于
莆田市;1930年开始革命生涯,她193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中共莆田中心县委书记,1949年10月起任
福建省总工会女工部部长、省妇委书记、省妇联主任兼党组书记、省委组织部妇女小组负责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革命生涯
苏华(1908—2008),女,苏华同志原名黄德馥,1908年3月5日生于福建莆田;1930年开始革命生涯,她193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中共莆田中心县委书记,1949年10月起任福建省总工会女工部部长、省妇委书记、省妇联主任兼党组书记、省委组织部妇女小组负责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1955年起,因为福建地下党长期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苏华长达30年“靠边站”,其间三次被隔离审查,只保留了一个省妇联主任的职务;面对长时间非人的磨难,她没有任何怨言,只是认定一条真理:相信党,相信群众。她坚持共产党员高尚的人格和操守,始终对组织讲真话,为在艰难岁月里并肩战斗的战友讲公道话,对舍生忘死支持革命的老区群众满怀深厚的感情。为了不给妇联其他同志的工作带来不便,她主动离开机关,长期在连江下放劳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苏华被任命为省顾问委员会委员。她没有把精力放在为自己的冤屈申诉上,而是极力为落实地下党的政策奔走,1983年起任省顾委会筹备组成员,直到
福建省地下党问题基本解决后的1986年,她自己才被完全“落实了政策”。
苏华同志曾担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第三届执委;代表福建省妇女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
亚洲妇女代表大会。
苏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4月9日在
福州市逝世,享年101岁;苏华同志的遗体火化后,骨灰送往福州文林山革命公墓安放。
苏华同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定信仰
马克思列宁主义,对
共产主义事业忠贞不渝,对中国共产党无限忠诚,对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坚决,为
福建省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为妇女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堪称我省革命功臣和妇女解放先驱,是八闽巾帼的英杰;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一生。
人物事迹
1908年农历二月初三,苏华出生于
莆田县萩芦山区。家境贫寒,她从小就被送出门当童养媳。男方家庭是小店主,“公婆”担心童养媳没有文化,将来遭儿子嫌弃,便送苏华上学读了10年书。
知识的熏陶,使苏华成长为有文化、有理想的美少女,并当上了小学教员。然而,正当苏华沉浸在青春梦幻之中时,社会和生活的魔鞭却无情地向她抽来:那个小店主的儿子,无意于学业,走上邪路,上山当了土匪。而“公婆”见苏华已长大成人,逼她成亲。
旧社会的
莆田市,是个受封建主义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观念影响极深的地区,裹小脚、溺女婴风气盛行,妇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往往连个大名都没有,更谈不上男女平等。苏华投身革命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反抗封建
包办婚姻。在一位女同事的引领下,她接受了这样的道理:只有跟着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妇女才有翻身之日。而在1931年7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她革命的目的性,又有了质的飞跃: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够最后解放自己。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风雨如磐。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日寇入侵,山河破碎……苏华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在党的教育下,她迸发出巨大的爱国热情,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推翻三座大山的事业、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紧紧联在一起。她历任中共莆田县委秘书、县委委员、县委妇委书记、莆田中心县委书记,为创建闽中游击区做出了突出贡献。
永泰青云山“红军洞”因她而声名远播。洞外杂草丛生,洞里大洞套小洞。这便是苏华等人开创的游击根据地,她和她的游击队员在这个洞里住了整整两年:穿的是草鞋,披的是蓑衣,睡的是木片,盖的是草皮,率队与数倍于游击队的敌人周旋……苏华善于做群众工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培养了大批革命战士,仅在福州的太平山村,就先后带出20多位青年上山参加游击队。
由于苏华出色的表现,在1939年7月中共
福建省委第一次党代会上,她当选为省委委员,后长期负责中共福建省地下党机要交通工作,建立了一系列地下交通站,开辟了著名的“地下航线”。凭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苏华在党的地下斗争战线上出生入死,屡建奇功—— 她时而布衣荆钗扮成村妇,活跃在广大的山区农村,时而
旗袍革履扮成贵妇,周旋在熙熙攘攘的城市街头;时而护送省委领导往返于游击区和国统区、输送军需物资到游击区、输送枪支电台到根据地……作为闽浙赣省委的总政治交通,她曾无数次翻山越岭从闽北山区到闽中根据地。谁也说不清,这位外貌纤秀的女性到底经历了多少关系到地下党和游击队生死存亡的秘密行动!1944年2月的一天,她竟只身携带闽中游击队攻打
涵江区交通银行缴获的700万元巨款,在敌人眼皮底下,穿过赫然张贴着悬赏告示的大街小巷,一次次巧妙地化解了险情,出色完成将巨款兑换成黄金的艰巨任务。
爱亲人,忠贞不渝70年
福州西门附近的一条道路旁边,长着一棵鞠腰弓背的老树,这里,是苏华此生最为心痛的地方。她的丈夫
王于洁等5位闽中特委的领导人,就被残杀在这棵树下,而王于洁牺牲后,遗体还被悬挂在树上。传说从前这棵树是笔直的,自悬挂了烈士的遗体后,慢慢地弯了下来,仿佛在向烈士鞠躬赔罪。
这棵树在一次道路扩建时险些被砍掉,是苏华一再呼吁,才保存了下来。周边群众说,这里曾经是
中国国民党的刑场,树下牺牲了许多像苏华丈夫一样的地下党员。
苏华是在参加闽中地下革命中与时任中共莆田中心县委书记的王于洁结为伴侣的。1933年11月,
王于洁从中共苏区一回到
莆田市,组织上就决定调他去
福州市中心市委工作,苏华把出生仅11天的儿子托付一位家徒四壁的老乡抚养后,随丈夫来到福州,接受新的任务。
1934年,福州中心市委出了叛徒,敌人包围了地下工作者的会场。由于机警,时任福州市委执委兼兵运书记的王于洁未进会场,幸免于难,不久,随同任秘书的苏华返回莆田。而此时,他们年仅8个月的儿子已不幸夭折。更大的不幸接踵而来。1936年,因叛徒告密,闽中特委书记
王于洁被捕,1937年6月23日英勇就义。
王于洁和他的4位战友在被押赴刑场时,视死如归,沿途高呼口号。忍受着丧子丧夫的深痛巨创,苏华继承丈夫的遗志,咬紧牙关继续战斗。这位纤秀文静的女人,用她一生的经历告诉人们,什么叫做坚强。
解放后,当她去迁移丈夫的尸骨时,英俊的丈夫,化成了仅凭当年朋友掩埋时做了个记号的小土堆。
丈夫牺牲后7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苏华没有再婚。王于洁那英俊的模样,定格在她的床头,定格在她的心里。30多岁的丈夫、百岁的妻子,并放在苏华床头的两张大照片,美得让人落泪。
解放后苏华和老战友、原省政协副主席张兆汉重逢在
福州市。战友情深,张老将小儿子送给孤身一人的苏华。孩子长大后了解了实情,十分敬重妈妈。今年
春节前苏华不慎摔伤后,一向孝顺的儿子、儿媳天天不离医院,跑前跑后护理她。看着儿子儿媳着急的样子,坚强的苏华反过来安慰他们:不痛。这些年是我最幸福的……你们要好好生活,全家快乐……断断续续说出的话,殷殷切切的慈母情,深深震撼着儿子儿媳的心灵。
爱理想,历尽磨难心不变
新中国成立后,苏华先后被委任为省
中华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部长、省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第一届省妇联主任,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代表
福建省妇女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
亚洲妇女代表大会,光荣地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
然而,苏华居功不傲,一如既往地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全新的工作中去。
她一直把党的中心工作当作妇联的中心工作,特别能与群众打成一片,特别会关心妇女干部,工作也特别讲究实效。她要求每个妇联干部每月下一次乡,甚至要求大家学会简单的方言,以便更好地与群众沟通。她性喜洁净,每次下乡时,却总是带头与农民姐妹同吃同住同劳动。
新中国前进的道路坎坎坷坷。从1955年起,因为福建地下党长期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苏华长达30年“靠边站”,其间三次被隔离审查,只保留了一个省妇联主任的职务。面对长时间非人的磨难,她没有任何怨言,只是认定一条真理:相信党,相信群众。她坚持共产党员高尚的人格和操守,始终对组织讲真话,为在艰难岁月里并肩战斗的战友讲公道话,对舍生忘死支持革命的老区群众满怀深厚的感情。为了不给妇联其他同志的工作带来不便,她主动离开机关,长期在连江下放劳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苏华被任命为省顾问委员会委员。她没有把精力放在为自己的冤屈申诉上,而是极力为落实地下党的政策奔走,直到
福建省地下党问题基本解决后的1986年,她自己才被完全“落实了政策”。
离休后的苏华大姐仍十分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关心下一代尤其是老区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且对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满怀希望。
大爱无垠。苏华的百年人生,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对战友对亲人的热爱,对理想对信仰的热爱。
“傲寒霜斗冰雪,国难家难矢志不渝,八闽巾帼第一人;攀悬崖穿闹市,苏区白区屡建奇功,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同庆老寿星。”这是苏华大姐的老战友、原省政协副主席许集美对她百年传奇人生的高度概括和由衷赞颂。
2008年4月9日,这位巾帼英杰,传奇女性在
福州市因病逝世,享年10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