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钧 (少岩)执教于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现为
陕西省书法院副院长,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终南印社副秘书长。
正文
基本情况
个 人 简 介
韩钧 (少岩) 执教于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
现为陕西省书法院副院长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终南印社副秘书长
作品入选:
全国首届,二届,三届篆刻艺术展
全国首届,四届楹联书法展
首届中国书坛新人展
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艺术展
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获奖提名)
2007年西安古城墙全球征春联书写一等奖,并为西安南城门书写春联
荣获“中国陕西百位中青年文化名人”荣誉称号
韩钧老弟
吴振峰
诗人
奥克塔维奥·帕斯说:诗把一切诗人变成了兄弟,而与我结交的兄弟,却全都因了书法。书房是引子,它将我们的灵魂搅拌在一只锅里熬煮,它又使我们的心灵在碰撞中发出电光石火,激荡起澎湃的波澜。韩钧是我结交已久的小老弟,但在艺术上,以
孔子之论,他绝对是我的先生。韩先生年纪轻轻而成绩斐然。1988年刚刚20岁的他便以其篆刻入选“全国第一届篆刻艺术展”,可谓“少年得志”。可是,韩钧却不是那种喜欢张狂的人,他只是以自己独有的行为方式默默地收藏起眉梢的喜悦,在心底再度鼓起远航的征帆。尔后他连续入选二、三届全国篆刻展、当代篆刻家新作展、当代古典细朱文印精品展、书法作品入选首届中国书坛新人展、首届楹联展等一系列重大展事,并成为中国书协的年轻会员之一。按韩钧的艺术成就,若放置于演艺界,他必是红得发紫的明星,然而,韩钧再度沉寂在明窗净几与砚池墨海之间。夏来挥汗,他与古人做精神的对唔,在秦砖汉瓦之中,在金石印拓之中,追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捡拾起文明的碎片,用书法这种独特的民族艺术语言,叙述一个恒古的历史故事,他期翼尔后他便是这绵连情节中的一个人物,一个环节;冬来呵冻,这个留平头的白面小伙,朝临暮摹,焚膏继,他用刻刀将自己对文字的虔诚与崇拜,对自然文化的玩味与体悟统统刻画在他的生命轨迹里,具体而言,韩钧钟情于中国文字萌生期的原创性态,他更欣悦三代乃至汉唐中那些颇具阳刚意味又透射出先民朴素、凝重、苍迈、雄浑、稚拙等生命气息的鲜活之物,那怕是只言片语,那怕是一枚印章,一个字眼,却成为他的猎物,又都注入他的血脉之中。说到韩钧的篆刻,近来朋友们称道者多多。以我之拙眼,觉得用八个字似可言之,曰:“立奇达和,骨清神峻”。所谓立奇,是说韩钧在旧有面貌上有新的生发,尤其那些以汉魏苍古为精神参照的作品,方寸之间透出奇气,如峰危限月,林净藏烟,以一种令人心摄的大气象示人,生辣、稚朴、浑厚但很古雅豪迈。其构成于不经意之中见经意,用刀如援笔,留白似用墨,线性表达中的斑剥与通达,块面凝重与点线生动的整合对比,互为补纳,都有表现了他的练达与成熟。就其审美取向言之,他似在奇中反正,歪打正着中完成他对古典的原始的虚实相生的艺术真味的新诠释、新解读。说他的印“骨清神峻”,是看他作品反映出的精神生态。他似在觅求一种虚和空灵的诗意境界,在营造一个可以让人思想驰骋的精神空间。而这一切都由一股灵气一片灵心在统摄着。但对他来说,这些都是在很短的一段时日内完成的。可见他的厚积薄发,游刃有余。我之所以激赏他,钦佩他,概缘于此。
作家
苇岸曾说,上帝等待着人在智慧中重新获得童年。如果我理解的不错的话,他是要人反思人类所走过的路程。人类应该将视野退回到原来的状态重新思考、选择、甄别人在匆忙行走中所丢落在路边的遗物,从而确立新的航标。在我看来,韩钧无意中用他的书法实践着这样的精神回归,这好比一个老翁重做稚子之梦,尽管有时不免荒诞,但却让人激动。韩钧的书法类此。他在对汉摩崖的钟情中流露出天机、磅礴大气而生机流宕。当然,他只是以古典情怀而言说他的当下感悟,因此他的近作同样也刻下了这一时代的印痕。他的作品似未至通达之境,是故误读者多,然他透露出的审美取向,岂是媚俗者流所能比。韩钧在行走中完成,在完成中行走,而前路尚遥。想他一定是既入宝山而采名胜风景,又走荒山野岭捡拾人们匆忙行走而丢落在路边的遗物,那或许是瑶草仙芝。总之,我以为正值大好年华的韩钧绝不会被蜗角名利所击倒,他会用他的艺术为自我的灵魂营建一处赖以栖宿的家园。他等待,他期待,他时刻准备着,去收容那一缕把人的五脏六腑都能洞彻得通亮的阳光,当然,还有空气,还有水。
致“虚”守“静”
--------漫谈韩钧的书法篆刻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二十岁如何呢?没有说。和孔夫子所处的时代不同,现在社会为不同年龄段的所有人都提供了展露才华、自立自强的机会。1988年,当韩钧刚刚二十岁时,他的篆刻作品入选了当代中国篆刻艺术的最高展示殿堂——“全国第一届篆刻艺术展”。这也是当时
陕西省书法篆刻界入选全国主流展览的最小作者。
对于成绩,有些人往往把它当成行进途中的椅子,有了便坐下。有些人则把成绩当做加油站,加把力又继续前行了,韩钧是后一种人,在以后的几年里,他不但连续入选了全国第二届、第三届篆刻展,还入选了首届中国书坛新人展、全国第一届楹联书法展、94年国际书法展等一系列国家级展览。当21世纪来临的时候,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
20世纪陕西书法简史》一书,在书中“陕西现代篆刻家专题”一章里,书作者
倪文东教授梳理总结了陕西百年来篆刻艺术的发展状况,列举了12位印坛代表人物,而韩钧作为最后的一名,占有独立的一节专题介绍。倪文东教授评价韩钧“是当代陕西书坛优秀的青年作者”,是“近年来涌现出的杰出青年人才。”
韩钧对书法篆刻的兴趣始于80年代“书发热”在全国蓬勃兴起之时,那时,他还是个少年。大概是1987年罢,当朋友第一次把韩钧带到我的斗室的时候,看着他那种稚气未退,却又充满渴望的脸庞,我从心里已经接受了他。当时,他已经在
杜毓成老友的指导下学习书法,并且开始自学治印。从那些留迹于纸上、石上的笔痕、刀痕中,可见一种执着,一种灵性。
书法篆刻这玩意严肃点说,是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假若和国计民生相比,却实在又如人们所说的“微技”、“小道”,不过既有“技”,又入“道”,其中就有了不少名堂。除了刻苦钻研,除了广蓄薄收,更不可少对艺术、对美的不懈追求。韩钧在这诸方面都有着清醒的认识,也都在努力进取。历代名作他临习了多少?说不清。不过他的作品往往折射出先贤的光彩;书读了多少?说不清。虽然他自己说“好书读书不求甚解”,但是多读书总是良习。为创作付出过多少气力?说不清,“废字三千”、“废印三千”似是太过,三百五百则不在话下。
读韩钧的书法篆刻作品,或是丈余尺幅,或是方寸之间,人们总能感受到其中藏蕴着的一种灵气。当然,这种感受不仅是对韩钧博观约取、融会贯通的一种技巧性把握的认识和肯定,同时也是对其作品品质的总结和评价。如此,我只能拈出“空灵”这个词来说说。
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空”和“虚”自然是有差异的,但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两者之间却有着极为相似的精神内涵。空而能灵,或虚而能灵,都不是简单苍白的空虚,而是立足于“实”之上的耕耘与再生。其犹如火中的
凤凰,有着佛家涅的意味。
在韩钧的作品中,特别是在其诸多篆刻中,这种对“空”和“虚”的追求与把握比比可见。作为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其所依附的印材形体素以方严规正为圭,而方正的外观形式所表述的是一种充实的、恒定的精神意向。虽然先贤们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了方严归正的外观形式,但在数千年印章的发展史中,一代又一代的印人却始终努力在这恒定的方形中生发、演绎着与之相悖,更与之相生的种种变化方式。其中技法性的手段或者可以罗列出无数种来,但归根到底,都可归纳为对“空”和“虚”的追求。韩钧的篆刻,从字法上看,他广泛应用了甲骨、
钟鼎、秦篆、汉篆等诸多书体,又吸收了铸文、凿文以及碑版砖瓦等多种不同材质、不同意趣的线条特点,重塑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可以叙说独特情感的文字形式。他刀下的线条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构字零件,而是可能有方有圆,有粗有细、有虚有实的鲜活生命载体。当这些线条组合成章法时,他又特别注重把握一种虚实相生的关系,留心于朱白之间的巧妙的反差对比变化,使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方寸之间生机遂出。韩钧的大部分印作可以用“空灵疏朗”来概括,而这种特点的形成,应该说与他对“空”和“虚”的深刻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追摹了许多前贤的经典遗迹之后,近年来,韩钧在书法上更钟情于对汉代摩崖书法的追求,他喜欢其中蕴含的磅礴之气和弥散出的勃勃生机。摩崖书法不同于规范的传统官宦碑刻,更由于材质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摩崖书法往往有即兴式的率真质朴风格,应该说,其中所蕴含的,同样是“空”、“虚”特质。在学习创作中,韩钧一方面努力吸收传统之长,同时又在线条塑造,结字形式和章法布局中赋予时代气息。在大气磅礴与空灵疏朗之间抒发了自己对艺术的追求。
老子在说到“致虚”时,和“守静”对应而言。虽然老子不是在评论艺术,但“虚”、“静”二字无论从精神层面上,还是从技法层面上对从艺者来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韩钧1968年出生,属猴,他说自己“无猴之机灵敏慧,拙言、懒行、闲静,好读书不求甚解”。如今,在市场经济、商品大潮冲击下,已变得光怪陆离的社会中,人们难免被挟裹在四周的“浮躁”之气中不知所终。韩钧能“闲静”,“好读书”,便自得良药。前人有“静中得见天机妙”的名句,祝愿韩钧能在虚、静之中认识自己,看清艺途,不断前进。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