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渡河,
长江在安徽省的右岸支流。传说因尧就在这里乘船顺水至大
大历山访舜而得名,亦名前河、江口河,位于
东至县境内。流经马坑乡、
花园乡、
尧渡镇、
查桥乡、
东流镇,汇入长江。主要支流有
香隅河、梅城河,
七里湖为下游支湖泊。
历史上,尧渡河流域曾是水丰土肥、农业耕种条件优越的地区,是尧舜历史文化发祥地。尧渡老河也曾经是县城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尧渡河,即前河、江口河。尧渡河主河源于东至县南部
祁门县山脉西麓的良禾岭,由东向西,自横龙庵,经紫石塔、元口、马坑,转向北流域,再经桃源,过韩田,至双河口,左纳源于桃墅岭的菜坑河水,经马坡金,至前铁佛寺,左与源于兆吉岭东侧南坑的秧田畈河及历山、小梅铺等河汇合,至步头湾右纳入源于桃树坞的双元河水,过韩坑口,至廖家墩,右
银杏苗木河,左西村河汇入,至黄泥岗左纳冲家山河水,至汪家左梅山河水纳入,延尧渡镇西达赤头,右梅城河(茹兰溪水)注入,过石印洞,至老虎冲,右合洪港河水,经欧窑、顺风嘴,过东流新闸,泄入
长江。
尧渡河自
河源市至出口,主河治理后全长75.7公里(原为84.2公里),流域长55.5公里,流域面积756.4平方公里,天然落差为839米,河道平均比降为1.51千分率。
干流主要流经马坑乡、花园乡、
尧渡镇、
查桥乡、东流镇。
河道变迁
河口几经变迁。《
大清一统志》载:“前河在
建德市南,有三源,总汇于步头湾,过县南15里百步滩储为官池,历县南2里尧城渡,亦名尧城溪,又含茹兰溪,汇石印池,入东流县界为江口河,至县西7里入江。”清嘉庆《
东流县志》载:“江口河,在县南2里,泻建德诸山并县南境诸山之水。”清宣统《建德县志》载:前河“一出桃墅岭、马坑,经双河口;一出方岭、大坑,经步头村;一出抄溪、九凤山、栗埠山,经花果园,总汇步头湾,过尧城,由茹兰溪至石印洞、七里湖,达东流入江。”清
爱新觉罗·颙琰《东流县志》载:为异
建德市诸山之水,知县陈春于明万历元年(历73)“在南门外开滨广深各三丈,迤逦数十丈”河道,“注于南门,曰南新河”,清嘉庆年间已淤塞。1970年,在牛头山(旧名神山,明嘉靖年间改名拱北山)南脚,建东流闸,泄流入江。1975年,河口又改道牛头山北脚。
河道特征
尧渡河自
河源市至前铁佛寺为上游河段,前铁佛寺至石印洞为中游河段,石印洞至河口为下游。尧渡河上游,山势高峻,河湾水急,一般地面高程在100—300米,良禾岭主峰为海拔1112米,河槽水面宽一般在70米;中游地区,是起伏较大的丘陵岗地,一般地面高程为20—50米。河槽水面宽一般为80米,
尧渡镇附近河底高程为12—14米(
吴淞镇零点),畈地地面高程在16—17米(吴淞零点),河床底宽为50—70米,河道安全泄量约400—500秒立方米;下游为滨江湖地,地势低洼,一般高程在9.5—11.0米(吴淞零点)。
水文特征
全流域有10公里以上的支流8条,总长108.55公里,10公里以下小支流93条,总长365.70公里。其中来水面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14条,总长140.4公里,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52毫米,最大年降雨量为2626毫米(1954),最小年降雨量937毫米(1934)。多年平均径流深为700毫米,多年平均流量为12.60秒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为3450秒立方米(1969年,金家湖水文站调查),1970年7月13日,洪峰流量为1270秒立方米(金家湖站实测)。多年平均年来水总量为5.97亿立方米,1954年为14.23亿立方米。
支流湖汊
香隅河,原是尧渡河的主要支流。清嘉庆《
东流县志》载:江口河“其出现南境者凡二。一自澄沧源,西行数里,至藕塘,会义溪岭水,北行数里,会七峰山水,又北行下隅畈,右会双河口分流之水,而为白洋湖,经东嘴、西嘴两山间西北,又北过马鞍山东,又东北过铁山渡,右合邱子湖,左合长石湖”,与建德山水“俱汇于仙人湖,经青泥湾,又合团湖水,达江口河而入江”。
1975年前,自源兆吉岭,由西南向东北,经金汪下、响岭、朱村、白茆至庞村,右合北源河,至二号桥左汇七峰河,过桂村畈,经香隅畈、相公庙,过合阜、普益两圩间,入通河(亦名断港河),经青草湖,过铁船渡,入黄泥湖,达七里湖,汇江口河,主河全长43.3公里,流域面积140平方公里,河床底宽一般为25米。1975年,主河进行了改道工程,9月动工,次年4月竣工。自桂村畈,切红岭、梅山岗地,入
白洋湖后梢;切韩家岗地,入小思湖;切佛宝山岗,入下塔青湖;切乌石矶岗,入江。新开河床13.1公里,河床底宽为50米,五处切岗全长5243米,河床底宽22—30米,左、右新筑河堤11.3公里(高程23.5—26米,顶宽4米,边坡1∶2—1∶3),河道安全泄量达500秒立方米。完成土石方269.45万方,自此成为独立河流。
香隅河,今主河全长26.7公里,流域面积为106.2平方公里。全流域有10公里以上支河1条,长11.5公里。10公里以下支河27条,共长68公里。
七里湖,位于县境西部,东流镇南,西滨
长江,东至石印洞,面积为周围诸湖泊之首,又位于湖水出口处,故为诸湖泊之总称。主湖、子湖星罗棋布,
河港、湖汊纵横交错。子湖东线有小七里湖(亦称东七里湖,又叫下七里湖)、学湖(又名南门湖)、小黄泥湖、泉水湖、查栅湖、茅亭湖(俗称毛田湖,因湖旁有一茅草亭,供路人休息而得名)、马场湖(旧称牧马湖,也叫赤头湖)、团湖(又名铜湖);西线有潭湖、龙王湖、大黄泥湖(旧名长石湖)、坦口湖、榨湖、小思湖(旧为小子湖)、塔心湖(又名塔青湖)、青草湖、白洋湖(旧称百洋湖,谓湖中
日产汽车公司鱼货价值百块银洋)、沱洋湖。大小湖汊有136个,水涨时,客轮、
货船可抵尧渡,水落后,冬春两季是渔民捕鱼捉蟹的黄金季节。
七里湖属季节性湖泊,湖底高程9.5-11.0米,平均水深1.6米。当湖水位达16
米时,水面为56.2平方公里,水位在20米时,水面为67平方公里。旧时西受江水倒灌,东南纳尧渡河和太白湖的断港河来水。汛期,一片汪洋,江河湖成为一体,浩不分,洪水泛滥。枯水季节,主湖、子湖及河道才可分辨,积水面积小,湖滩草场辽阔,成为农民放牧、打草肥田的场所。湖内杂草丛生,
钉螺密布,有螺面积达3200多万平方米,是
日本血吸虫的流行区。1955年,在断港河张湾处筑一新坝,拦截太白湖水灌入。1968年,为拒江水倒灌,在湖口牛头山至猪庇眼间,挑筑大堤,长2850米,1970年东流闸建成,工程受益。1975年开始对七里湖全面治理,尧渡河、
香隅河改道,湖区围垦,1976年基本竣工。从此,河、湖分开,围内灭螺垦殖良田3万亩,新设七里湖乡,移民耕种。圩内留有6个湖泊,正常水面计2.08万亩(大黄泥湖1.1万亩,小七里湖0.5万亩,小思湖0.15万亩,白水塔湖0.12万亩,泉水湖0.11万亩,杨潭湖0.1万亩),并成立黄泥湖水产养殖场,筑坝围湖;开展淡水养殖,并有6处老河道,计0.18万亩,由群众从事水产养殖业。这些湖泊还起到滞洪和蓄水灌溉作用。湖周围有4万余亩农田免受洪水威胁。
河道治理
干流治理
中、下游河道弯曲狭窄,河床淤积严重,历史上是洪涝灾严重的地区。1975年,中共东至县委、县革命委员会动员全县人民,对中、下游地区进行全面治理。对干流裁弯取直和改道切岗,1975年9月动工,次年4月基本完工,完成方村至河口的主河改道31公里,新开河长19.3公里,新筑河堤24.50公里,完成土石方874.64万方。治理后的河道底宽82—100米,左、右滩地宽各20米,堤顶高程20—23.5米,顶宽4—10米,边坡1∶2—1∶3,河道安全泄量达1960秒立方米。
明万历三年(1575),东流知县陈春于河口处开浚南新河,不久淤塞。后人对此作记评估:南新河由于上游之水“往往挟沙而下,易于淤浅”,度其地势,应“建闸以节之,滨湖筑堤以卫之”。但“第开濬江口施工非易,患于费无所出,而冷水港以上即
建德市所治,疏导上流势顺通力合作,则又患于牵制不前。姑存其说,俟有志者而已”(清点庆《
东流县志》)。古人虽有治河之意,而无此力,只有望河兴叹。
新中国成立后,
至德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对尧渡河中上游水流急、崩严重的地段,采取
块石护岸。对河滩开阔、河岸低的地段,筑堤坝防洪。先后治理14条段,总长12.97公里,完成土方7.39万立方米,石方3.65万立方米。1957年,省水利厅组织勘察组对尧渡河进行实地查勘,着手进行尧渡河治理前期工作。1960年
安庆市专署水电局、1966年池洲地区水电工程处、1972年县水电局,先后编制尧渡河治理规划。1974年,在前几次规划基础上,反复研究比较,再次编制了治理规划。这次规划同前几次规划不同点是,对尧渡河中游治理弃除了在上游建
槭树峡水库方案,提出了河流改道与老河整治两个方案。是年底,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正式实施尧渡河干流中游改道、下游河湖分家、筑堤、重开新河入江、支流治理、改道的方案,并列为尧渡河中下游防洪围垦火螺工程之中。
干流治理的工程标准,河道按2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960秒立方米,底宽为80—100米,县城以下为五级航道,底部高程为10.5米。河堤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堤顶超高1.5米,堤顶高程为20—23米,顶高4—10米。县城防洪堤按50年一遇,洪水超高1.0米校核。
干流治理从方村至河口,老河长为31公里。治理工程主要有四项。一是中游段的河西畈改道。原河道自方村至赤头长9.5公里,绕县城东逶迤而过,狭窄弯曲。新河改在县城西,沿河西畈丘陵脚开挖,顺直而下,河长3.3公里。二是下游段的开河筑坝。新河道出石印洞以后,截断泽潭湖,穿过龙王湖、小黄泥湖、小七里湖,在这些湖中开挖河道。沿河两岸筑堤,实行河湖分家。新河自中游至下游,左岸筑河西堤、尧香公路堤、欧窑大堤、小七里湖外坝、牛腿大堤等5段,长12.82公里。右岸筑尧渡护城堤、泽潭湖堤、小黄泥湖堤、小七里湖堤、泉水湖堤、团湖堤等6段,长11.4公里。还在方村、芦村、赤头等3处,筑堤3段,长1.38公里。三是切岗工程。新河沿途劈开汪公包、板壁章、顺风嘴、东流、茶叶山等5处丘陵,最大切深为12.6米,底宽60.0米,边坡为1∶2,总长876米。四是建筑物工程。主要建筑物有横跨尧渡新河、连接大石公路的尧渡大桥,该桥为钢筋混凝土
双曲拱桥,5跨,每跨净空30米,主桥长197米、宽10米,引桥长122米、宽21米。在河道入江口处建泄流量为1960秒立方米、12孔的节制闸和能通航100吨级的船闸一座。
2011年起,
东至县开始实施尧渡河综合治理工程,分尧渡老河综合治理工程和尧渡新河综合治理工程。尧渡老河综合治理工程,是以河道及岸线公共绿地综合整治为主体,通过全流域的水体疏通、截污治污、生态净化、护岸处理、水土保持,建立起良性生态系统,还岸以绿、还河以清,全面提高县城环境品位。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疏通河道5500米,尧渡河引水闸至尧渡老桥全长2520米驳岸、景观建设,新建市政桥梁5座,沿河东路1024米,沿尧渡老河建设截污管网4.3千米,尧河菜市场、县
中华全国总工会、尧渡医院和沿河门面房的拆除重建,项目总投资3.74亿元,其中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银行贷款1.9亿元。建成后将形成“一河两岸、六园六景、三十六点”的基本空间格局,为打造现代亲水宜居园林城市奠定坚实基础。工程建设工期28个月,从2010年2月开始至2012年6月结束。
支流治理
香隅河改道工程是尧渡河中下游治理的工程之一,主要解决下游的140平方公里的防洪围垦灭螺问题。香隅老河原在
七里湖汇入干流尧渡河,新开河道从塘家坝始,沿20米高程线改道在乌石矶入江。河道标准按20年一遇洪水,泄量为500秒立方米。新开河长13.1公里。新河沿途破红岭、切开梅山、韩家垄、佛宝山、乌石矶山岗,长5.24公里,再穿白洋湖,过小思湖,入铁船渡。开挖新河,两岸筑堤9段,长6.5公里。建有渡槽6处、涵闸3座、地下涵8处、公路桥1座。改道工程由西线指挥部组织施工。1974年12月4日破土动工,最多上工2.3万余人。全部工程于1986年4月完工,完成土方278.78万立方米,石方23.02万立方米。
梅城河系尧渡河一级支流,原由县城东汇入主流。1975年,随于流而改道,改道从徐村始,沿山脚开挖,经梅城,达赤头入尧渡新河。改道工程与干流同时实施,先于干流竣工。与此同时,还完成周村、汪山两条二级支河的治理。新开河道1条,长3.8公里,完成土方35.38万立方米,石方6.31万立方米,砌防洪墙1道,长230米,高5.5米,建赤头、梅山公路桥2座,其他桥梁4座,跌水1处。老河变新河,防洪能力达20年一遇。
尧渡河中下游治理工程将年最高来水量为14.23亿立方米的尧渡河,从牛头山南的七里湖中搬到牛头山北,然后凿河入江,使危害千年的尧渡河,变成了具有防洪、灌溉、
航运、发电、消灭
日本血吸虫等多种功能的河流。
排灌设施
东流老闸,在
长江右岸东流镇南牛头山脚,原名东流闸,后因建东流新闸,故名。该闸建在尧渡河入江口,是为拒江倒灌,减轻尧渡河沿岸和七里湖区的洪涝灾害而建的一座节制闸。建于1967年,由省水利厅、池州专区水电局、县水电局联合设计,池州地区水利工程队施工,到1970年5月竣工,完成土方163.5万立方米,石方2.64万立方米,混凝土7258立方米,国家投资210.62万元。节制闸共7孔,其中:深孔1孔,闸底高程6.7米,净宽6米,闸宽长32.5米,兼通航,可通30吨船位;浅孔6孔,闸底高程8.5米,净宽5米,闸室为钢筋混凝土拱式结构,长30米。深孔为钢闸门,浅孔是钢丝网水泥折板门,重12吨,设计最大排涝泄量600秒立方米。闸顶高程22米,可防1954年型洪水。建成运用后,每年汛期关闸,江湖水位差1.29—2.2米。抗旱期提高内湖水位与江水位差0.56—2.2米。防洪与灌溉都发挥了很大作用。1976年
七里湖围垦后,该闸变为七里湖圩内的排渍闸,运用条件改变,内外水位差增大,加之闸基处于软硬两种
地基,自西向东发生不均匀沉陷,引起浅孔第三孔等处发生断裂和裂缝,影响了工程的整体性和闸身安全,成为险闸。为安全起见,对浅孔6孔用钢筋混凝土封堵停用,剩下的深孔1孔,作为内排闸使用。
东流新闸,在东流镇的秀峰塔下,尧渡新河的出口,是县内最大的中型涵洞。该闸是治理尧渡河的重点枢纽工程,于1976年9月动工兴建。东流新闸包括节制闸和船闸。节制闸是按20年一遇的洪水设计,最大泄量1960秒立方米,共12孔,单孔宽5米,高8.5米,闸底高程8.5米,总宽73.2米。船闸按6级航道设计,通航100吨级船位,闸室净宽8米,高12.5米,闸室长100米,上闸首底高程9.5米,下闸首底高程3米。节制闸与船闸的闸身均为钢筋混凝土胸墙式结构。东流新闸是池州地区水电局和县水电局共同设计,由县水利工程队施工。东流、香隅、尧渡3个受益区抽调劳力,高峰时上工人数9800多人,当年基本完成闸基开挖任务,次年闸面公路桥通车,1981年船闸竣工。全部工程完成土石方66.53万立方米,其中石方6.93万立方米,混凝土方1.89万立方米,国家投资372万元。
水利概况
航道航运
尧渡河航道,自
长江东流河口进入,西南通香隅,东经仙人湖通长石湖抵尧渡,沿尧渡直上可抵青水源。全长79公里,宽100米。长江口(东流)至尧渡一段,过去滩险石多,航行困难。1956年经过疏凿、改河后,每年春、夏涨水季节,可正常通航,通航里程为22公里,属2级航道,通航能力为100吨级。香隅属
七里湖平水4级航线,尧渡抵青水源航道为竹筏航线。
蓄水工程
白茆水库,位于香隅白茆山下的
香隅河支流白茆河(亦称砂河)上,是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小(1)型水库。按50年一遇设计,500年一遇校核。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坝顶高程58.77米,坝顶长195米,顶宽4米。溢洪道为实用堰,底高程52.2米,底宽28米,最大泄量427秒立方米。灌区面积21.0平方公里,合镇乡9个村受益。白茆水库,自1958年到1985年,国家投资62.74万元。完成土石方47.27万立方米,迁移113户、618人、712间房屋。建有东、西干渠2条,长16.6公里,支渠13条,长20.9公里。主要配套建筑物有:库下堰、张家岭隧洞、七峰、漕东倒虹吸、梅林畈、东风渡槽等。
水力电站
跌水电站,位于县城南约2公里的方村,是引水式径流电站。属县管,装机4台220千瓦。设计水头4.5米,流量5.6秒立方米。该站枢纽工程由电站、跌水堰坝等组成。跌水堰坝工程为尧渡河中下游治理工程之一,位于县城南约4公里的罗家亭,建于尧渡河干流河床上,跌水堰坝为实用堰流斜坡式滚水坝,堰体为砌石体结构,堰面系混凝土,堰顶长105米,宽4米,高程20米,最大泄洪水深4.67米,总控制面积451平方公里。1976年12月动工,1979年竣工。完成土石方13.26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78万立方米,国家投资43.39万元,电站工程于1984年竣工。并建成从跌水堰坝至电站引水干渠长1.8公里,国家投资30.37万元。次年井网发电,当年发电16万度,1986年20万度,1987年25万度,1988年32.4万度。
檀坡堰水电站,位于花园里乡政府所在地西200米处,引檀坡堰水为水源,是尧渡河干流上的径流站。檀坡堰以上集水面积167平方公里,引水干渠长2.5公里。该站于1987年建成,装机1台75千瓦,设计水头8米,流量2.5秒立方米,1988年并入电网,当年发电6.3万度。
流域概况
地形地貌
尧渡河中上游位于
东至县东部和中部,区内地形东高西低。东部与
贵池区、
石台县县交界处,为
九华山余脉延伸,与石台、祁门、江西浮梁三县交界处为最高区,崇山逶迤。透返连绵,属中山(低中山)地貌。其中良禾岭(1112米)为尧渡河的发源地。
中游在低山丘陵之间,水系发育。尧渡新河、
黄湓河、
秋浦河、前河等河流蜿蜒其间。沿河断陷地带和岩性软弱地区,在流水的侧蚀作用和
堆积作用下,发育了不少山间盆地。较大者如
张溪镇、
尧渡镇、葛公镇、花园里,小者如
洋湖镇、金家村、杨树岭等。盆地中心低凹处,均堆积第四系亚粘土、砂砾层,成为农耕地和集镇。
下游为沿江湖泊、岗地、平原,原属古
长江水道,后来水面退缩,遗留下一系列湖泊。大者如
升金湖,跨东至、
贵池区两县,
东至县内水面298.7平方公里(含长江水面东至段)。其余七里湖、小七里湖、太白湖、养马湖、团洋湖、黄泥湖、狭阳湖等16个湖泊,大者水面1000余亩,小者水面100—300亩,散布在自香口至姜坝10多个乡境内。湖区地形低凹,湖水最深达10余米。由于垦湖围田,湖面逐渐缩小。
沿江及河湖岸侧,发育三级阶地:一级阶地为
河漫滩阶地,海拔10米,冲积、湖积形成全新世
沉积物;二级阶地海拔20—30米,由冲积、坡积——冲积形成下蜀粘土层及
网纹红土;三级阶地海拔40—60米,沉积有安庆组
砾石层。濒湖岗地,波状起伏,海拔高40—50米。
升金湖周围海拔20—30米,升金湖北岸与长江拐弯处,形成最新的现代
冲积层,为灰、灰黄色亚粘土、
粉砂、砂砾层。西侧江中冲积形成
江心洲,标高一般在10米左右,汛期多低于江面。区内除湖泊岗地外,也残存丘陵,海拔多在100—200米,或不到百米,多为孤丘残岗。丘陵、岗地间有小面积
冲积平原,形成圩区和农田。
风景名胜
尧渡老街,
东至县人民政府驻地。尧渡老街的街名,来源于远古时的尧舜二帝由此过渡而得名,老街依河而建,古时尧渡河直通长江,击攘桥下设有商埠码头,临水的每家每户房屋后墙下留有系船的船桩和埠头。清末民初,尧渡街发展成为上至河路村下至击攘桥,分上中下街,长约1.5公里,开有300多家店铺,建有1000多幢房屋,且大多是马头墙、鱼悬梁,前开店后住房,一进几深带天井的
徽派建筑。其时市面繁荣,人流较多,成了至德全境的茶叶药材山货的集散中心,旧城南半里,有绣花楼24间,丹阳、寻阳、
鄱阳县等地商贾经常来此置办酒会,故有“江南茶饭、
建德市先知”的谚语广为流传。
古时的
尧渡老街,不仅是个物流集散地,而且还是“
祁门红茶”茶叶和
芜湖市铁画发源地。1916年祁红茶叶获
巴拿马共和国博览会金奖,从此一举夺魁,畅销海内外,尧渡街也由此兴盛起来。据史志记载,芜湖铁画的初创人
梁应达也是建德尧渡街人。同时,尧渡街近郊的梅城,还是宋时大诗人,当时的建德县令
梅尧臣的县衙,梅公在这里写诗上百篇,至今仍为县人所传颂。梅城纸坑山,又名纸山周,是清末两广总督
周馥的诞生地。
大历山,位于县城10公里处尧渡河右岸,相传舜耕于此。山上有2池:一久雨不盈,一久旱不涸。山下有仙姑井,《
读史方舆纪要》载:“观者呼仙女,则花涌出”。主峰
仙人掌科海拔372米。登临远眺,南望匡庐,西瞰江清。明代建尧舜祠于山中,今尚存
法藏寺,有僧尼2人。历山是
东至县北部屏障,抗日时期是日军的据点。当午曾驻扎历山的日军,今来东至旅游,必登山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