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湓河
长江下游的一级支流
黄湓河,长江下游支流。发源于东至县石台县贵池区三县交界的祁门山脉仙寓山(海拔1375米)西麓,西北向流,经东至县的陈家、葛公、洋湖镇,至双河口,右纳丁香河(亦称东后河);双河口以下为本干,折西北流,出山区后,东经雁塔区张溪镇等丘陵岗地,西绕胜利丘陵和广丰圩区,于沉香庄附近进入升金湖;折东北沿神山头、下枫岸北,至新丰乡南收束为河道,曲东北流,于贵池县境的黄湓闸北注入长江。
干流长102 公里,流域面积1548 平方公里。
干流概况
黄湓河,上源有两支:前河与后河。前河发源于祁门县的仙寓岭,由南向北,经东至县的葛公、洋湖等地与来自石台县的后河(又名丁香河)汇合于双河口方称黄湓河,经雁塔、张溪等地穿越升金湖,由黄湓闸入长江。干流长102公里,流域面积1548平方公里。河道比降3.4‰,河底宽50~80米,现有河道泄洪能力700秒立方米。雁塔处1983年6月23日出现历史最高水位18.85米,最大流量2140秒立方米(1957年7月9日),因此极易造成河道两岸洪涝灾害。正常年径量为13.24亿立方米,最丰水年达20.2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仅5.57亿立方米。1964年建成黄湓闸把江倒灌,有效控制江洪的发生。
黄湓河为长江一级支流。其上游有二支:一支在东至石台县境内为前河;一支经本县丁香、小河、莘田为后河,乃黄湓河之正源。二河于东至县双河口汇合而为黄湓河。经马田、张溪等地至黄湓闸注入长江。溇水上游有西溪、梓溪二支流。于红石潭汇合,西向经莘田入东至县境。境内于流河道长7公里,宽20—90米,比降为1/20—1/250,总流域面积24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7.5%。西溪后河之正源,位于丁香镇境内。源自新岭、五塘岗山脉,北向纳西坑、库山、胡西坑、西岩、梓桐岭、张田诸水,转向西纳安平岭、龙泉市、红桃之水,又北向汇梓溪水入后河。全长22公里。梓溪后河支流,位于小河镇境内,源自大嶂山,北向经里梓树,转西向经栗阳北纳大冲之水,折西南向纳塘冲、铁炉塘之水,再西向纳考坑、龙洞、长丰岭之水,转南向纳郑村之水,再西向于红石潭南于西溪汇合。全长14.5公里。上游建有石岭水库。
黄湓河因水经黄湓入江而得名。上游为秋浦后河。源于祁门山脉北麓的仙寓岭,自东向西,经双元、姚村、白面畈至陈家畈,折转从南向北,至石门口,右汇葛公河,达莲花堰,右入梅树河,至上桥左右鲁河,至黄泥畈右汇乌沙河,过洋湖,与来自石台县溪河折转从东向西,过王家畈,达上邹又由南向北,至下邹右合侯店河,经石潭街、张溪镇至乌湾沟,右纳五丰河,达杨河头,汇入清朝湖,穿升金湖,循黄湓河,过黄湓闸注入长江
黄湓河在贵池县境西、地垮东至、石台、贵池三县,上游为后河,发源于祁门山脉的仙寓岭,黄海高程1378.7米,由东向西,至东至县的陈家畈。折而从南向北。经葛公、洋湖镇等地与来自石台县的西溪河汇合于双河口。双河口以下为干流,经雁塔区张溪镇等地穿大清湖、升金湖、黄湓湖由黄盆闸入江。本河流域面积1560.1平方公里,其中贵池境235.9平方公里占15.1%。主流河源市至河口长102公里。(本县河道长20公里),主河道平均坡度为0.86千分率,张溪镇以下为下游段,多湖泊洼地,易受洪涝灾害。据雁塔水文站记载。最大流量为1810秒立米。(1957年7月9日)。干流最小流量为11.7秒立米。该河山丘面积广,洪水来量大,下游多湖泊。解放前江湖相通,十年九涝,沿湖居民多以捕鱼为业。1964年建成黄盆闸,抿江倒灌,江洪受到控制。消除了大的洪涝灾害。黄湓、蛟口、唐田、马料湖等水产养殖业较发达。
河道变迁
河口古往今来,颇多变迁。清嘉庆《东流县志》载:水“过张溪镇南,又东为鹅潭湖(即今复兴、五丰圩一带),葛公山水入(即五丰河),又北为杨家湖,分一支出家嘴,北流市十里许,经上横洲、下横洲西,又北至阮村,折而西南,流过桃源桥,西散入滨江芦地;一支经杨家湖北出,为澄潭湖,又北至杨家嘴,两头塘水自西入,在天林庄南,彭家岭东,其水分流一支西入黄石港,一由张岭嘴北,经石女山南,杨家嘴北而入王家寨河,乃折而东流,为王家寨河(考:杨家嘴至毛嘴一段,今仍有老河痕迹。清时,枯水季节,河内舟往返,二三十吨帆船,远岸之上不见桅帆),又东为前湖,坦埠港水入(即坦埠河与贵池区唐田河),又东过七潭洲,又东行而折至七星洲,九都湖汇入,又过方定洲、宣家洲而过江”。“春夏之交,潦水、白水盛溢,抵九都湖,循黄湓,合大江;冬月水枯则落,故道惟曲折,而达黄湓入乎江耳”。民国8年(1919)始圈裕丰圩,贵池县于民国4年圈万兴圩,致使黄湓河水无处宣泄,引起东流、贵池两县水利纠纷。据民国18年《安徽建设》第18号载:“黄湓、沙夹两河为滋泥湖及诸湖内水外泄之道”,“而黄湓宽阔,又觉较胜沙夹,故船只出入,均取道于黄湓”,“乃黄湓为万兴圩所堵,沙夹为裕丰圩所堵塞”,水流无序,航行阻塞。“内水溢满,漫淹为灾”。“黄湓讼案历年不息,究其因,实缘放垦之前,未解决水利,致围垦以后各圩发生利衡害突,讼案也因之而起”。经多年讼诉,当局行政院裁决:由万兴圩开新河县,以作宣泄之道,新河自民国16年始,直到24年左右才开通,水始自新河口入江。解放后,为拒江水倒灌,1960年在罗家洲(贵池区境)兴建黄湓闸,封堵新河、老河口市。新开河道工程于1965年全部竣工,从此改由黄湓闸宣泄河水。
黄湓河主流河源市至河口,全长102公里,流域长度70公里。全流域面积为1560.1平方公里,县境内为1092.61平方公里,河源黄海高程1378.7米。流域内地形,南高北低,切割剧烈,水系发育,呈扇形汇流,流域境内有长10公里以上的支流8条,总长120.3公里,长10公里以下支流30条,总长245.8公里。其中来水面积在10公里以上支流22条,总长220.94公里,河流天然落差942米。河道平均坡降为0.86千分率。河床底宽在30—65米。河源市至双河口,称上游段,河道平均坡降为2.09千分率,一般河床底宽为35米,平枯水面宽为50米,河道安全泄量小于192秒立方米。河道弯曲流急,河床多为砂卵石组成,塌岸、淤积严重。据考:原舟楫可达洋湖镇以上。今桂村畈附近河床高程为42—43米,畈地高程为43—45米,洋湖镇附近河床高程为22—23米,畈地高程为25—26米,舟不通;双河口至张溪镇,称为中游段,河床底宽为65米左右,河床多为砂卵和砂土质,河道安全泄量为600—700秒立方米;张溪镇以下为下游段,属湖泊和洼地,雨季,遇暴雨,洪水暴涨,历来为洪涝灾害区。
水文特征
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1700毫米,最大的是1954年为2714毫米,最小是民国23年为803毫米,汛期降雨量占全年的60—70%。多年平均径流深为700毫米,流量为18.87秒立方米,最枯流量约为11.7立方米(干流)。1957年7月9日,洪峰流量高达1810秒立方米(雁塔水文站实测)。多年平均年产水量为11.7亿立方米。1970年7月12至15日一次降雨381毫米(雁塔水文站实测),产水量达2.56亿立方米。
主要支流
坦埠河,属黄湓河下游支流。源于大陡岭,自南向北,经金铃巷、花塘、兰桥张家、湖光廖村、坦埠至英山县,汇入升金湖。河长10.5公里,流域面积为37.56平方公里。河床底宽一般在8米左右,河道天然落差为51米。多年平均流量为0.748秒立方米,最枯流量约为0.1秒立方米。
东河,又名丁香河。源于石台县的主公岭,由东向西,经丁香、尧田村、吴田村、东庄至鸡冠堰入县境,经八家堰、前畈、黄泥潭至双河口汇入黄湓河干流,全长36.5公里,境内长15.9公里;流域面积为298.84平方公里,境内为70.39平方公里。河床底宽一般为100米,水深洪水期为7米,枯水期为0.3米,多年平均流量为6.77秒立方米,最枯流量约为1.0秒立方米。
金湖县,曾称生金湖。亦名深泥湖,又叫新深湖。“升金湖”因湖中日产汽车公司鱼货价值“升金”而得名。位于长江南岸县境北部,与贵池区交界。东南群山环抱,西傍丘陵岗地,北滨江滩洲圩。古时升金湖系:清嘉庆《东流县志》载:有高湖、鹅潭湖、大清湖、杨家湖(亦名杨河头)、澄潭湖(亦名陈博湖)、前湖、九都湖等,以及贵池县境诸湖。“水涨则数十里地,弥漫无际;水落则沮如之处,分为诸湖”,循曲折的河道,达黄湓入长江。江河湖港相连,至张溪、坦埠镇、唐田、姜坝等沿湖港口,均有河道相通,是水运竹木山货和商贾往返要道,终年舟揖,乘风扬帆,穿行河中。大清湖东侧通往张溪的S形河道,有九九八十一道弯,枯水季节,水深3—5米。沿湖周围河滩,芦荻丛生,湖草青青,每当春季,农民割草为肥。50年代,沿湖群众还沿袭割草沤肥的习惯,农民多从事渔业,冬月水涸,湾池湖窟“亦足当农家三时之利”。滨江湖口滩地:清末开始筑堤圈圩。民国年间,出湖通江县河道,几被堵塞。日本侵占中国时,为其侵略之便,强拆沿湖周围群众的民房填湖,修筑杨嘴至小路嘴公路,由此加快了湖床的淤积。至解放,湖中河道河床已淤塞,河、湖床相连一体,已无明显界限。
升金湖系子湖,湾汊众多,名称各异,多数界限不明,以其自然形态,分为3大片:杨嘴至小路嘴以南为上湖;以北至八百丈为中湖;八百丈以东为下湖。上湖有大清湖、麻湖、澄潭湖等,中湖有升金湖、坦埠湖及贵池区唐田湖等,下湖有黄湓湖等。升金湖,汛期江水循黄湓河倒灌入湖,沿湖农田屡受洪水灾害。汛后江水下落,农作物又缺水灌溉。1965年建黄湓闸后,一般湖水位比江水位低1—5米(1968年低5.23米),效果较为明显。内湖防汛任务减轻,沿湖粮食普遍增产,但汛期江水不能入湖,鱼苗不能游入湖中生;鱼类繁殖受到影响。
升金湖,湖床自南向北倾斜,湖底平均高程为9.4米,最低为8.8—9米,一般为9.5—11.5米。正常水位湖岸周长165公里,平均湖宽7.5公里。湖水面积,解放初期为175.3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尤在建闸后,由于人口增加,围堤、垦殖增多,加上每年约9万吨泥沙,从黄湓河中上游推入湖中,湖面不断缩小,水位抬高。建国后,升金湖计围垦面积64.84平方公里(含贵池区9.9平方公里),现湖面积为132.8平方公里,县境占102.26平方公里。湖水位为15.5米时,安全水位为15.0米。汛期最高水位17.03米(1983),多年平均水位为13.87米,围垦后比围垦前水位约增高0.81米。1970年7月12日至15日,降雨381毫米,洪水下泄2.56亿立方米,使湖水陡涨2米。1980年8月6日至9月8日,由于33天降雨284.4毫米,下泄洪水1.35亿立方米,湖水位上涨1.85米,造成洪涝灾害。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干流概况
河道变迁
水文特征
主要支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