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马普小组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简介
1978年2月生于湖北省云梦县。2006年9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其后在德国马普天体物理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10月受聘为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年1月入选中科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2012年3月获百人计划择优支持,2011年10月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支持,2013年11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曾获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奖、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天文学会十大天文进展等奖励。2015年9月起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现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星德国马普学会伙伴小组组长,在多项国际国内合作组织中任职,包括SDSS-IV合作理事会理事、MaNGA战略委员会委员、SCUSS科学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星系演化研究,迄今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得独立引用1200余次,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15篇,获独立引用400余次。应邀为ApJ、MNRAS等国际著名天文学期刊审稿30余篇,多次受邀在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和担任科学组织委员会委员。
完成的主要学术工作
1. 在星系的空间分布和速度分布、及其与星系物理性质和核活动的依赖关系方面完成了一系列统计研究,发表的质量函数、两点相关函数和星系相对速度弥散等统计测量被国际同行广泛用于限制星系形成的理论模型。
2. 研究了多种特殊星系的小尺度环境。分析了“恒星形成”星系和活动星系核的小尺度环境,发现相互作用是星暴星系的主要触发机制,但与星系核活动无明显联系;研究了棒旋星系的空间环境,发现星系相互作用不是“棒”形成的主要原因。
3.测量了邻近宇宙和z=1处的星系质量函数和质量相关函数,发现星系物理性质与空间环境的强相关性至少在z=1时就已存在。
4.首次从观测上利用大样本研究了星系成团性与星系中性氢气体含量的依赖关系,发现暗晕环境对星系气体含量有重要影响。
5.首次利用“红移畸变”效应测量星系群内的星系运动速度弥散、并以此测量暗物质晕质量。
6.第一次探测到z\u003e0.5宇宙中在超过70Mpc的特大尺度上的星系空间取向与大尺度物质分布的关联。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是星系演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完成的主要学术工作
研究方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