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外称中国国际救援队,英文缩写为CISAR(以下简称救援队),于2001年4月27日成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亲自授旗。CISAR的主要任务是对因地震灾害或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建(构)筑物倒塌而被压埋的人员实施紧急搜索与营救。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由中国地震局地震专家、解放军某工程部队、武警
总医院医疗救护人员共同组建的队伍,既是一支多重领导、多部门参与、不同行业人员共存的队伍;也是一支团结协作、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富有成效的队伍;更是一支冲锋在抢险救援最前线的
特别行动队和攻坚队。
成立背景
2000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提出,防震减灾工作要建立三大体系:一是监测预报工作体系,二是震灾防御体系,三是紧急救援体系。建立第三个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建立专业化的队伍,即组建国内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专业化的国家救援队伍。这支“国家队”成立于2001年4月21日。当时,温家宝同志亲自向国家地震救援队授旗,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这支队伍要“军民结合、军地结合、平战结合,一队多用”。
主要任务
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主要任务是对因地震灾害或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建(构)筑物倒塌而被压埋的人员实施紧急搜索与营救。中国国际救援队将不断加强训练,参与更多实战,扩大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为构建和谐中国、
和谐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队伍组成
中国国际救援队是一支达到了
联合国重型救援队标准的专业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救援队按照“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组建,形成一支反应迅速、机动性高、突击力强的专业救援队伍。中国国际救援队由某工程部队(170人)、部分地震技术专家、急救医疗专家和搜救犬搜索专家(60人)组成,总人数为230人左右。
2010年,中国国际救援队将完成扩编工作,队伍规模将达到480人,并增加相应的装备配备。
组织结构
救援队设总队长1名、副总队长3名,总队部和直属队20-30人。救援队共分为三个支队和一个直属队,每个支队约65人,内设支队长、副支队长,下设分队。三个支队各有5个分队:搜索分队、营救分队、医疗分队、技术分队、保障分队,直属队则由参谋组、技术组、保障组组成。
装备配备
中国国际救援队配有8大类300多种6000多套(件)救援装备和约20条搜索犬。
队伍原则
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保护人类。
精神标语
团结协作、不畏艰险、无私奉献、不辱使命、坚守岗位。
任务定位
迅 速搜索与营救由于地震或其他灾害事故造成城市建、构筑物破坏而被压埋的人员;对救援队的素质要求是:“反应迅速、机动性高、突击力强,能随时执行紧急救援任务”;救援行动由国务院统一协调指挥。救援队先后参加过新疆伽什、
巴楚县、云南大姚、
阿尔及利亚、
伊朗等国内外大型灾害救援。
阿尔及利亚地震救援行动中,第一次参加国际救援行动的中国国际救援队依靠着先进的科技水平,成功搜救幸存者一名,挖出遇难者四名。在参与救援的三十八支救援队中,总共只搜救出幸存者两名,中国国际救援队是继法国救援队之后震区第二支成功搜索到幸存者的队伍。
联合国人道主义协调办公室的官员这样评价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已经成为国际搜索救援舞台上一支宝贵的力量。”
队伍建设
中国国际救援队由中国地震局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第38
集团军工兵团搜救队员、武警
总医院医疗队员组成,共计480人,具备同时在3处复杂城市条件下异地开展救援的能力,也可以同时实施9处一般城镇作业点位的搜索救援行动。2003年
阿尔及利亚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迈出国门执行国际救援任务。
成立以来,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认真学习政策理论、地震知识、现场搜救知识和技能,刻苦训练,开展模拟演练和实战救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国国际救援队同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
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厅)有紧密联系,配合中国外交政策,积极参与联合国人道主义紧急救援事务,如INSARAG(国际搜索与救援咨询组)、UNDAC(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等,同友好国家的救援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如瑞士、
新加坡、德国、荷兰等。
2009年11月,中国国际救援队通过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分级测评,获得国际重型救援队资格认证,成为全球第12支、
亚洲第2支国际重型救援队。同时经
联合国授权,具备在国际救援行动中组建现场协调中心和行动接待中心资格。2014年8月,中国国际救援队通过联合国能力分级测评复测,再次得到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资格确认。
救援历史
自组建以来,中国国际救援队以蓬勃的生机和顽强的战斗力享誉世界,为拯救生命,展示国家形象,增进国际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4年8月,中国国际救援队已先后执行了新疆、
四川省、
青海省、
甘肃省、
云南省等地发生的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国内救援任务,实施了赴
阿尔及利亚、
伊朗、
印度尼西亚、
巴基斯坦、
海地、
新西兰和
日本等国际救援行动,共成功营救63名幸存者,医治4万余名伤病员。
2003年
2月24日,新疆巴楚—
伽师县发生6.8级地震,救援队首次参加实战救援,为灾区社会稳定、恢复家园发挥了积极作用;
5月21日,阿尔及利亚发生6.2级地震,救援队初次登上国际救援舞台,并搜索发现了1名幸存者,扩大了中国在国际救援事务中的影响;
12月1日,新疆昭苏6.1级地震;
12月26日,伊朗巴姆7.0级地震,救援队都及时赶赴灾区执行救援任务。
2004年
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与海啸灾难发生,中国国际救援队两批共70人赴印度尼西亚
班达亚齐灾区,实施了为期四周的
人道主义紧急救援行动,共医治了1万多名伤病灾民。
2005年
10月8日,
巴基斯坦7.8级地震后,中国国际救援队派出两批90人,赴巴基斯坦重灾区巴拉考特开展了32天的紧急搜救、医疗救治、疫病防治、灾害评估、震后趋势判定等工作,营救出3名幸存者,救治2785名伤病人,还第一次担当了现场国际救援协调人,发挥了重要的救援协调作用。
2006年
5月27日,
印度尼西亚日惹特别自治区发生6.4级地震,救援队赴重灾区 班图尔开展了历时18天的医疗救治、灾害评估和紧急搜救工作,中救援队承担了班图尔灾区近1/4伤员的救治工作,共医治3015名伤员。凭借过硬的作风、精湛的技术、先进的理念和出色的工作,救援队成为灾区一支重要的救援力量,得到当地政府、民众以及
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有力地配合了
中原地区整体对外援助行动。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开展地震救援的同时,积极发挥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作用,先后参加了
青海省雪崩、天津县山体滑坡救援行动。
2008年
汶川地震发生后,CISAR携带着
生命探测仪、液压
气垫等专业救援设备和搜索犬于5月13日凌晨,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
都江堰市的受灾群众面前。他们身着橘红色救援服,后背印着醒目的“CHINA”字样,先后成功救出49名幸存者。
2010年
海地地震
加勒比岛国
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发生里氏7.0级地震(根据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首都
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
海地12日发生地震后,中国政府迅速做出反应,派出国际救援队赶赴海地参加救援。1月13日晚,中国国际救援队从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搭乘飞赴海地执行救援任务。据悉,救援队一行共计68人,由三个分队组成,包括来自国家地震局的10人专家分队等。据了解,救援队随机携带了总价值约1200万元人民币的10余吨救灾物资,其中包括救援、通讯、
后勤保障、医疗、食品在内等物资设备和三只搜救犬。
当地时间1月14日凌晨,中国国际救援队乘坐
中国国航的CA6076包机抵达
海地首都
太子港。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队员抵达海地太子港机场之后,带队的领导就开了一个碰头会,安排了一下下面的工作,同时队员们也开始相互调试设备,准备开始下一步的救援工作。然后,已经有20名的队员,其中7名是国际救援队的队员,4名是医护人员,然后其它的还有公安部,外交部,地震局和一些新闻媒体的成员。另外他们携带了3条搜救犬,直接乘中巴前往联海团总部塌的现场,已经开始了现场勘查和初步救援的工作。1月13日的时候,
多米尼加共和国的救援队就在上午抵达了
海地首都
太子港,开始进行救援工作。然后13号的下午,
美国、
法国、
冰岛、
波多黎各等国家的救援队也都相继抵达。他们的部分队员已经前往了联海团的总部,开展了救援。救援的进展并不是非常的快。我们得到的消息是在联海团的总部已经救出了21名伤员。已经是太子港的深夜,一些国家的救助工作已经暂停了。中国国际救援队刚刚抵达就已经派出了一个20人的小组去现场展开救援工作,反应是非常迅速。
玉树地震
青海省玉树市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14日晚19时55分中国国家救援队共119人,其中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60名搜救队员、武警总医院30名医疗队员及国家地震局相关人员等组成,携带了两台大型
消防车、9条搜救犬和流动医院等搜救和医疗设备抵达灾区。在这里他们将要克服高寒、高海拔等多重困难实施救援。
2011年
2011年2月22日中午12时51分,
新西兰第二大城市
克赖斯特彻奇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震,
震源深度距离地表仅有4公里。
该队10名成员于25日到达新西兰展开救援工作。
日本9.0级地震
3月13日,应
日本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遣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15人(6名来自地震局,9名来自武警医院和工兵团,人数受到日本政府的限制),乘坐
中国国航包机前往日本,参加救援行动。
中国的救援队当地时间13日抵达日本受灾严重的
岩手县大船渡市,并于14日清晨7点从集合营地出发,与日本当地救援队一起展开搜救工作。这是地震发生后首支来到当地参与救援活动的国际救援队。大船渡市靠近海滨,遭受地震和
海啸双重袭击,是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3月16日,为保障中国国际救援队工作的顺利和队员的人身安全,中国地震局准备了20套核防护服紧急送往
日本。
3月18日,日本外相
松本刚明对中国国家领导人和中国人民给予日本震灾慰问和提供援助表示衷心感谢,并期望充实两国战略互惠关系内涵。
2015年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
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
震源深度20千米,余震31次。震中位于
博卡拉,最大烈度为X度,重烈度区从震中向东延伸。
4月26日清晨,应尼泊尔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遣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68人,搭乘民航包机由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出发,飞赴
4·25尼泊尔地震灾区实施人道主义救援。根据此次尼泊尔地震灾区需求和尼泊尔政府提出的具体要求,中国国际救援队由中国地震局应急救援司司长赵明带队,由62名经验丰富的搜救队员、医护队员、地震专家、技术保障人员组成。此外,中国国际救援队此行携带有搜救设备、救援设备、医疗设备及6条搜救犬。
这也是中国国际救援队2014年8月通过
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分级测评复测后,首次赴境外进行地震灾害紧急救援。
北京时间4月26日下午17时38分,经过4个多小时的救援,中国国际救援队成功救出一名16岁的
尼泊尔少年瑞纳,这也是他们到达
4·25尼泊尔地震灾区成功救出的第一位被困者。
2017年
2017年8月9日下午,经军委批准,由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武警总医院和中国地震局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出动80名队员,搜救犬5条,携救援车辆两台,以及包括
生命探测仪等在内的378件救援器材,乘两架空军
战略运输机飞赴
九寨沟县灾区。救援队已抵达
九寨黄龙机场,迅速投入抢险救灾工作。
社会影响
中原地区以日益开放、成熟的姿态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只有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事务,才能真实展现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因为有经历才有发言权和主导权。”总结多年来参加国际救援工作的经验,
宋建新这样说。
“参与国际救援事务是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平台。国际上任何事务都是分国界、种族以及
意识形态的,唯有人道主义救援是没有分别的。”宋建新认为,“借助这个平台,不仅可以充分地展示我国在经历30年
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综合国力,还能全面体现党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更进一步表达
中原地区积极建设
和谐世界的愿景。”
“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切实开展国际合作的过程中,救援外交作为一种特殊的
公共外交手段,已经成为中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外交领域的重要内容。”田义祥说,“救援外交”的开展离不开
国际社会的密切合作,其不仅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更有利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认识。
在以往的几次重大赴外救援行动中,“各救援队之间充分合作,密切交流,说明了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团结一心。比如在
印尼海啸救援现场自然形成的‘接力合作’,大大提高了灾后救援效率,更在国际合作过程中,使各个国家间在灾后救援领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与借鉴,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田义祥总结说。
据了解,我国还加大投入力度,在北京凤凰岭建设了具备现代化水平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此外还投入1.1亿元组建8支涉及抗洪抢险、医疗防疫、空中紧急运输、海上搜救、应急通讯等多个领域的救援“国家队”,以应对国家重大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