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芦荻
陈芦荻
陈芦荻,原名陈培迪,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出生地是南海区西樵镇学堂乡。陈芦荻的职业生涯涵盖了多个领域,他曾是民进中央的成员,也曾是暨南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他的诗歌作品丰富,出版有多部诗集,如《桑野》《驰驱集》《远讯》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陈芦荻出生于一个华侨家庭,父亲在南美秘鲁经商,母亲和三个兄弟依靠侨汇维持生计。陈芦荻自幼聪颖,六岁时已能背诵《诗经》的部分篇章。他的教育始于乡村私塾,后来进入广州市的新型私塾学习。1927年,他考入广州南海中学,随后转学到其他中学,最终进入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就读高中。在校期间,他对新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尝试写作。他的文学爱好受到了多位文学大师的影响,如鲁迅茅盾、叶圣陶等。此外,他也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扩展了自己的视野。
大学时期
1933年夏天,陈芦荻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他积极参与了各种爱国宣传活动。特别是在“一·二九”运动期间,他所在班级率先响应并参与其中。1936年,他成为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并参与了诗歌组的工作。这一时期的活动激发了他的诗歌创作灵感,使他逐渐在诗坛崭露头角。
抗战时期
随着日本侵略加剧,陈芦荻在1938年流亡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并在那里开始了他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他的诗歌创作在这段时间达到了高峰,创作了多首长篇抒情诗,并将这些作品结集成《驰驱集》。1939年7月,由于政治局势的变化,他被迫离开了广西,后来在桂林市和贵阳等地继续从事新闻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
日本投降后,陈芦荻回到广州市,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参与了多项文化活动。他与陈残云等人合作复刊了《中国诗坛》,并在《华商报》发表了多篇作品。1949年9月,他加入了广东东江解放区的昆仑山独立教导营,为广州解放做准备。
新中国建立后
广州解放后,陈芦荻在军管会文艺处担任重要职务,并参与了华南文联的筹建工作。他还连续多年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的理事,并在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还担任了多种社会职务,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后,陈芦荻的政治和社会活动更加活跃。他积极参与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的各项活动,并在1982年当选为民进广东省委会的副主任委员。他还多次提出有关国家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提案,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老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晚年生活
晚年的陈芦荻移居澳大利亚,但他仍然保持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关注。他与国内的艺术家和学者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继续创作诗歌。
逝世
1994年10月10日,陈芦荻在广州市逝世。他的逝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哀悼,人们对他一生的艺术成就和爱国情怀给予了高度评价。
参考资料
陈芦荻.中国作家网.2024-11-15
民进出版群星(七).中国民主促进会.2024-11-1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大学时期
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新中国建立后
改革开放后
晚年生活
逝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