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渠村位于
山东省昌邑市龙池镇以南5千米,西距国防路6千米,全村耕地面积6748亩,人口1002户,共计3159人。
马渠村简介
因
赵匡胤帅军作战时路经此地,在此地水渠饮马而得名,此后渐有人聚居形成村落。昌邑马渠村,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那里有43位烈士为国捐躯。如今,战争年代的痕迹早已不复存在,村民们过着富足、安定的生活。
红色堡垒
昌邑北部
渤海滩头的龙池镇,有一个近千户、3000多人的村庄——马渠村。在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和3年
解放战争中,位于“渤海走廊”的马渠村是昌北县委驻地,马渠村人民为了保卫县委,保卫家乡,积极参军参政,拥军支前。马渠村因对敌斗争顽强,民兵威震四方,掩护干部伤员,积极参军参政而闻名
昌邑市,被誉为昌北根据地的红色堡垒村。
根据地
1937年“
七七事变”后,在潍县广文中学求学的魏惜珍、李杰等回到家乡马渠村开展抗日救国活动,经孙汉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马渠村建立了最早的党支部,“民先”队员也发展到百余人。次年2月,日军侵占昌邑城,中共鲁东工委和昌邑县委在瓦城村领导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七支队,马渠村把几十名青壮年送到了部队,马渠村成了七支队活动的基地之一。1938年3月下旬,八支队由寿光来昌北与七支队胜利会师,更加鼓舞了马渠村人民的斗志。
整个
抗日战争时期,昌邑县委和独立营大部分时间吃住在马渠村,马渠村成了昌北根据地的核心。马渠村群众积极拥护抗日队伍,为抗日队伍提供基地和兵员,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1940年春,马渠村成立了“自卫团”。10月,柳日伪据点的敌人让马渠村村民到据点照相,办“良民证”。马渠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坚决抵制,全村没有一人去照相。党支部估计敌人肯定会采取武力行动,便组织群众做好了应敌准备。一天,敌大队人马由柳疃据点向马渠村扑来,村自卫团青壮年迅速带着枪支弹药迎击敌人。顿时,毫无准备的敌人失去了进攻能力,撤回了据点。从此,柳疃据点的小股敌人不敢再骚扰马渠。
1941年冬,为了改变不利于游击战的平原地形,上级号召挖“抗日沟”。马渠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奋战42天,在村西大洼里挖了宽1至2米,深2至2.5米,纵横交错,形同蛛网的长达80多华里的“抗日沟”。同时,对村内的地形进行了改造。堵大门开小门,截大街转小巷,群众家里挖地道、砌假墙。进犯的敌人像进入了迷魂阵,到处被动挨打。马渠成了敌人望而生畏的堡垒,再也不敢轻易进犯。马渠的人民群众因对敌斗争的坚决和无私奉献而闻名昌北,人们赞誉马渠村是昌北根据地里的根据地。
英勇善战
马渠村民兵威震昌北
“自卫团”与柳疃据点的敌人首战告捷后名声大震,县区奖给了部分武器,改善了装备。以后,民兵们不但在自己的家乡保卫县委,保护群众,还经常配合主力部队到处打击敌人。“调马渠的民兵”,这是战争年代我军在
昌邑市北部打大仗时,指挥员无数次说过的一句话。马渠的民兵英勇善战,威震昌北,成为昌邑群众武装力量的一支生力军。
1943年4月的一天,马渠的民兵参与了昌邑武装斗争史上的首次大汽车战斗。马渠村参战的50余名民兵,配合县大队二连,截击护送伪山东经济开发署的刘洪祥去柳疃勘探地形的日伪军车队。仅用十几分钟,就生擒了大汉奸、水稻专家刘洪祥和3名日军、10余名
华北治安军,缴获汽车1辆,长短枪10余支,其他物资一宗。
5月,日军在马渠以北十几里的徐家庄安了据点,企图切断“渤海走廊”。县委和县大队又调马渠民兵参加“围困战”,使敌人断水断粮。30多名马渠民兵用出殡抬棺材用的“大架子”把一门几吨重的生铁炮抬到据点下,对敌炮楼进行炮击,吓得敌人一连十几天彻夜防范,最后不得不撤离了这个据点。8年的
抗日战争,马渠的民兵队伍愈战愈壮大、愈坚强,在
解放战争中发挥了更大作用。
1947年冬,
昌邑市已经解放,但相邻的
寒亭区一带的
国民革命军不时东侵我根据地边沿地区。县武装部调马渠民兵魏树甫带爆炸队用
地雷封锁寒亭,阻止敌人东犯。上阵不到10天,炸死13名敌人,寒亭守敌不敢再向东进犯。事后,魏树甫被县委授予“爆炸大王”称号,西海军分区授予其一等功奖章。
勇挑重担
马渠村妇女顶起半边天
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马渠的妇女们也不甘示弱。她们站岗放哨,拥军优属,英勇顽强,无私奉献,比男子汉毫不逊色。马渠村的第一任妇救会长
陈志强,不顾个人和家庭安危,把自己的家贡献出来,成为党的秘密活动场所。1940年秋末的一天,县委民运部长马骏等4人驻在马渠村开展抗日工作,一股日伪军突然窜进村来,撤离已来不及。陈志强果断地让马骏等4位同志藏在自家的地洞里,自己留在上面应付敌人。任凭敌人威逼利诱,陈志强只有3个字“不知道!”敌人没有发现任何破绽,才悻悻地离开。
抬担架,救伤员,本来是男人们的事,但马渠青壮年民兵经常配合部队打仗,妇女便主动挑起这副重担。1944年12月,县独立营打虫埠据点的战斗中,马渠村妇救会组织妇救会员组成担架队和救护组救护伤员,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县独立营的领导赞扬她们“赛过男子汉”。1945年1月22日,与日伪联手反共的
中国国民党“山东挺进军十五纵队”衣完斋部1500人,在马渠村建了据点,妄图伺机大举进犯昌北根据地腹地。昌潍独立营决定清除驻在马渠的敌人。马渠村妇救会长迟
咖啡黄葵主动承担了侦察任务。她以送开水为由侦察敌据点的设防情况,扮奔丧的孝妇,巧妙地躲过敌人盘查,送出了情报。
24日晚饭后,部队根据迟秋葵提供的敌据点情况,制定作战方案,将敌据点“三官庙”合围。战斗打响后,村里的群众纷纷主动支援,运送弹药,救护伤员。怀孕的大嫂摒弃
迷信,为牺牲的同志整容、收殓;未婚的姑娘冲破了封建为受伤的战士换衣、擦洗。
在马渠村民的支持下,这一仗,毙、伤、俘敌人1200余名,只有不到300人漏网逃窜。
1945年5月,马渠村的30多名身强力壮的妇女由
陈志强带领,赶着装满了鞋袜、毛巾、活鸡、
鸡蛋等慰问品的马车奔赴100里外的
侯镇慰问部队。她们发放慰问品,走访伤病员,扭起秧歌与军队联欢,为战士们烧水做饭,洗衣服,缝被褥,激励了战士为民杀敌的高涨热情。踊跃参军,成为军政干部的“大摇篮”。
马渠村在战争年代,参政、参军得多,出干部多,闻名
昌邑市。
抗日战争时期,全县9个区先后25任书记中有10人来自马渠。到
解放战争时期,马渠村在县、区担任领导干部的达26人。原赁铺胡同出过6位区以上干部,被人们称为“书记胡同”。1957年统计,该村在职的县团级以上干部达57人。人们赞誉马渠村是“革命干部的摇篮”。
1938年10月马渠村党支部建立后,首先把党的建设列为工作重点,积极培养、教育先进分子发展党员。到1939年上半年,全村已发展党员20余名;到1943年,随参军、参政外出的党员总数达80余名;1945年抗战结束时党员达100余名;建国时,全村已发展成为3个党支部、150多名党员。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教育和革命斗争实践,开阔了马渠群众的眼界,拓宽了马渠群众的胸怀。
抗日战争时期,全村参军参政的达480余人,出现了许多一门二英、三英的光荣人家。
解放战争时期,县区领导考虑到马渠村的实际情况,一般不在该村发动参军。但每次有参军任务,马渠的青年总是积极应征。1946年大参军,上级研究该村最多出一个排,但几百名民兵争相报名,经过反复动员压缩,最后还是去了50人。1947年冬,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昌北县委动员青年踊跃参军,马渠村一次参军115人,再次轰动了全县。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全村有39人为国捐躯,22人负伤致残。到
新中国成立时,马渠村烈、军、工属达370余户,占当时总户数的44%。
现在,马渠村共有党员150余人,“书记胡同”成为了
龙池镇党史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马渠人民无私奉献、英勇斗争的故事将永载史册,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