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洋河
位于陕西流经镇巴县的水体
泾洋河,又名金洋河,古称洋水,1958年定名为泾洋河。它是长江水系汉江支流牧马河的支流之一。源头位于陕西省镇巴县南星子山西坡代钱坝的黑龙洞,河流先向南转西南方向,再转向西北绕过镇巴城,之后进入西乡县境内。在罗镇坝左岸汇入麻石河,最终在西乡县汇入牧马河。
泾洋河全长约为85公里,集水面积和年均径流量分别约占牧马河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泾洋河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沿线建设有多座小型水电站,并且具有悠久的灌溉历史,西乡县段干流上设有金洋堰灌区工程。
自然地理
形成演化
泾洋河源于镇巴县南星子山西坡代钱坝的黑龙洞,南流转西南再西北绕镇巴县城,复北流入西乡境,在罗镇坝左纳麻石河,于西乡县入牧马河,流程85公里(一说全长91公里),集水面积和年均径流量占牧马河的1/4和1/3。
镇巴县境内,泾洋河,古称洋水,1958年定名泾洋河。其主流大洋河,发源于杨家河乡大祥坝村斑竹垭,南流节草坝与黑龙洞水相汇,经捞旗河、高桥,由庞家坝掉头向北,经县城西从杨家河黄石板出境入西乡县。贯串本县杨家河乡、高桥乡、小洋镇泾洋镇、城关镇、陈家滩6个乡(镇),入汇支流有龙洞河、小洋河、七里沟、罗家河、黄河沟、小河子、黄泥溪、王家河、大楮河等。境内全长54公里,流域面积520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宽度65米,总落差971.6米。上游高桥、泾洋、城关镇河岸地势较缓,田地多在河川地带,易于灌溉。下游陈家滩、杨家河河道两岸山陡谷幽,耕地多在半山。在西乡县境内,泾洋河:古名洋水,源出镇巴县金竹山,北至黄石板入西乡界,再纳茅坪河、麻石河、司上河、小峡河,至板桥乡罗家嘴汇入牧马河。全长91公里,境内流长37公里,河床平均宽80米,流域面积837平方公里。
水文特征
镇巴县段水文检测,泾洋河正常流量1.935立方米/秒。洪水流量达1696立方米/秒,西乡县段为:常流量37.5秒立方米,洪流量1500秒立方米,枯流量12.5秒立方米。
主要支流
- 拉溪沟,位于陈家滩乡拉溪塘村,长6公里,有常年性溪流由北向西南入泾洋河。
- 孙溪沟,位于陈家滩乡田家垭村,长3.3公里,有常年性小溪由西南向东北流入泾洋河。
- 洋河,自镇巴县城西门码头起顺流向北,经陈家滩码头,至黄石板码头出县境入西乡界,再经罗镇坝码头至堰口码头,航程约100公里。1950~1956年,县人民政府组织船工4次整修航道,成立组织,发展航运。1957年西镇公路通车后,洋河航运业务减少,航道渐废。
- 茅坪河:又名大楮河,源出罗镇乡范家垮,东北流至大郎庙入泾洋河。全长约10公里,河床平均宽10米,洪流量70秒立方米,枯流量0.5秒立方米。
- 麻石河:源出镇巴县河石沟,北入本县高家池麻石河(地名),东折至罗镇坝人泾洋河,境内流长约17公里,河床平均宽10米,洪流量160秒立方米,枯流量1.1秒立方米,流域面积109.83平方公里。
- 小峡河:源出司上三铧山,北经沙后乡,循小峡至堰口午子山东麓入泾洋河。全长10.9公里,流域面积50.4平方公里。
流域概况
地貌
泾洋河流经秦岭的米仓山区,属中温带地区,东起洋溪,西至大河坝,面积166.44万亩,占县总面积的34.25%。海拔1200—2400米之间,麻柳乡的巴山林高2413米,为县境内最高峰。多属大巴山脉古冰川地貌,多由大理石组成,其主要成份为碳酸钙碳酸镁,岩性坚硬,在地壳内力的剧烈抬升影响向下,皱褶断裂比较发育,因而山势陡峻,河谷深切,形成许多狭窄的“V”形山谷,如泾洋河谷、巴水河谷、麻石河谷及号称“一线天”的阴死河谷。由于地质构造年代早,加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浸蚀,形成特殊的石灰岩地貌,多出现陡峭谷峰、干沟、落水洞、溶洞暗河等,其地表石骨嶙峋,峰林突兀,流水稀少,地下千疮百孔,廊洞纵横,水声潺潺。龙池乡的倒水洞,大河乡的曲江洞和高洞子均为较大的溶洞。该地区人稀、土地多,山大、坡陡、耕地质量差,气温低,热量条件差,年降水量大,因而低温和湿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河谷地带,零散分布有四级队地,形态不完整,阶面一般宽数十米,最宽500—800米,阶面高于河面60—90米,为浸蚀阶地。
文化
何家湾遗址
何家湾遗址位于西乡县城东北5公里的板桥乡三合村,在泾洋河右岸第二台地上,高出河床约10多米。这是一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1980年10至12月进行发掘。遗址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150米,总面积4.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610平方米。出土了包括石器、骨器、陶器在内的600余件生产和生活用具,并清理出仰韶文化时期的残居住址20余处、灶坑一个、储藏物品的窖穴115个及墓葬25座。这些发现使其成为陕南发现的史前时期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堆积层最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处遗址。从地层顺序看,何家湾遗址至少包涵了历时数千年的李家村文化和仰韶文化。李家村文化叠压于最下层,进一步证实了李家村文化早于仰韶文化,确定了新石器时期文化发展的序列和分期。
红岩坝文化遗址
红岩坝文化遗址距离何家湾仅200米,遗址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约15米,总面积600多平方米。1981年10月发掘时,从第二层出土了器物如高领折肩罐及侈口折腹盆,其文化内涵属于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龙山文化,器型与黄河流域其他地方的龙山文化基本相似。而第三层出土的双唇口尖底瓶、夹砂陶釜和敛口瓮等器物,其文化内涵则属较早的仰韶文化。这些发现从地层关系上确凿地排列出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类型的早晚发展序列。
午子山与午子观
午子山位于县城东南12公里的西镇公路边,自堰口镇渡泾洋河后拾级攀登可见三峰削立,二水环流。主峰午子山独秀,拔地而起,大、小二峡峡水穿越谷壑,注入泾洋河。这里层峦苍翠,景色宜人,被誉为“陕南小华山”,为本县胜景之首。
山上古建午子观由顶观、腰观、底观及500灵官庙组合而成。根据现存碑碣记载,赵构绍兴五年(1135)重建了翊圣保德真君殿(即顶观正殿)及药王殿、福寿殿等,并植松柏万株。在殿宇中还有娘娘媛阁,据旧志载,午子山是汉戚姬进香焚轮(祈福)之处。朱祐樘弘治十年(1497)重建了底观之圣水观、玉皇殿、东岳殿及酆都殿,并由底观到顶观,在沿途蜿蜒的小道上铺砌石阶以利登山。武宗正德七年(1512)增建了顶观寝宫、雷神殿、元帝殿、后寨门和紫金城(又称铁城,城周面积1000余平方米)。清雍正十一年至乾隆十年(1733—1745)又对各殿作了翻修。光绪元年(1875)重修了娘娘媛阁,并增刻了13块石碑碣。民国年间,于山道拐角处增修了小土地庙72座。建国后,亦屡有修葺,现存顶观大殿三层及中观、底观殿宇、房舍共61间,殿内残留壁画多幅,建筑面积共达1854.49平方米,并幸存了明代铸造的坐式铜佛像两尊,一高167公分,宽90公分;另一高154公分,宽90公分。还有明嘉靖铁铸立式佛像(无头)一尊以及清乾隆五十年所铸大铁钟一口,均属珍贵历史文物。
午子山上还有保持原始生态的稀有林木白皮松2500余亩,姿雄色纯,美不胜收,为名胜区增色不少。午子山左侧,一峰腾空,绝壁万仞,有飞凤欲翔之势,石崖上镌有“飞凤山”三个大字,矫健遒劲,相传为三国张飞所书。飞凤山侧有“虎头崖”三字,今仍依稀可辨,因无款识,不知何人所书。
每当朝阳欲出之时,彩霞布空,峰峦彤红,山天辉映,无比壮丽,人称“午子朝霞”。现存明万历时碑碣一方,上书“汉南胜景”,可见此山扬名遐迩,由来已久。此外,后山有热风洞多处,山侧大、小峡有鹁鸽洞、风洞、鱼洞,均深不可测,并有龙泉溢水,随潮起伏,潮起则水浊,潮息则水清。整个午子山峦青水碧,林秀壑幽,组成了一处耐人观赏的风景胜地。每年新春佳节、清明节盛会、上巳节、九月九,游山者不绝于途。1984年成立午子山文管所,筹集资金3万余元,重修了药王殿、朝圣门,并新建凤憩亭,为胜迹倍添光彩。
西乡古景之洋源渔火
西乡故城,在现城东15里之古城子。地当泾洋河东岸,曾是西乡至镇巴县的水上交通码头。白帆点点,往返如梭,夜晚则停棹拢岸,渔火通明,闪闪灼灼,耀眼生辉,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水利概况
航运航线
泾洋河:从罗镇乡黄石板入境,至板桥乡罗家嘴入牧马河,境内流长37公里。昔日在古城至堰口一带,傍晚船只停靠事炊,点点灯火闪耀夜空,称为“洋源渔火”。西镇公路建成后,船只锐减,已无专业运输,只有少许沿河村民赶集自运。
灌溉工程
金洋堰渠首在大峡口下游200米处,距县城约10公里。灌区辖金洋堰、圣水堰、红崖堰三个独立小灌区。金洋堰历史悠久,据旧县志载:“景泰二年(1451),知县邱俊复修,经六年竣工。堤长十余丈,广半之;堤高丈余,厚同之;堤面阔二丈许。”成化四年(1468),又经知县李春培修,有干渠1、支渠25,灌溉堰口、许家巷、肖家湾及水东上、中、下坝农田4600余亩。圣水堰兴修于清同治二年(1863),红崖堰兴修于1968年,合为多堰首乡管民营灌区,全灌区以金洋堰为主。
金洋堰引水于泾洋河,渠首以上控制流域面积891平方公里,流域内林木茂盛,植被良好。解放后历经多次整修,效益逐年扩大。1966年,经县水利局设计,汉中专署批复,在堆石坝故址,做圬工“包心坝”截流引水,抬高水位,兴建堰口水轮泵群站,金洋堰接尾水灌溉农田,提高了引水能力。“包心坝”当年未合龙,被洪水冲毁。1968年,县水利局对枢纽工程重新设计浆砌石滚水坝,1969年动工修建,1970年3月竣工。
现在三条干渠总长23.2公里,有人行桥59座,排洪桥12座,倒虹1座,直开斗渠48条。灌区内有电抽站7座,安装水泵10台,装机容量344.5瓩;水轮泵站8座(不包括堰口水轮泵站),装机14台;小水电站1座,装机1台,容量120瓩。主干渠金洋堰全长10.49公里,设计引水流量3秒立方米。全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3522亩,有效溉灌面积10491亩,实际灌溉面积10381亩。主要受益区有堰口、板桥等乡镇的11个村、59个村民小组,人口17911人。
参考资料
第一节 名 胜.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4-08-16
第一节 排灌工程.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4-08-16
目录
概述
自然地理
形成演化
水文特征
主要支流
流域概况
地貌
文化
何家湾遗址
红岩坝文化遗址
午子山与午子观
西乡古景之洋源渔火
水利概况
航运航线
灌溉工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