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赴美留学。获米苏里大学矿学院
学士。后入可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为研究生。1923年回国,任焦作福中矿务大学校长。后出任
河南大学教务长。1927年赴
上海市参加国民革命,1931年再度出任学校校长。解放前夕,策划
国民政府河南省主席张起义,1949年赴
北平市参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出席
开国大典。
1928年秋任
清华大学教授兼秘书长。1930年春应河南名绅与学生代表邀请,任河南大 学校长。1931年春复任焦作矿务大学校长。后经省批准,改为“
焦作工学院”
1937年“七七”事变后,
中央大学迁往
重庆市。精心筹划,使搬迁井井有条。翌年秋,为中共驻重庆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宣讲“
中日战争形势”提供中央大学大会堂,听众达数千 人。
1944年5月,离迁赴渝。更奉教育部令回淅川县第三次任
河南大学校长。
1949年5月,武汉解放,被选为
中南区代表,参加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燃料工业部计划司副司长,煤炭管理总局副局长兼
河南省人民政府 委员。
1957年,被错划为
右派,曾在焦作、
鹤壁市劳动。后调
开封市政协从事文史资料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撤到
郑州市批斗,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于1968年I0月13日含冤去 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张的冤案得到昭雪。
历任南京
中央大学(现
南京大学)教授兼总务长、
河南大学校长、
国民政府河南省建设厅长等职。解放后任全国煤矿管理总局副局长、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1917年,张仲鲁与张瑞笋结婚。1926年冬,张瑞笋逝世。他的六个子女中,有四个毕业于清华大学。他的长子是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务的张昕若。他的次子是曾任天津市副市长等职务的张昭若。他的三子是曾任国家经贸部副部长、四川省省长等职务的张皓若。
张仲鲁故居位于巩义市回郭镇干沟村老寨北街,座西向东,建于民国,砖木结构,原有大门和房屋6间,占地400平方米。解放后,因年久失修,大门、房屋均已塌毁。其侄在原址上又盖2间平房,看护其宅。位于回郭镇的巩义市第三高中塑有纪念张仲鲁塑像,学校设有张仲鲁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