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31式60mm
迫击炮是抗日战争时期五十兵工厂的产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军工部门在31式迫击炮基础上研制出63式60mm迫击炮。
两者在外观上的主要区别是:31式迫击炮的缓冲机设在身管前部,为双管式结构,炮为敞开式,用紧定螺杆固定在身管上,身管上没有提把;而63式迫击炮的缓冲机设在身管上方,为单管式结构,炮箍为封闭式,身管上设有提把。从武器性能方面来说,两者虽然口径相同,但各种性能诸元却不同。两者均带有
法国斯托克-布兰德60mm
迫击炮的血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本
英国籍的弗莱德·史考特·斯托克爵士(1860~1927,一战时为英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种步兵用迫击炮——“Mark 1型3英寸斯托克堑壕迫击炮”,也称为“斯托克3英寸迫击炮”)移居法国,任职于布兰德研究机构,继续从事步兵迫击炮的研制与改进工作,直至辞世。斯托克爵士在为布兰德研究机构工作的日子里,研制出一种准备装备到排级的60mm迫击炮,即布兰德1935年式60mm迫击炮。该炮身管全长725mm,高低射界45°~83°,全炮质量19.7kg,炮弹质量1.33kg,最大初速158m/s,最大射程1000m,最小射程100m。
当时国民党政府赴
欧洲军事考察团对布兰德1935年式60mm
迫击炮的印象十分深刻,于是决定仿制该炮。但是抗日战争随后爆发,兵工厂的转移使仿制工作进展十分缓慢。直到1941年9月,第五十工厂才参照实物制造出第一门样炮, 1942年被命名为“民国31年式60mm迫击炮”(简称31式迫击炮),并开始投入生产。
31式迫击炮全长677mm,身管全长601mm,全炮质量19kg,炮身质量5kg,炮架质量9kg,座板质量5kg,最大射程1444m,最大初速 148m/s,最大射速18~30发/分,方向射界11°,高低射界45°~70°。
31式
迫击炮主要配用民国31年式杀伤
高爆弹,该弹全弹质量1.36~ 1.54kg,全弹长228~235mm,8片或10片尾翼,弹片杀伤半径15m,装药量0.1kg。但各兵工厂生产的炮弹装药成分不尽相同,大致有
三硝基甲苯加木粉、硝化类炸药以及熔铸TNT三种。
发射药装药号数0~4,0号装药(基本药管)初速59m/s,最大射程285m; 1号装药(基本药管加一个附加药包,依此类推形成2号、3号、4号装药)初速 88m/s,最大射程583m;2号装药初速111m/s,最大射程885m;3号装药初速130m /s,最大射程1169m;4号装药初速148m/s,最大射程1444m。
该炮最初配用“民国20年式82mm
迫击炮引信”,后改为“民国35年式引信”,这两种引信均为瞬发式。
炮身由身管、炮尾帽、炮杵、撞针组成;脚架由炮箍、缓冲机、方向机、高低机、水平调整机、架腿组成;座板上有承托炮杵的驻臼、锁定炮尾的炮尾箍、炮尾锁和炮尾帽槽(炮身向前放倒折叠时容纳炮尾帽用)等;瞄准装置分为两种,机械瞄具和光学瞄准镜。机械瞄具由瞄准框、刻度盘、仰角管、平准管及插板组成;光学瞄准镜则是由第五十三兵工厂的设计师王树楠、奚仁刚于1946年设计的,综合了澳式
迫击炮瞄准镜、法式布兰德迫击炮瞄准镜、美式迫击炮瞄准镜的优点,可适用于60mm、82mm、150mm迫击炮,使用效果良好,后被命名为“
中正式步骑枪瞄准镜”,1947~1949年共生产1.6万具,大量配用在民国20式82mm迫击炮和31式60mm迫击炮上。
由于31式迫击炮的性能优良,
中国国民党政府各兵工厂在1942~1949年间共生产了30275门,各种60mm迫击炮炮弹400余万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