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式步骑枪是中国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制式步枪,全枪长1100mm,枪管长600mm,瞄准基线长504mm,全枪质量4千克,膛线四条,右旋,导程240mm,符合当时枪械发展的紧凑化、轻型化特点。中正式步骑枪使用的制式子弹为7.92x57mm尖头型毛瑟步枪弹,杀伤性较强。
中正式步枪原型为
德国M1924毛瑟步枪,其雏形来自于1935年(民国24年)7月开始于巩县兵工厂试生产的二四式步枪,又称二四年式短管毛瑟步马枪。作为中国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制式步枪,在筹备、试生产过程中,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
蒋介石携夫人
宋美龄,曾数次到巩县兵工厂视察,并提出将枪托略微缩短、
刺刀加长等建议。为表示对其尊重,后经兵工署署长
俞大维呈请并获批准,1935年8月,以“蒋中正”字号将新枪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相应地,机匣上的印记,也改为“中正式”三字。1935 年10 月10 日,中正式步骑枪正式批量生产,从而开始了其长达14年的生产历程。
中正式步骑枪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打击
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武器,参加了8年抗战中几乎所有重大战役。如
台儿庄大捷中,张自忠率领的第57军就全部装备的是中正式。中正式步枪最后一次大规模使用,是在
抗美援朝战争战场上,后逐渐被美苏新式枪械取代。
历史沿革
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
德国,在兵工生产方面受到了《
凡尔赛和约》的严格限制。1924年,毛瑟兵工厂以外贸民用步枪的名义研制了毛瑟M98步枪的改进型号,称M1924步枪。此枪口径为7.92mm,枪管长600mm,1924年定型,六年后开始批量生产。德国M1924步枪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之一。在德国,M1924步枪并未受到重视。1935年,
德国陆军最终选择了毛瑟M98k作为制式步枪,而M1924步枪漂洋过海,大量出口到中国。
旧中国军队的一大问题是“万国造”,即武器来自多个国家,制式各异,无法通用,严重影响战斗力。1932年,
国民政府决定以
德国1924年式
毛瑟步枪为原型展开仿制,并将它作为日后中国军队的制式装备。
仿制过程
1934年,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
孔祥熙向毛瑟兵工厂订购一万支M1924步枪,用于装备税警总团。兵工署借机请孔祥熙向毛瑟厂索取该枪的全套图纸,交给巩县兵工厂仿制。但巩县兵工厂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图纸有误,兵工署就委派毕业于柏林工业大学的巩县兵工厂厂长毛毅可,向德国
有关部门正式商洽购买M1924步枪及检验样板、图纸。经过一番周折,新图纸终于在1935年收到,仍由巩县兵工厂负责仿制。1935年7月,巩县兵工厂开始试生产,由于当时是民国二十四年,因此新枪定名为二四式步枪,又称二四式短管毛瑟步枪。
名称由来
1934年,在仿制过程中,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
蒋介石偕夫人
宋美龄,到巩县兵工厂视察。军人出身的蒋介石对步枪深有体会,在听取了工厂方面的汇报后,提出“将枪托略微缩短、
刺刀加长”等建议。为了表示对蒋介石的尊重,后经兵工署署长
俞大维呈请并获批准,1935年8月,又将二四式步枪定名为“中正式”步枪。
生产情况
巩县兵工厂
巩县兵工厂于1935年7月新枪开始试产,8月正式定名,10月开始批量生产。最初中正式产量并不大,月产约800~900支。但后来产量提高得很快,到1936年12月,产品序号已达到58 000,由此可见当时巩县
兵工厂至少有年产40 000余支步枪的能力。为节约木料和防止变形,早期产品采取了类似
日本三八式步枪的做法,枪托由两部分拼合而成,但不是榫接而是用胶粘合,再在枪托底板处用螺丝固定,后期则改为整块木料制作。这一时期,除枪托木料为国产外,其他材料均为进口,像枪管及其他零件用钢均来自
德国和
奥地利。巩厂制造中正式,采用了
欧洲兵工生产管理办法,如零部件上刻有序号,以利装配,因此这一阶段的产品质量也是相当出色的。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11月15日晨,巩厂奉命将全部机器拆卸装箱运往湖北汉阳。自11月24日,敌机多次轰炸,兵工厂原址部分被毁。
11厂
1938年6月1日,巩县兵工厂改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11厂。由于日军步步进逼,11厂先迁至长沙北门外朱家花园,后经厂长
李待琛选址,迁至
湖南省中部
安化县烟溪镇。当时11厂设有7个分厂,其中五厂专门制造中正式。在战争环境下,中正式的生产仍坚持了一套严格的检验制度,所有成品先经过厂检验部门检验方能装箱,出厂前再经部派验收委员开箱抽查,并至靶场试射,合格后才予盖章放行,否则退工报废。但好景不长,1938年年底恢复生产不久,
兵工厂即遭日机轰炸,五厂几成废墟,全厂停工,残余机器迁至车头等地。1939年,11厂代称“巩固
商号”,陆续迁往
四川省。但因1940年5月
枣宜会战开始,6月初日军占领
宜昌市,迁川的11厂受阻折回湖南辰溪,迁至湘西山区,
李待琛选定
沅陵县孝平乡的一个天然山洞作为新厂址。已运川部分于巴县
铜罐驿镇设厂,并于10月并入第1兵工厂(原
汉阳兵工厂)。故有史料称11厂位于巴县铜罐驿并不确切,事实上11厂主厂并未迁川。现有资料尚未发现记载有关11厂抗战时期在孝平生产中正式的情况,但从实物来看,刻有11厂厂徽的中正式步骑枪至少生产到1942年3月。据测算,从1937年到1942年之间,巩县兵工厂包括后来的11厂大约生产了95 000支中正式步骑枪。
21厂
1938年7月,21厂接管了汉阳
兵工厂的步枪厂,将该厂1 000多名职工及300多部机器、部分材料等,陆续运往
重庆市。1939年1月步枪厂开工,继续生产汉阳造步枪。由于巩县兵工厂内迁过程中机器设备多有损失,难以正常生产,1940年8月,兵工署命令21厂筹备生产中正式步骑枪。李承干委派步枪厂主任赵国才、工程师施政楷等负责,以
汉阳兵工厂原有设备为基础,并且参考德国毛瑟M98步枪原图2万余张,于同年10月正式开始筹备生产。在大后方的艰苦条件下,筹备生产人员重新绘制图纸、制订工序,改进500余部旧机器,重新制造800余套夹头、600余种刀具和锻模以及1 000余种样板,同时还必须兼顾汉阳造步枪的正常生产,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到次年6月间,又增添机器100余台,并采用了一些简化生产、提高产量的措施。历经3年时间,中正式终于正式出品,全枪连同刺刀共有94个零件。1943年10月10日开始批量生产,至年底共生产中正式3 500支。1944年,步枪厂投入全部力量生产中正式,取代了原生产的汉阳造步枪,当时月产量可达7 000余支。
到抗战胜利时,21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兵工厂,全厂职工达到14 300余人。抗战胜利后,21厂厂长李承干因不愿为内战生产武器,于1947年3月辞职,工厂也奉命裁员至9 000余人。中正式步骑枪在21厂从试制投产到1949年解放为止,共生产426 000余支。
41厂
广东第1兵工厂(后迁往
广西壮族自治区,改名第41厂)于1937年6月开始生产中正式步骑枪,当年生产5 010支。1937年12月后,该厂西迁广西融县,继续生产,月产量1 000支。1939年底,又迁往
贵州省,月产量1 300支。整个抗战期间,该厂生产了90 000余支中正式。战后该厂设备移交21厂。
装备情况
中正式步枪最初主要装备
中央军的调整师,也就是许多媒体所称的“
德械师”。其实,所谓“德械师”仅仅是戴着进口的
德国M35钢盔、接受
德国军事顾问训练的部队,这些部队的武器装备则以国产
仿制品为主,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将其称为“德式师”更为贴切。
抗战全面爆发时,全部装备中正式步枪的中国部队只有属于调整师的第36师、第87师、
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以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而同属调整师的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则是以中正式步枪为主,另有少量汉阳造步枪。
退出历史
朝鲜战争后期,志愿军开始换苏式装备,“中正式”步枪退居二线,用于装备
地方武装。随着1955年我军苏式化,“中正式”逐步退出了现役改为民兵的装备,并一直使用到了上世纪80年代。目前,“中正式”步枪彻底退役,成为收藏爱好者追求的目标。
基本设计
整体结构
该枪全重约4
千克(不含
刺刀),全枪长1100mm,枪管长600mm。
动作原理
中正式步骑枪是中国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制式步枪,采用旋转后拉式
手动枪机,可以兼作步枪及骑枪之用。其枪机继承了著名的毛瑟式枪机,操作简单,结实耐用。枪机为一整体,前端有2个闭锁凸笋,右后方也有一凸笋,其作用是当枪机断裂时,防止枪机冲出枪体伤人,枪托中部设置横销,将机匣与枪管牢牢固定在枪托中,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
装填
装填系统使用
毛瑟步枪特有的5发桥夹。装填时,右手将上满弹的桥夹由上方插入弹仓槽中,拇指向下用力便可将枪弹一次全部压入弹仓,然后将桥夹拔出,桥夹可重复使用。如果没有桥夹,也可以逐发装填枪弹。
弹仓底盖与枪托平齐,不像汉阳造步枪那样突出在外,而造成用启扛枪不便,将弹装入弹仓,此时枪机停于后方位置。将枪机向前推,送一发枪弹入膛,再将拉机柄向右水平板倒,完成闭锁,此时扣动扳机,便可发射。将拉机柄向左上方扳动90度并向后方拉动,此时,枪机头部的
抽壳钩便会将膛内空
弹壳抱住,机匣左侧的抛壳挺撞击弹壳底部左侧,将弹壳向右后上方弹出。然后再将枪机向前推,枪机将下一发枪弹推入弹膛。
保险
保险装置位于枪机后部,向上扳动90度,即呈保险状态,此时保险片挡住了瞄准线,在黑暗中也可以用手触摸到,此状态下仍可拉动枪机,故称为“活保”;如果将保险装置板动180度,则枪机处于锁定状态,不能被拉动,此状态称为“死保”。
瞄具装具
表尺
中正式的表尺由M1898的弧形表尺改进而来,表尺射程为2000m。表尺板中间开有纵槽,照门缺口不大,为了不影响瞄准视线,表尺板贴近照门处有一半圆形凹槽。表尺底部是用螺钉固定在基座上,如因改用其他弹药而使弹道性能有所改变,可以很容易更换表尺。
刺刀座
中正式采用毛瑟式的H形刺刀座,由枪管和头固定,刺刀刀柄底部有一个长槽,上刺刀时,使通条插入刺刀刀柄中。中正式刺刀座还可使用捷克VZ24、比利时FNM1930步枪的刺刀。与德国造刺刀普遍无套环的情形不同,中正式所用刺刀设有套环,这样与枪管的联接更为牢固。
刺刀
因中正式枪身较短,为在白刀格斗时与三八式步枪相抗衡,其刺刀全长达到了575mm,仅刀身部分就长达428mm,比M1898及M1924步枪刺刀的全长还要长。中正式的刺刀为单刃偏锋、直形护手。刀尖形状有两种,一种是对称剑形刀尖,一种则是类似于英国M1907步枪刺刀的非对称形刀尖。
刺刀刀鞘
早期中正式的刺刀刀鞘为薄钢板冲压成型,配有皮制挂件,后期因钢板缺乏,多采用皮制刀鞘。
弹药类型
该枪有
膛线四条,右旋,瞄准基线长504mm,导程240mm,
枪口初速810米/秒,
有效射程1000米以上,表尺射程2000米。
采用7.92×57mm尖头弹为制式弹药,杀伤力极大。尖头弹是
德国在M1888圆头弹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弹头分为两种:S型轻尖弹,弹头质量9.98g,最早在1903年开始采用,是世界上第一种被正式采用的尖头弹,特点是弹头底部呈裙边状,发射后变形紧贴枪管壁,可有效密闭
发射药燃气;sS型重尖弹,弹头质量12.83g,弹头底部呈舟尾形,可有效减小阻力,从而改进了弹道的平直性及增加了有效射程。中正式步骑枪可同时使用这两种尖头弹,并与当时广泛使用的
机关枪如捷克ZB26、二四式马克沁的弹药通用,方便后勤供给。尖头弹与圆头弹相比,弹头质量较轻,初速较高,加之弹头形状呈流线形,空气阻力小,弹道特性更好,不易受横风影响,从而使得中正式的射程和精度都远在汉阳造和元年式之上。
实战运用
相关战役
中正式步枪首次参战是在1937年
淞沪会战中,此外除了参加抗日战争,还先后参加了
解放战争和
抗美援朝战争。“中正式”步枪最后一次上战场,是在
朝鲜战争中。朝鲜战争初期,
中国人民志愿军有不少战士使用缴获的“中正式”步枪。
影响评价
由于该枪使用的7.92毫米尖头弹初速高,弹道特性好,因此
有效射程可达1000米,而且尖头弹存速高,杀伤威力大,打到人体重要部位上非死即重伤。相比之下,日军
三八式步枪步枪在常见的200-600米距离上的杀伤威力逊于中正式甚多。日本人也领教了中正式步枪的厉害,随即研制出
九九式步枪,改用7.7毫米口径的尖头弹,但这种弹药无论弹道性能还是杀伤威力仍然比不上中正式步枪使用的子弹。
性能特点
优点
对一支步枪来说,“中正式”步枪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采取了7.92毫米尖头弹,在射中敌人时,强大的冲击力会对中弹部位造成强大的冲击力,造成内脏的损伤,而子弹进入肉体以后,会发生变形和翻转,使肉体内部出现巨大的空洞。经过战场的实际检验,中正式步枪显示出操作简单、结实耐用、火力强大、战术机动性好等诸多优点。在后来的抗击
日寇的战争中,中弹者不是死就是重伤,即使射中非要害部分,也无法通过简单的阵前治疗治愈,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损伤。“中正式”步枪的另一个优点是,内部机件、构造均大体相同,包括枪机在内的大部分零件,只需稍加修整即可互换,有的可以直接通用。
经过战场的实际检验,中正式步枪显示出操作简单、结实耐用、火力强大、战术机动性好等诸多优点。
缺点
当然,“中正式”步枪也有明显的缺点,即拉动枪机较费力,射击精度、射程都不如日军当时的“
三八式步枪”步枪。首先,中正式步枪的枪机拉动起来较为费力,加上持续射击后,枪匣与枪机因受热膨胀而紧贴在一起,枪机就更难拉动。其次,该枪射击精度不如日军三八式。最后,中正式步枪枪身较短,即使装上很长的
刺刀(长约575毫米),但仍然比加装刺刀的三八式短一截,因此中国士兵在白刃格斗时容易吃亏。
相关争议
长久以来,在关于大名鼎鼎的“中正式”步骑枪的原型枪问题上,大家一直争议比较大。自然,给“中正式”步骑枪找的祖宗也是五花八门。不过相比较而言,主要集中在两个步枪型号上边,一是
毛瑟Kar98k步枪短步枪,二是
M1924式毛瑟步枪标准型步枪,都是
德国毛瑟工厂的产品。至于说原因也很简单,“中正式”步骑枪的来源就是
中国国民党在1934年引进德国图纸后交给巩县兵工厂生产出来的,这点争议不大。目前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当时德国交付给中国的图纸具体是什么型号的问题上。
首先,我想我们可以排除“中正式”步骑枪的原型是K98K短步枪的可能性,虽然说K98K短步枪这几年是“中正式”步骑枪原型枪的热门候选“人”。但是很遗憾,尽管K98K短步枪1934年在德国就已经开始小批量生产,尺寸也和“中正式”步骑枪差不多,但是从弯曲的拉机柄,击针分解孔,侧置式
枪背带等特征看,K98K短步枪和“中正式”步骑枪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可能性不大,而且“中正式”步骑枪的图纸来源是中国向德国订购了一批M1924标准型步枪后
德国赠送的,从这个角度上讲也不会送K98K短步枪图纸,因为当时买枪送图纸一般都是同一个型号。
相比之下,“中正式”步骑枪原型枪是M1924标准型步枪可能性就要大得多,除了前边提到的购买M1924标准型步枪会附赠这款步枪图纸的猜测之外,无论是从内部结构还是外观特征上看,两者都差不多。甚至它们大多数零件经过简单修即可互换使用。当然啦,尽管巩县兵工厂在按图纸生产的时候就是原班照抄,甚至连没有多大用处的阅兵钩都抄上了,但是也不能说人家没有一点改进。比如在
蒋介石的建议之下,他们将枪托尺寸缩短,然后又把
刺刀加长,这样不但适应了中国士兵的
矮小症身材,又没有减少白刃格斗的能力,不能不说是一个别具匠心的改进。
不过,尽管巩县
兵工厂生产的“中正式”步骑枪和
M1924式毛瑟步枪标准型步枪差不多,说后者是前者的原型也没错。但是由于后来生产“中正式”步骑枪的厂家并不止巩县兵工厂一家,各家产品多少都有一些差异。尤其是后来的21兵工厂生产的“中正式”步骑枪,实际上和巩县兵工厂的“中正式”步骑枪并没太大关系。因为这是21兵工厂以毛瑟M1898步枪图纸为基础改进而来的,并不是采用1934年德国赠送的那套图纸生产的。而21兵工厂却是生产“中正式”步骑枪最多的厂家,从1943年到1949年,一共生产了42.6万支之多。所以说,“中正式”步骑枪的原型是M1924标准型步枪没错,但是原型确实又不只是这种步枪。
收藏价值
目前,“中正式”步枪已经彻底退役,成为收藏爱好者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