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第二中学
1917年建于河南的重点中学
许昌市第二中学,是一所市直百年名校。始建于1917年,前身是省立第四中学;1949年更名为许昌中学;1954年正式命名为许昌市第二中学,已经有102年的历史了。2009年整体迁至文会街9号,2015年成立许昌市二中教育集团,分东西两个校区,截止2019年学校有东西校区共占地面积约60亩,现有56个教学班,3300多名学生。
2020年9月28年许昌市第二中学人民路校区投入使用,人民路校区位于许昌市人民路东段,原为许昌市第八中所在地,经市政府决定移交并入许昌市第二中学,经过暑假期间的紧张改造,现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校区内共有10个教学班,500余名学生。人民路校区占地近20亩。
为进一步推动该校学习雷锋活动,弘扬雷锋精神,9月18日下午该校邀请到全国学雷锋树新风宣讲团副团长、全国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教育专家张峰教授给大家做关于学雷锋的报告。报告会以《弘扬雷锋精神、做全面发展一代新人》为主题,主要介绍了雷锋的身世、雷锋短暂一生的许多感人故事,歌颂了当代雷锋式人物。通过本场报告会,希望我们的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继续践行雷锋精神,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有文化知识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历史沿革
许昌市第二初级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名师荟萃、管理严格、人才辈出的优质教育学校,创建于1927年,始名“省立第四中学”,1954年正式命名为“许昌市第二中学”。
办学条件
办学规模
学校占地近40亩,拥有教职工151名,36个教学班,2000多名学生。学校现有省特级教师2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1人,省级骨干教师7人,高级教师41人,市级学术带头人及骨干教师58人,师资结构合理,力量雄厚。
师资队伍
截止2019年学校有教职工256名。其中高级教师51人,中学一级教师56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市级骨干教师48人。
办学成果
许昌二中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多年来形成了“以德育为核心、教学为中心、教师发展为重心、教育科研为先导、管理为保证、质量为根本”的指导思想,打造出“学校建设特色化,教师发展专业化,学生成长多元化,教学管理精细化”的学校品牌,形成了“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以人为本,关注未来”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教育思想领先,办学水平一流,创中原名校”的办学目标。
许昌二中的教育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被评为:全国家庭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名校、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体育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许昌市双文明标兵单位、许昌市人民满意学校、许昌市名校、许昌市优秀基层党组织、许昌市教育宣传先进单位、许昌市课改先进单位、许昌市巾帼文明岗。许昌市赛课团体第二名、许昌市文明标兵单位、河南省校园文化建设百佳学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在历年的中招考试中,省市示范性高中的录取比例在市直中学均名列前茅。在该校毕业的学生张颖、吴海军、张新、罗四维等数十人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一流大学。
文化传统
办学思想
人为本,依法治校,规范管理,科学育人。”许昌市二中结合自己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和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多年来,学校以“团结奋进,争创一流”的整体目标,把“以诚心待家长,把爱心献学生”作为师德总体要求,形成了“读书、明理、做人、成才”的校训,“求实、尚美、和谐、创新”的校风,“德高、业精、协作、争先”的教风和“立志、乐学、善思、求真”的学风。
一、指导思想
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二、校本教研总体要求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及提高教师素质。因此,校本教研的立足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为切实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建立由校长负总责,教科室具体负责,教研组、年级备课组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1.树立校本意识,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想方设法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2.改善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科研兴校”、“为孩子一生负责”的办学理念,建立教学研究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整合教务、科研、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等多种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领导、教研人员勤于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说课、评课、个人反思等多种活动,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反思教学、探索规律、减少评价式听课,增强研究性听课,解放教师思想,减轻教师心理压力。领导、教研人员、教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为了教学研究,为了提升教学水平,“为孩子一生负责”。以此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呈现更加人文化、科学化的教研氛围,使全体教师、教研人员、领导都在研究的状态下投入自己的本职工作。
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使教师与外界保持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把最新的教改信息、教育资源提供给广大教师并及时把教师的阶段性成果(小至典型案例)推向社会,铸造该校的品牌教师,以此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变。
三、校本教研主要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课改研讨会、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公开课、校园网站、《春风文学社》、《二中教研通讯》等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
1.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同伴互助。以教研组、备课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以教师或学生生成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3.专业引领。一方面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该校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该校教师素质提高,形成该校“优势专家群体”。
四、教科室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1.,每学期初制定校本教研计划,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学校校本教研。
2、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校本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3、学校按计划确保校本教研经费到位,供购买资料、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请专家讲课及其它校本教研活动,保证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
4、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教研组长或学习理论,或举办教研讲座,交流研讨等活动。发动全体教师从该校、本职工作出发,学习教育理论,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对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
5、负责组织校、市、省、国家级课题的论证、申报工作。
6.每年选编学校教师的教科研论文集和二中教研通讯集。
7、完善教研活动制度。建立规范的教研活动制度。如《教研组考核评先方案》、《教研活动制度》、《课改经验交流评比制度》等,教研活动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定形式、定主题,确保活动的落实,提高活动的质量,每次活动应有记录、有小结,大型活动应有视频录像等,不断积累教研组建设的有关资料,使教研活动更规范化、科学化。
8、落实“几个一工程”(每学期读一本理论专著、写一篇读书笔记、交流一篇教学反思、完成一个优秀教案、上一堂研究型公开课、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
9、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走出去、请进来”的校本学习培训活动
10、进一步完善社团组织工作,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
(三)教研组及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之一。教研组长应在教科室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本学科有关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的目的、任务,讨论并确定分年级教学要求,制定学期教研组计划。组织领导全组教师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年级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科研计划和社团活动计划,并严格执行。
2.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教科研课题确定教研组、备课组和个人每学期的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组织教学研究课、公开展示课,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撰写经验论文。
3.指导本学科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探索教法和学法,认真备课,写好规范化教案,讲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
4.组织好每次的教学研究活动。主要内容有组织备课组备课、研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征求学生意见等。学习教学经验,教改经验、总结工作、讨论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质量等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教研组活动要有出勤和活动记录。
6.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本组的教研中心和教改课题,组织全组成员学习新理念,不断总结教学成果,推广教学新经验
7、每学期要向学校和教科室提交一定数量的教学反思、经验体会、论文或教学改革实验报告。
8、积极组织开展社团活动。
9.教研组长负责贯彻落实学校教研工作制度,开学初制订好教研组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努力创建严肃活泼,刻苦钻研,文明和谐的教研组。
(四)备课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组织备课组教师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同时进行集体备课。每周至少集体备课一次。
共同研究:
(1)单元、章、节、课时的目的和要求;
(2)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
(3)作业或练习;
(4)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5)统一进度,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五)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手段。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担者和受益者,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质量影响到全校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必须主动、认真地进行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1.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态度端正。认真完成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交给自己的任务。
2.每位教师认真完成备课组交给自己的备课任务,在教研组、备课组讨论时要认真准备,积极发言。
3.认真参加听课、说课、评课等活动,每周写1个教学反思,每周至少听1节课。
4.在教学实践的同时,要坚持做到:“七个一”:每学期读一本理论专著、写一篇读书笔记、交流一篇教学反思、完成一个优秀教案、上一节公开课、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
5.要熟悉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认真制定好一学期的授课计划。
6.能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大纲,又备学生实际,即备知识能力点,又备德育心理渗透点,即备有效教法,又备学法指导。
五、具体实施计划:
(一)依托校本培训,学习新理念,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过去教师处在被研究者地位,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每月每位教师写一篇教学反思,或1次教育叙事研究(教学随笔)教学案例分析。由教科室进行检查评价。
(二)转变观念,抓好教研组同伴互助合作工作,引导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转变。教研组的互助合作是教学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同组教师之间共同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教师之间的合作不是简单以继承为特征的“传、帮、带”,而是以反思为基础的组织创新,基本形式有:
1.交谈、讨论:每组两周一次教研活动,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围绕教学中存在具体的问题(问题可由组长提出,也可由其他教师提出)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有效交谈讨论中,收获教师个人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知识。组长必须做好记录。教科室检查并做好记录评价。
2.协作:教师共同承担责任,完成任务,协作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开展组内公开研讨课,即每学期的公开课由一名教师为主讲人,备课组全体教师共同研究、探讨、发挥集体的智慧、齐心协力,推出一堂高水平,高质量的研讨课,课后,主讲教师有教学设计,有反思,参与者评出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克服不足之处,形成书面材料。
3.帮助:充分发挥组内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的作用,通过他们对新教师的帮助指导,使新教师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骨干教师在同伴互助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以点带面,在学期优质课比赛的基础上,推选出优质示范课,全面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工作。
(三)立足校本培训,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
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立足校本培训,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加强学习管理。在学习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是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学习管理上实现两有一检查,即有学习记录、有学习体会、每学期检查一次,年终进行考核。
校本研究是在该校展开的,是围绕“该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它不完全局限于在校内的力量,没有专业人员的参与,校本研究会形成同水平重复、迈不开实质性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因此,该校在条件许可范围内利用假期培训时间,聘请专家来该校讲座或播放专家讲座录像。
(四)尝试案例分析、自学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在全校范围内征集教师撰写的课堂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展开网上论坛,形成资源共享。评选优秀案例,
(五)加强备课的环节,改革教学设计方案,减轻教师负担,促进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
备课要本着“实用、有效、便于研究”的原则,据该校实际的情况、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师本人的特点,在学科组共同研究的前提下进行备课。不搞形式主义,不把有限的时期浪费在“抄录”、“摘编”上来应付检查。教案应是教师经过高度浓缩的一篇非常实用的“课堂活动计划”。主张教师把教案变为课堂教学设计。
(六)实施课题牵动,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提质量。
每个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的教学重点、教学疑点、教学难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教研课题,本学期写出实施方案,期末写出阶段总结或教改论文。
总之,两校合并后学校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认真谋划,提高教研质量,努力使该校校本教研工作全面扎实深入地开展。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办学条件
办学规模
师资队伍
办学成果
文化传统
办学思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