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传(1170年-1217年11月8日),字贯之,出生于隆州井研(今
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他是宋代的政治人物,曾在
庆元二年(1196年)考取
进士,并历任多个职务,包括参军和教授。他的父亲
李舜臣曾任宗正寺
主簿。
李道传是宗正寺主簿李舜臣的次子,也是历史学家
李心传的大哥。他长大后深入研究河南程氏的书籍,对于其中的义理探究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即使身处黑暗的房间,他也能够保持端正的姿态,显得十分严肃。庆元二年(1196年),他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随后被任命为利州司户参军,后来又转任
蓬安县教授。在开禧年间,随着战争的爆发,
金朝军队逼近散关,李道传负责处理相关事务。当他得知
吴曦叛乱的消息时,表现出极大的愤怒。他派遣密使携带信件给安抚使杨辅,分析
吴曦必定失败的原因,并建议利用民众的支持来迅速制服叛军。尽管遭到吴曦党羽的威胁,李道传仍然坚守正义立场,最终选择辞职返回家乡。吴曦叛乱平定后,朝廷表彰了他的忠贞不屈,提升了他的官职。
嘉定区初年,李道传被召回京城,担任太学博士,后升任
太常博士兼沂王府小学教授。在他任职期间,面对官员们的晋升请求,他认为只有真正参与工作的人员才有资格获得奖励,因此拒绝接受这种普遍的做法。他还向皇帝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提议恢复
儒家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由于这些观点与某些执政者的看法相左,他们试图攻击李道传,但他并未动摇自己的立场。之后,他又担任了秘书郎、著作佐郎等职务,并在一次面见皇帝时直言不讳地指出朝廷存在的问题,得到了皇帝的理解和支持。
当时,薛拯、胡榘等人凭借新近的地位把持朝政,行贿受贿现象盛行。对此,李道传表示反对,并主动提出外放地方任职。他出任真州
知州后,积极修复城墙,修建石坝保护沿江居民,并疏通河道,加固堤防。他还担任了江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的提举,上任后立即查处了一批贪污腐败的官员,并释放了许多无辜被捕的人。在发生严重干旱的时候,他提出了有效的救灾措施,并亲自前往灾区视察,帮助许多人渡过了难关。他还推广了
朱熹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得许多地区受益。
然而,由于一些人的诬陷,李道传不得不为自己辩护,最终导致对方被罢免。不久后,他因为身体不适请求离职,但没有得到批准。在再次被召入朝后,他直率地向皇帝陈述了自己的意见,无论是在宫廷内部还是对外廷,都毫无顾忌。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因此遭受惩罚,反而被授予更高的职位。但是,他拒绝了这个职位,并继续留在地方工作。在赴任
南充市途中,他不幸在九江生病去世,享年四十八岁。朝廷追赠他为兵部
郎官,并赐予“文节”的谥号。
李道传虽然未曾亲炙
朱熹,但他通过拜访朱熹的学生并与他们交流,获得了大量的遗书,并认真阅读。他主张在撰写文章之前必须先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否则不应随意写作。有一次,他因病请假在家,
真德秀前来探望,发现他在床头的屏风上写着“唤起截断”四个字,这表明了他对自己行为的严格自律。在担任官职时,他以造福百姓为宗旨,在赈灾工作中留下了影响,人们至今怀念他。
李道传共有三个儿子:达可、当可、献可。其中,献可是
李心传的继承人。